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記者 楊凱奇發自廣東深圳 南方周末實習生 陳潔玲 馮雅雯
一家常被環保部門點名,并已最終拉入黑名單的環評公司,看似淡出江湖,但它的馬甲公司還在運作。
除了股權和法定代表人等關系,33家公司間還存在時空上的“巧合”。總部在深圳的11家公司,工商資料中共用同樣的座機號碼,其中10家的郵箱也相同。
3個月跑全國8地編出174份環評文件?2021年4月16日,環評師許某和深圳聯都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深圳聯都)被廣東佛山市生態環境局通報。
錯綜關聯的環評公司網、上萬份報告報表。截至2020年4月中旬,33家公司中有22家曾被環保部門通報,通報涉及169條失分記錄(扣信用分),42條失信懲戒(列入限期整改、重點監督檢查名單、聯合懲戒和黑名單),分別來自生態環境部、22個省級(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51個市級(含縣級市)環保部門。
“一本報告表要一定的編制時間,環評師要親自到項目現場了解情況,最后還要在當地參加專家評審會。每天要出兩本報告,并且項目遍及全國多省,我們基本能判斷,這個環評師有代簽的嫌疑。”佛山市生態環境局禪城分局環評股負責人李夢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
“代簽”或“賣證”,意為某些持有環評師資格證的環評師,不實際參與編制環評報告但在報告上“簽字”,以使報告順利通過審批。
佛山生態環境局禪城分局重點審查了這些環評報告,發現了問題,通知深圳聯都公司到場接受調查,但該公司簽收通知后拒絕接受監督檢查,被處以失信記分10分的懲罰。
不過,當環評類的公眾號轉載佛山的通報后,不少留言認為,“有什么好奇怪”“大不了就扣分”。這項灰色產業鏈在業內并不是秘密。
搜索深圳聯都的工商資料發現,與之使用同一個電子郵箱和座機的還有10家環評公司,有的已注銷。根據股權、法定代表人、監事等關系,這些孿生兄弟可牽出至少33家環評公司。其中一家聞名于業內——常被環保部門點名并已拉入黑名單、被禁止從業的重慶豐達環境影響評價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重慶豐達)。
深諳重慶豐達往事的王兵(化名)向南方周末記者爆料,重慶豐達已“死”,但其背后的團隊仍在運營“馬甲”公司,當老“馬甲”因屢遭通報而被限期整改后,轉而用新的“馬甲”繼續,“一邊脫舊馬甲,一邊穿新馬甲”。
重慶豐達背后的“馬甲”江湖,是環評市場化改革途中的極端案例,也是監管者的棘手難題。
豐達往事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簡稱環評,是對擬建設項目可能給周遭環境帶來的影響進行評估并提出對策。根據項目對環境的影響程度,環評分為報告書和報告表,報告書常逾百頁,報告表則相對簡單。環評是一項“預防性”制度,環評不通過,項目不能開工,被稱為“第一道防線”。
早期的環評單位中最紅火的是各地環保部門下屬的環科所、環科院。編制人員專業性強,更因為與環保部門的親緣關系,被認為更易通過審批,掌握了最多的環評業務,被稱為“紅頂中介”。2016年,原環保部要求這些紅頂中介“脫鉤”。
重慶豐達的前身隸屬于重慶市豐都縣環保局的事業單位——豐都縣環境科學研究所。當時,環評機構必須擁有資質,資質成了最硬的門檻、最值錢的“資產”。
一位從事環保行業的重慶人瞄準時機,收購并將其改名重慶豐達。但好景不長,2017年底,環評機構資質即將取消的消息傳開,環評公司只要有一名持證環評師、無須資質就能編制環評報告。
重慶老板想在資質“貶值”之前趕緊出手重慶豐達,深圳商人劉宇新接手了。根據南方周末記者得到的股權轉讓協議,2018年4月,重慶豐達公司作價100萬元轉讓給劉宇新。
劉宇新,1979年生,常住深圳。王兵介紹,早期劉在親戚的環評公司工作,從而進入環評行業。
在環評資質尚未取消的年代,沒有資質的環評公司要想開展業務,必須花錢“掛靠”在有資質單位下。彼時,劉宇新收購、入股、加盟的環評公司不只是重慶豐達。
河南首創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一名負責人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早年間確與劉宇新有過合作,劉向河南首創繳納每年8萬-10萬元的“加盟”費,便可以限定在廣東地區使用河南首創的資質,延攬業務。類似的,2018年,劉宇新還入股了甘肅宜潔環境工程科技有限公司,很快就成立了甘肅宜潔公司廣東分公司。
“被劉宇新收購以后,重慶豐達也開始走上賣資質的道路。”王兵表示。重慶豐達“賣資質”的歷史,亦有官方記錄。2019年7月,肇慶生態環境局《2018年度建設項目環評文件技術復核及2019年上半年環評文件問題及處理意見》中,通報了5家環保咨詢公司“租借資質”“編制質量差”“冒用簽名”,5家公司共同使用的正是重慶豐達的資質。
拉入黑名單
2019年1月1日,環評資質正式取消,但編制環評報告需要由持證的環評師主持。從此“賣資質”進入歷史,“代簽”問題又浮出了水面。
吳明(化名)就在此時加入了豐達。2019年10月,通過中介介紹,他成為重慶豐達的一名環評報告編制主持人。他利用業余時間考取了環評師資格證,一心想將資格證掛靠到環評公司,“賺一筆掛靠費”。
?下轉第2版
南方周末記者 楊凱奇發自廣東深圳 南方周末實習生 陳潔玲 馮雅雯
?上接第2版
代簽問題取證很困難,審批人員很難直接發現“簽字”是偽造的。目前的通報中,絕大部分和代簽無關,都是質量問題,如需要補充數據、源強核算不合理、危廢界定不清、引用的標準不對等。有的是虛假行為,如內蒙古天皓環評公司被佛山生態環境局通報:檢測報告并未開展實際監測,也并非檢測公司實際出具,屬于虛假報告。
雖然手段尚欠缺,但環保部門已經注意到了代簽問題。李夢透露,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前不久下發了一份“編制報告數量明顯高于正常人員的環評師”名單,讓各地環保部門保持警惕。“數量是否異常其實沒有明確標準,主要靠邏輯和常識。比如有的環評師1天提交兩份報告,肯定不合邏輯。”
對這些環評師所編制的報告進行一一審查,人力物力成本很高。李夢坦言,區級環境局負責環評審批的只有四五個人,到鎮一級人就更少。“只能進行分級審查,由我們區級環境局進行初審,之后分級給鎮街一級審批,最后我們以不低于10%的比例抽查鎮街審過的文件”。
代簽成為灰色地帶的根本原因是法律規定不詳。目前,并沒有法律法規或行政規定明文禁止“賣證”“代簽”行為。在生態環境部《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編制監督管理辦法》中,第十三條提到“編制主持人應當全過程組織參與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編制工作,并加強統籌協調”。但這一條款并沒有明確列入環評報告編制行為監督檢查的范圍內。
而根據現行環評法,需要追責的問題主要是環評報告的質量問題,所以各地環保部門通報的大多只是質量問題。
經歷“紅頂中介”脫鉤、取消資質后,環評究竟要往何去,重慶豐達和它的“馬甲”們,還在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