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呂克

在有“內娛”之稱的國內娛樂圈,雖然天價薪酬早已不是新聞,有關方面也早在2017年就出臺限薪令,但日前女星鄭爽被爆出“一部劇片酬1.6億、日薪208萬”還是引發輿論震動。針對鄭爽涉嫌偷逃稅問題,上海市稅務局28日晚經媒體確認正在依照稅收法律法規進行調查核實,北京市廣電局也已啟動對相關劇目制作成本及演員片酬比例的調查。
為何明星能輕易拿到常人工作幾百年都無可企及的酬勞?制作方和播出方何以甘愿開出高價?明星又是怎樣避開限薪令,用“陰陽合同”來逃避稅務責任?在資本攪動下,這些都是如今“內娛”市場不為外人所知的畸形一面。
數據-利益-資本
4月26日爆出的“1.6億天價薪酬”,其實已是鄭爽和前男友張恒官司的“系列第二集”。之前男方在辯解關于孩子撫養權和2000萬欠款時,就曾透露手中有關于鄭爽“陰陽合同”和逃稅的證據。在最新曝光的這份《倩女幽魂》項目細則中,鄭爽的收入除了公示合同上的4800萬,還有她實際控股公司所獲的增資1.12億,共1.6億。以鄭爽77天的拍攝時間來算,她平均日薪208萬。按照限薪令的規定,鄭爽4800萬的片酬需繳納40%的個人所得稅。但公司增資的1.12億不會按照這個稅率繳納——也就是說,鄭爽疑似通過陰陽合同隱瞞了5000萬左右的稅務責任。若經稅務機關查實,不僅要全額補交,還要處以四倍罰款和相關人員刑事責任。2018年范冰冰就因類似的逃稅行為被處以總計高達8億的追繳和重罰,雖然最后免于刑事追責,但演藝事業自此一落千丈。
無論中外,明星一直是備受關注的
高收入人群,經濟來源通常包括片酬、廣告代言和各種個人投資。小羅伯特·唐尼、“巨石”強森等好萊塢明星年收入最高可達上億美元,但在《福布斯》等媒體和相關機構的調查、統計中,酬勞結構還算透明,且他們的確為影片在全球帶來巨大票房收入。相比之下,“內娛”明星的片酬卻諱莫如深,若不是這次身邊人曝光合同細則,普通觀眾難以想象拍兩個月的古裝劇抵得上工薪階層500年的收入,且還是發生在鄭爽這樣一個業務能力和口碑都頗為負面的女演員身上。究其背后的“數據-利益-資本”鏈條,早已脫離健康的影視圈規律。
誰寬容了無演技流量咖?
早在2016年,中國明星們飛漲的天價片酬就曾引發眾怒,《如懿傳》兩位主演片酬合計1.5億被公開點名,一些當紅流量明星的開價都在億元上下,報酬在影視劇項目投資中占據的比例高達50%至80%,遠高于美國好萊塢和其他國家平均水平,嚴重擠壓導演、編劇和其他技術部門的資源,最終導致一些制作粗糙、只剩“看臉”的怪胎作品誕生。
在業內外對這種畸形現象的廣泛揭露和批評下,有關部門在2017年1月出臺一系列遏制天價片酬的相關政策。2018年8月,三家主流視頻網站和六家影視制作公司聯合發表聲明共同抵制“天價片酬”“陰陽合同”,約定演員單集片酬不超過100萬,總片酬不超過5000萬,這些指導政策和行業自律條款組成俗稱的“限薪令”。然而,鄭爽此次1.6億“陰陽合同”發生在限薪令出臺之后,也就是說,仍有制作方愿意為她開出高價,這反映出市場依然處于流量導向下,還未回歸理性。在片面追求網絡點播數據的狀況下,擁有大量粉絲的偶像、流量明星仍然能獲得傾向自己的合同條款。
在視頻平臺出現之前,影視劇集通常是由傳統的電視臺集中采購,電視臺要根據廣告招商預算和劇集本身的質量水準來選擇。由此一來,一部劇賣出的總價也限制了演員個人片酬。然而近年來由于資本介入,一部劇是否有流量明星出演,上線后能刷出多少數據,則成為線上平臺大手筆采購劇集的重要條件。這反過來導致一些明星“挾流量自重”,不僅開出更高片酬,甚至有權指定其他演員陣容。在這種本末倒置的畸形需求之下,制作方、平臺方對于劇本和演技開始愈發“寬容”。等到劇集開播時,粉絲歡呼雀躍,普通觀眾卻搖頭吐槽;導演、其他演員和幕后從業者賺得不多還挨罵,男女主角們卻早已上億片酬入賬。
讓野蠻追捧回歸理性
對于天價片酬的危害性,影視制作方并非沒有預料——畸形供給下制作出的劇集,很可能不是“積壓”,就是“糊了”。接手鄭爽這部《倩女幽魂》的“北京文化”,去年4月就曾發布公告稱虧損23億元之多,只能把13億購入的全資子公司、《倩女幽魂》操盤方“世紀伙伴”以4800萬元的低價轉手。《倩女幽魂》至今沒有開播消息,制作方和平臺方也只能暗自吃虧。不過,隨著這幾次明星天價片酬的曝光和抵制,社會上對于“演技與片酬不相稱”的現象更加重視,越來越多的影視業人士和普通觀眾意識到,這種對流量明星的野蠻追捧亟須糾正。
說到底,演員還是需要基于表演的專業技能,是影視體系中的組成部分。“人大于戲”并不正常,早年間那些老一輩表演藝術家的敬業精神不能丟,即便做不到“德藝雙馨”,也應憑借自身能力遵紀守法地獲取報酬,這才有利于中國影視產業良性發展。▲
環球時報2021-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