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逸君
在盜窺者眼中,我們已經成為透明人。我們在工作、休閑、進餐、如廁、沐浴、睡覺時,眾多數碼設備和其背后的算法、大數據采取,無時不刻不在暗中“采集”大家的行蹤、信息、隱私,乃至心跳、脈搏、呼吸、血壓……
早上醒來,看到一條微博消息:有用戶發帖稱某智能電視每隔10分鐘掃一遍其全家連網的設備,搜集hostname、mac、IP、網絡延遲時間,還探測周圍的wifi SSID名稱、mac地址等,打包傳到gz-da-ta.com服務器。也就是說,家里有啥智能設備、手機在不在家、誰來家里連網了、周圍鄰居wifi叫啥名……隨時采集上傳。
這說的是勾正數據。2021年4月27日,創維電視表示,已第一時間全面禁用了所有創維電視上的“勾正服務”,并解除了與勾正數據的合作關系,責令其刪除非法獲取的創維用戶相關數據。
界面新聞報道:截至2020年上半年,勾正數據已聯合擁有智能電視終端超過1.38億臺,OTT BOX覆蓋3000萬臺,有效覆蓋1.49億家庭,4.57億人口,可連接其他智能設備數量突破5億臺。這些“智能電視”用戶,家中墻上裝著1984式的“電屏”,“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
其實,對個人實時盜窺、隱私侵犯,不只“智能電視”一種手段,各種電腦、手機、智能設備、監控探頭,都在你追我趕、爭先恐后,唯恐在侵犯隱私權方面落在別人后面。
本人經歷:曾在電腦上瀏覽過南方沿海城市房產,稍后就接到南方數省許多房產推介電話,心里很不舒服:用電腦上網,房產中介咋知道我的手機號碼?后來,不再瀏覽房產信息,而是給家母網購維生素和醫藥用品,很快就接到各地打來保健品推介電話。
朋友戴智能手環,接到推介電話:說她心動過緩,建議采購某護心保健品。我告訴她:摘掉手環,真有病就去看醫生。摘掉手環一段時間后,保健品推介廣告就沒了。
很顯然,我們陷入了復雜、立體、實時、全時段、全方位的盜窺羅網中,黑客不再僅盜取網絡瀏覽信息,而是把電腦、手機、平板、筆記本、智能手環、智能電視、監控探頭、二維碼等等,一切數碼手段都整合起來,為我們編織了一個數碼牢籠。
在這數碼牢籠另一端的盜窺者眼中,我們已經成為透明人。我們在工作、休閑、進餐、如廁、沐浴、睡覺時,眾多數碼設備和其背后的算法、大數據采取,無時不刻不在暗中“采集”大家的行蹤、信息、隱私,乃至心跳、脈搏、呼吸、血壓……一切的一切。
盜窺者動用IT科技,原則上可以做到想看誰就看誰、想咋看就咋看、想啥時候看就啥時候看。比肖申克的諾頓典獄長還牛,安迪還在書里藏了點隱私,如今,諸位在數碼盜窺者面前,還有啥隱私?
隱私利益是受法律明確保護的一項人格利益。民法典“人格權定義”表述:“人格權是民事主體享有的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等權利。”
民法典第1032條:自然人享有隱私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刺探、侵擾、泄露、公開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隱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愿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
民法典第1033條,以列舉加兜底相結合的立法技術,列出了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實施六類侵害自然人隱私權的行為,其中4類為:不得以電話、短信、即時通訊工具、電子郵件、傳單等方式侵擾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寧;不得進入、拍攝、窺視他人的住宅、賓館房間等私密空間;不得拍攝、窺視、竊聽、公開他人的私密活動;不得處理他人的私密信息。這4項規定,明確限制了上述行為,但有幾個“巨頭”循規蹈矩遵守奉行的?
而當“巨頭”與民眾的“隱私權利”發生沖突時,“有關部門”能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而不是在“巨頭”面前畏首畏尾? 當然,作為個體,應該先認識到:我們的隱私權利同樣重要! 我們的法定權利遭到了侵犯!
科技發展,應該促進人類進步、增進人的福祉、使我們的法定權利受到有效保障、創造更加和諧的社會。而不能以發展為借口,為極少數“巨頭”的利益,使社會陷入高科技版的《1984》,也不能使《The Matrix》變成現實。
(作者系歷史、軍事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