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記者 封聰穎南方周末實習生 欒歆

2018年6月12日,在南京江寧區東麒路湖頭公交站附近,一輛電動車突然自燃。
ICphoto ?圖
★“事故調查報告的公共利益屬性明顯,公開事故調查報告有利于查找事故原因,防范同類事故的發生。只要不涉及不予公開的情形,都應當依法及時主動公開。”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缺陷產品管理中心和工信部裝備中心都是新能源汽車火災事故的監管部門,并掌握了詳細的事故調查信息。
國家車輛事故深度調查體系(NAIS)建立了一個事故數據庫。但數據庫僅向參與NAIS的企業開放,國內共有10家車企付費加入了NAIS。
2021年4月8日,“電動汽車用戶聯盟”在其微信公眾號上分享了一份公開文檔,文檔記錄了2020年國內新能源汽車起火事件的具體情況,該文檔由五位汽車領域的媒體人成立的“新能源汽車起火記錄小組”根據公開信息整理。
根據“新能源汽車起火記錄小組”統計,2020年國內共發生約70起新能源汽車起火事故,涉及25個品牌車企。其中,除去5起不明車型的事故,比亞迪、威馬、特斯拉、理想和小鵬分別發生了13、5、3、2、1起。
約70起事故中,只有十余起得到企業承諾開展調查的回應。但最終僅有4家車企公布了起火原因。監管部門也沒有向公眾披露任何一起新能源車火災事故的調查報告。
不僅新能源車如此,其實過去燃油車事故也都鮮有公布調查報告。
為何中國一直沒有建立汽車事故調查公示制度?
監管部門是誰?
2019年3月18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新能源汽車產品召回管理的通知》(下稱《通知》),首次針對新能源汽車的事故處理作出規定。
《通知》規定,新能源汽車在中國市場上發生交通碰撞、火災等相關事故,有關生產者應立即組織調查分析,并向市場監管總局報告調查分析結果。
《通知》還提及,市場監管總局將組織相關單位建立新能源汽車火災事故深度調查分析機制。但當時未對“相關單位”有詳細說明。
同年10月,市場監管總局發布補充通知稱,生產者應在事故發生后6小時或12小時內,報告事故基本信息,包括起火/冒煙原因初判、車輛型號、電池單體制造商、電池管理系統制造商、經銷商等。
此次通知披露了事故調查的主體: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缺陷產品管理中心將根據生產者事故信息報告情況,組織新能源汽車事故調查協作網的專家,開展車輛火災事故深度調查與分析、缺陷風險評估與判定等工作。
南方周末記者未在市場監管總局官網上找到關于“新能源汽車事故調查協作網”的信息。不過,缺陷產品管理中心官網上顯示,國家車輛事故深度調查體系(NAIS)參與了車輛事故調查。
據缺陷產品管理中心官網介紹,NAIS于2011年8月由缺陷產品管理中心聯合國內多家車輛事故研究機構、機動車司法鑒定中心共同建立,服務汽車召回、車輛事故研究、汽車產品安全性改進等。
除了市場監管總局,2020年6月,工信部裝備工業發展中心亦針對新能源汽車安全領域對車企提出若干要求,尤其是起火、燃燒事故。
工信部裝備中心所發的通知規定,生產企業應在15日內按要求上傳事故全面分析技術報告,報告應包括事故車輛的勘驗分析、企業平臺數據分析以及動力電池、模組、Pack相關技術介紹等。
與此同時,裝備中心會根據新能源汽車起火、燃燒等安全事故的嚴重程度,聯合相關單位成立調查組,開展事故調查工作,并將結果上報工信部。
這意味著,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缺陷產品管理中心和工信部裝備中心都是新能源汽車火災事故的監管部門,并掌握了詳細的事故調查信息。
“涉及企業機密”?
2020年國內發生了約70起新能源汽車起火事故,缺陷產品管理中心和工信部裝備中心都未曾公開調查報告。
南方周末記者以消費者身份向工信部裝備中心和缺陷產品管理中心查詢,對方均表示新能源汽車火災事故調查報告目前不向社會公開。工信部裝備中心一位工作人員向南方周末記者指出,非公開的理由是調查報告涉及企業機密。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劉權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按照《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相關規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和工信部應及時主動公開新能源汽車火災事故的調查報告,以實現公眾的知情權、監督權。
劉權指出,即使事故調查報告涉及商業秘密、個人隱私,也并非絕對不能公開,而是可以有條件公開。
《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15條規定:“涉及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等公開會對第三方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政府信息,行政機關不得公開。但是,第三方同意公開或者行政機關認為不公開會對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響的,予以公開?!?/p>
“事故調查報告的公共利益屬性明顯,公開事故調查報告有利于查找事故原因,防范同類事故的發生。只要不涉及不予公開的情形,都應當依法及時主動公開?!眲嗾f。
實際上,新能源車火災事故調查報告不公開的背后,隱藏著國內事故調查體制的一個頑疾。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第八十三條已規定:“事故調查報告應當依法及時向社會公布?!比欢?,該法并未明確公布的主體、方式等。
《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第三十四條則規定,“事故處理的情況由負責事故調查的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權的有關部門、機構向社會公布,依法應當保密的除外”。但該條例同樣沒有給出事故公布的具體操作性程序。
2017年,時任交通運輸部安全與質量監督管理司副司長徐春曾撰文分析國內事故調查各階段存在的五大問題,其一便是事故調查報告不公開。
“目前我國事故調查實踐中,只是對有些事故部分地公開了調查和處理情況。行政相對人和廣大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被忽視,難以實現對政府的有效監督。”徐春寫道。
政府組織作為調查主體,其實缺少公開調查報告的動機。工信部“長風計劃”智庫首批入選專家、汽車資深分析師張翔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新能源汽車是新事物,現有技術仍不成熟,火災事故調查是有難點的。”
張翔覺得,這可能導致調查報告不盡如人意。
“安全調查”與“責任調查”分離
如何能實現事故調查報告的全面公開?
徐春在文中提出了一條解決的路徑,即“安全調查”與“責任調查”分離,“安全調查”由獨立機構負責,并且將保障安全作為其唯一目的,而獨立機構具備強烈的公開事故調查報告的動機。
“安全調查”與“責任調查”分離的思路在國外已有實踐。
以美國為例,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NTSB)就是一個專注于“安全調查”的獨立機構。據官網介紹,NTSB成立于1967年,在1974年正式脫離美國運輸部,負責對美國航空、公路和其他運輸業內的重大事故進行客觀調查,并據此向相關部門提出改進建議。
2003年初,時任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安全生產監察專員張宏波前往NTSB考察。回國后,張宏波所寫的考察報告成為國內最早且最詳細的NTSB情況介紹資料。
據張宏波介紹,NTSB事故調查的特點之一是公開性,在事故現場調查階段,只有事故調查組的發言人一人有權對外發布消息,在現場調查結束后的研究階段,則由NTSB總部通過聽證會公布調查報告。
NTSB的調查報告包括事實、分析、結論、可能的事故原因以及建議,對責任問題不予涉及。目前,NTSB會在官網上公布所調查的每一起事故的詳細報告。
國內針對車輛交通事故的安全調查,起步要比國外晚幾十年。
2004年起,同濟大學汽車學院教授王宏雁才在國內開展交通事故深度調查。當時她從德國回國,發現國內在車輛事故安全調查方面幾乎空白。
由于與交通事故相關的數據不公開,采集事故數據成了頭等難事。王宏雁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當時她的團隊和上海市交警合作,在上海市嘉定區設立了一個辦公室。交通事故發生后,兩名采集人員就跟著警察上路,靠人力采集數據。
2007年,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缺陷產品管理中心注意到王宏雁團隊,提出與之合作,以更好地發現車輛的安全隱患,幫助汽車召回。于是在2011年,雙方共同建立了NAIS。
和缺陷產品管理中心合作后,采集事故數據仍是難題。王宏雁解釋,這是因為國內沒有一個數據庫能支撐車輛事故深度調查所需。
“公安部有事故數據庫,但我們采集的目的并不一樣,采集的數據是不同的。”王宏雁表示,公安部建庫的主要目的是判定事故責任人、追究責任,而NAIS是為了查明事故原因,弄清車輛的安全隱患等,所需的數據要更為復雜。據她介紹,NAIS在全國已有9個事故數據采集站點。
近幾年,NAIS關注到新能源汽車領域日益增加的火災事故,為此成立了一個新能源汽車火災調查組,這也是NAIS區別于國外車輛事故調查體系的地方。
“過去都是在交通事故中調查火災,比如車輛發生碰撞后起火,這就是交通事故。但如果在停車場里充著電起火,這不叫交通事故,就不會在采集范圍內。”王宏雁表示,中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世界第一,且新能源汽車起火事件具有特殊性,值得特別關注。
與美國NTSB不同,NAIS作為研究機構,并不出具調查報告。目前,NAIS建立了一個事故數據庫。王宏雁介紹,數據庫僅向參與NAIS的企業開放,國內共有10家車企付費加入了NAIS。
未來是否有可能向社會公眾開放數據庫?
王宏雁表示,這需要等待成熟的時機?!捌鋵嵔M織專門的力量去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然后從中提煉出對消費者有意義的內容,再進行公開,更有意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