[摘 要]
謝爾蓋·普羅科菲耶夫是20世紀杰出的鋼琴家,他的音樂體現了古典、浪漫到現代的音樂風格,他繼承了古典時期的音樂結構,還加入新的音樂元素并且也運用了現代的音樂風格和思維,創造出了普羅科菲耶夫自己獨特的風格。《第二鋼琴奏鳴曲》是普羅科菲耶夫創作的鋼琴作品,本文從背景、節奏、旋律和演奏等創作特點方面對鋼琴作品進行具體分析。
[關鍵詞]普羅科菲耶夫;第二鋼琴奏鳴曲;創作特點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21)09-0117-03
[收稿日期]2021-01-10
[作者簡介]姜 薇(1980— ),女,山東科技大學講師、碩士生導師。(青島 266590)
[通訊作者]王 瑩(1996— ),女,山東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青島 266590)
一、創作背景
(一)生平簡介
謝爾蓋·普羅科菲耶夫(Sergry Prokofiev,1891—1953)于1891年出生在烏克蘭山區的一個小村莊,他跟隨著名的鋼琴家葉西波娃學習鋼琴,還跟隨格爾埃爾學習了和聲、曲式,并且在音樂學院的學習中,音樂素養得到了提高,這為他之后在鋼琴創作方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的創作一共分為三個時期。
求學時期:共創作了四部奏鳴曲:《第一鋼琴奏鳴曲》《第二鋼琴奏鳴曲》《第三鋼琴奏鳴曲》《第四鋼琴奏鳴曲》,其中《第一鋼琴奏鳴曲》是他18歲的時候創作的。這時他的創作手法還是一種探索,也有一些模仿前輩們的創作特征,如受到了斯克里亞賓等前輩的創作影響。
僑居國外時期:這一時期普羅科菲耶夫創作了《第五鋼琴奏鳴曲》,這是普羅科菲耶夫在國外時期創作出來的。這一時期正處于十月革命,普羅科菲耶夫離開了自己的祖國,在美國生活時創作出來的。普羅科菲耶夫漂泊在海外,遠離了故鄉,在創作中感受到了孤獨,正是這樣《第五鋼琴奏鳴曲》之后便十七年沒有創作鋼琴奏鳴曲。
回國定居時期:這一時期普羅科菲耶夫感受到祖國對他的創作產生了影響,于是他決定回國定居。然而不久后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祖國處于危難,普羅科菲耶夫的愛國情懷和民族意識受到激發,這時期的作品呈現出了激情,色彩也有了許多變化,題材上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其中《第七鋼琴奏鳴曲》就是這一時期創作出來的,普羅科菲耶夫將傳統與20世紀的創作手法相融合,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普羅科菲耶夫于1953年去世,但是他留下的這九首鋼琴奏鳴曲,具有深遠影響。
普羅科菲耶夫的創作風格卻沒有僅限于20世紀,他的音樂體現了古典、浪漫到現代的音樂風格,他繼承了古典時期的音樂結構,還加入新的音樂元素并且也運用了現代的音樂風格和思維,創造出了他自己獨特的風格。普羅科菲耶夫研究了現代風格的特點,并擁有他自己的個性特征,他的作品結構十分嚴謹,在題材方面范圍又十分廣泛,作品數量很大。
(二)《第二鋼琴奏鳴曲》第四樂章的創作背景
《第二鋼琴奏鳴曲》創作于1912年,一共有四個樂章,作品為14號,d小調,第一樂章和第四樂章為典型的奏鳴曲式,其中第二樂章的曲式結構為復三部曲式,第三樂章為單二部曲式。普羅科菲耶夫生活的時代動蕩不安,在音樂方面出現了一種新的趨勢,其中普羅科菲耶夫就是一位革新者,在音樂的結構上繼承著古典,但是在創作手法上有著他自己獨特的特征,這部作品也是普羅科菲耶夫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普羅科菲耶夫在1914年首次演奏了《第二鋼琴奏鳴曲》,這部作品是他在奏鳴曲創作上成熟的標志,在各個方面都體現了他大膽的嘗試,如曲式、和聲、結構、織體上,有著詼諧的音樂特點,以及活力和幽默的方面。其中本文重點介紹的是第四樂章,第四樂章為奏鳴曲式。這首作品是普羅科菲耶夫早期求學時期創作的,可以發現這時他的創作手法還是一種探索,也有一些模仿前輩們的創作特征,如受到了斯克里亞賓等前輩的創作影響。
二、創作風格特點
(一)節奏風格特點
1.托卡塔節奏
托卡塔是指在鋼琴及其前身這一類鍵盤樂器上演奏的一種持續的、有規律地運動的樂曲,為演奏者提供了特別的機會顯示其手指靈活性觸鍵技巧。在鋼琴作品中,普羅科菲耶夫的托卡塔風格展現出了巴赫時代的擊弦鍵琴和羽管鍵琴所不能體現出來的敲擊特點。[1]而且不同于舒曼所代表的浪漫派托卡塔,在敲擊性方面的表現上,普氏對過去的無窮動方式進行擬棄,將抒情段落融入托卡塔中,使其和快速激烈的風格形成鮮明的對比。他的很多鋼琴作品中都充滿了清晰、剛勁、有活力且有彈性的托卡塔式節奏。除了在普羅科菲耶夫的《第二鋼琴奏鳴曲》中出現了富于彈性并尖銳的節奏形態外,他早期的一些作品中也有體現。
在該奏鳴曲的第四樂章中,這種托卡塔風格的固定音型幾乎貫穿著整個樂章,此樂章的主題(18小節開始)也是具有托卡塔風格特征,左手固定低音節奏型頗有節奏動力感。
2.節奏節拍的變換
節奏是一首作品的核心要素,不同的節奏節拍也表達了作曲家內心情感的不斷變換。這個樂章是整套奏鳴曲的最高潮,節奏上不同于前三個樂章,而是具有生動活潑的特征,6/8拍。第134小節開始是這套奏鳴曲第一樂章的變化再現,在節奏節拍上來看與第一樂章相比基本相同。尾聲部分回歸到6/8拍。綜上所述,整首作品中出現了以下節拍:2/4、3/4、4/4、6/8、7/8。以四分音符為一拍的有:2/4、3/4、4/4,它們的區別在于每小節中強弱拍的異同。2/4拍的節拍特點在于強、弱,3/4拍的節拍特點在于強、弱、弱,4/4是強、弱、次強、弱。這個樂章中節奏節拍可以說在演奏中是一大難點,練習時要多加注意節拍的轉換。特別是在6/8拍與2/4拍的轉換,由于這兩種節拍的性質不同,把他們統一起來的方式會更容易理解。6/8拍是由兩個三拍子組成的,因此演奏時我們可以將它看作兩個三連音來理解,這樣看來就與2/4拍子上的性質相同了,這樣我們演奏者演奏時就能夠在這種不同節拍的變化中快速適應。
(二)旋律風格特點
普羅科菲耶夫所處的時期是一個發展迅猛的時代,在20世紀這種時代節奏下潛移默化的對普羅科菲耶夫的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他不僅在節奏上有屬于他自己風格的托卡塔快節奏以外,在旋律上融入了抒情與諧謔的特點。
這部作品的抒情性是十分具有特點的,這種抒情性在普羅科菲耶夫的創作手法下是既具有了20世紀的特征又包含了他獨自的風格特征。這首作品不僅具有抒情性還有托卡塔快節奏風格的特點,作品中的節奏具有十分緊湊的特點并在粗獷旋律的音響效果下,包含了舒緩的情節,從而體現出情感的抒發。在普羅科菲耶夫作品中,快速的節奏中融入了抒情性,流動寬廣的旋律,時而產生密集的音型流動,呈現出強烈的對比效果。在這首作品中可以看到展開部:這一部分是與呈示部風格不同的段落,是十分甜美的感覺,更有表現力的來演奏此部分,速度標記為Mederato。
左手和弦部分力度要輕,旋律部分在右手,旋律大部分以二度進行,可以看到最后一個小節分為了兩個聲部,因此要突出的旋律是上方的二度音階,第二樂句進行了展開,加入了琶音,如同豎琴般的音色,為了更加突出旋律的優美,并且要從容的演奏這一部分。可以看出這一部分與呈示部的明顯對比,也就是強烈與抒情的對比,是形成普羅科菲耶夫風格的又一重要因素。在這首作曲前半部分的快節奏中穿插蘊藏著豐富的強烈的抒情性,更能引起聽眾的趨近感。在他創作的中后期,普羅科菲耶夫繼續發展了具有他自己獨特的抒情風格。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抒情性的特點表現在寬廣的音域上,有時音區達到兩個八度以上,從而體現了他獨有的抒情性。
普羅科菲耶夫的作品中一個重要因素是音樂具有幽默詼諧的特點,他還被稱為“音樂詼諧大師”能從他的音樂中聽到有趣的嬉戲、詭譎多變的笑意,從各種不同角度體現,形成了普羅科菲耶夫式的“幽默世界”,是十分具有表現力的。作品可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是快速活潑,也就是快速的音階跑動上,沒有明確的旋律性;第二種是體現在個性化的旋律上,這種詼諧音樂與生動幽默的旋律形象結合在一起,在普羅科菲耶夫作品中極具代表性,更富有豐富的情感內涵。在第四樂章中就有體現,這一部分是不同于前面中速演奏,變化為了逐漸加速和活躍的部分,正是這一部分演奏時,筆者分為了三個部分,以兩小節為單位一個部分的頻率,逐漸加速及漸強,左手的固定音型大跳,以及連續的二度雙音持續,在右手旋律上每兩小節一重復的節奏型,以及第一小節是第二小節的琶音和弦的分解。并是減三和弦,不斷向上半音模進,不斷地重復旋律并進行模進,之后的161—190小節也是繼續采用主部的材料進行反復和模進,大量減七和弦的使用。[2]使這個部分調性模糊,是表現出詼諧的風格,顯露出普羅科菲耶夫獨特的詼諧性。
(三)演奏技巧風格特點
在演奏上,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普羅科菲耶夫作品演奏風格與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時期明顯的區別,在普羅科菲耶夫的鋼琴音樂作品中,敲擊的觸鍵技巧是他音樂作品重要的風格。在這首作品中就能看出:因為普羅科菲耶夫譜面標記較少,所以演奏者彈奏時嚴謹對待標記符號,這三小節并沒有標記連音線,所以應該用non legato的手法來演奏,演奏出十分緊湊的感覺,隨后4—8小節做出很大的漸強,推動了氣勢。
這三小節還要注意的一點是,普羅科菲耶夫“敲擊式”的觸鍵技法,是一種非連奏的“托卡塔”的敲擊效果。本人的演奏體驗是手臂要放松,指尖堅挺,下鍵速度要快,發力要迅猛,敲擊下去后要快速的離開琴鍵。[3]使鋼琴發出具有“金屬、機械”般顆粒的音色。這種“敲擊式”的觸鍵技法是形成普羅科菲耶夫獨特風格的一個重要因素。這一樂章的演奏,幾乎沒有停頓的快速音流,這種“敲擊式”的觸鍵技法對于演奏者的技巧和能力是一個較大的考驗。因此,普羅科菲耶夫的音樂風格:托卡塔的快節奏、旋律的抒情和諧謔性以及“敲擊式”的演奏技法在這一樂章表現得淋漓盡致。
三、演奏探析
在普羅科菲耶夫《第二鋼琴奏鳴曲》第四樂章中節拍上有一定的變化,主部為6/8拍,副部變化為2/4拍,之后展開部發展成了3/4拍。因此演奏時要將這幾個拍子統一標準后,統一速度練習,才能夠自如的演奏和掌握節奏。從呈示部來看,節奏記號為vivace,速度較快,開頭引子部分為三小節的持續音型、節奏型,是全曲的靈魂,注意要用pp的力度均勻地演奏出來。普羅科菲耶夫是新古典主義的代表人物,雖然使用了古典主義的音樂形式,但是音樂語言依舊現代,在演奏法、速度和表情上也力求“古典主義”風格,節奏和節拍領域的常規性來體現“古典主義”音樂的特點。因為普羅科菲耶夫譜面標記較少,所以演奏者彈奏時嚴謹對待標記符號,注意這三小節并沒有標記連音線,所以演奏者應該用non legato的手法來演奏,演奏出十分緊湊的感覺,隨后4—8小節做出很大的漸強,推動了氣勢。
這三小節還要注意的一點是要用怎樣的觸鍵技法來演奏,普羅科菲耶夫“敲擊式”的觸鍵技法,是一種non legato的敲擊效果,具有托卡塔的效果,因此演奏時切記不能生硬的敲打下去,演奏時手臂一定要放松,手腕要稍微抬高,指尖堅挺,下鍵速度要快,發力要迅猛,敲擊下去后要快速地離開琴鍵,使鋼琴發出具有“金屬和機械”般有顆粒的音色,此處注意兩個手下鍵要整齊,需要慢速練習后再提速。隨后第14小節開始用左手重復引子部分的持續音型,力度記號變化為p進入主部。
在50—51小節部分,要注意的是50小節和51小節之間的力度對比,49—50小節漸弱后51小節右手的旋律部分要強有力,與50小節之前的部分形成鮮明的對比,以及右手旋律部分力度要持續四個小節,此處注意到51小節處時運用小臂的力量,下鍵不能猶豫,發力要迅猛。
展開部:這一部分是與呈示部風格不同的段落,與標記的一樣,是十分甜美的感覺,更有表現力的來演奏此部分,此部分的抒情性具有普羅科菲耶夫的獨特特點,此處需要演奏者清楚的了解這種音響效果再去練習,并且節奏處理要十分嚴謹,抒情時不能超出節奏固有框架,速度標記為Mederato。
此處演奏難點在于三個聲部的處理:左手和弦部分力度要輕,旋律部分在右手,可以看到最后一個小節分為了兩個聲部,因此要突出的旋律是上方的二度音階,并且演奏這一部分是不要著急。這一部分可分為兩個樂句。第二樂句的旋律部分要注意琶音演奏時力度不可突出,旋律在于下方,琶音演奏時如豎琴般輕巧。
最后展開部這一部分是不同于前面中速演奏,變化為逐漸加速和活躍的部分,這一部分演奏時,筆者分為了三個部分,以兩小節為單位一個部分的頻率,逐漸加速及漸強,表現出詼諧的風格。
展開部第177小節開始不斷持續出現了#C,并且力度為sf,演奏這個音時應用大拇指,甚至要表現出生硬,并且要持續表現出sf的力度,才能體現出強勢霸道的存在。
踏板的運用:這個樂章可多采用短踏板及兩拍踏板,如132小節開始可以根據旋律的變化,使內聲部和聲及旋律清晰時演奏需要使用兩拍踏板;在副部時,需要突出重音,可用短踏板來演奏。
這個樂章的彈奏技巧是有一定難度的,整曲幾乎沒有停頓,快速的跑動中對演奏者的觸鍵技術具有很大的考驗,因此練習時一定要慢速練習掌握技巧后再加速,并且要正確掌握整個樂章的抒情性、詼諧性以及金屬和敲擊式的觸鍵。
結 語
普羅科菲耶夫在20世紀是一位承前啟后的重要音樂家,他繼承了古典主義的音樂風格,又在創作手法上有著自己獨特的特征,形成了普羅科菲耶夫式的風格,他的鋼琴奏鳴曲具有20世紀的特征和新穎的音響效果,給我們留下了許多重要的文獻。這部作品在調性、和聲上具有一定的特色,是20世紀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筆者在節奏風格特點和旋律風格特點及演奏上進行了探析。文章中難免存在著不足,在今后的學習中會繼續努力,拓展知識的寬度,不斷完善論文中的不足。
注釋:
[1]
凌今朝.普羅科菲耶夫《d小調第二鋼琴奏鳴曲》風格特點與演奏技法分析[D].南京師范大學,2018.
[2]梁紫微.普羅科菲耶夫《第二鋼琴奏鳴曲》的藝術特色及演奏技法分析[D].江西師范大學,2016.
[3]畢研浩.普羅科菲耶夫《第二鋼琴奏鳴曲》分析研究[D].西安音樂學院,2011.
(責任編輯:韓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