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佳山
國家電影局網站28日刊登的一則消息,引發輿論廣泛關注。消息稱,“針對當前比較突出的‘××分鐘看電影等短視頻侵權盜版問題,國家電影局將配合國家版權局加大對短視頻侵犯電影版權行為的打擊力度”。該消息一經刊登迅速登上當日微博熱搜,被輿論普遍認為是官方對近期部分影視從業者聯合倡議抵制短視頻侵權事件的回應和表態。然而,在海量評論中也存在著諸多爭議,比如“幫你們引流的時候是‘剪輯大大,引流過后是侵權盜版,太雙標”。盡管類似言論主觀情緒性傾向明顯,但也對行業現狀做了某種總結——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短視頻的二次創作與相關影視產品內容,其實是盤根錯節的共生關系。
伴隨著生活節奏不斷加快,手機、平板等智能終端填充了碎片化時間的文化娛樂消費需求,影視、游戲、動漫、體育賽事等二次剪輯的短視頻越來越多。沒有整段時間看完整的,就見縫插針地在碎片化時間里看想看的,這些訴求本身其實無可厚非。其實相關影視產品版權方的核心訴求,是保障原創者的權利和收益。高質量的影視作品,從原創者的創意、到后期制作,在各個方面都需要較高水平投入。如果原創者各個方面的高投入在文化市場中得不到相應反饋和回報,自然就很難保證優質文化產品的持續供給,最終損害的還是消費者的權益。
當代觀眾的文化娛樂消費習慣,正在發生不可逆的碎片化轉向。何況,在直播、短視頻已發展到今天的現實語境下,影視行業其實也不太可能再回到傳統的宣發營銷模式。總之,解決短視頻侵權盜版,關鍵是要規范市場秩序,捋順利益分配機制。任何規范的版權秩序背后,一定有一個相對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
當前,影視行業與短視頻之間的一大結構性矛盾,是原有的市場秩序并沒有適應移動互聯網的媒介迭代步伐。相關影視產品的內容、宣發營銷與短視頻的二次創作的關系和邊界,都亟待通過市場化的方式找到一個可持續的利益分配機制,并通過相關法律法規的修訂和制定進一步明確邊界,劃清紅線,而不是“一刀切”,那樣最終受害的一定是整個文化市場。▲(作者是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
環球時報2021-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