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第一中學 福建廈門 361003)
2014年,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指出:深化高考考試內容改革,依據高校人才選拔要求和國家課程標準,科學設計命題內容,增強基礎性、綜合性,著重考查學生獨立思考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原因-闡釋”類試題可有效考查邏輯思維能力和精準表達能力。解答此類試題是學生的弱項,失分較多。下面通過基于試題下的“原因”“理由”“依據”“原理”詞義解析,提出“起因→邏輯分析→結果”的答題模式及訓練方法,期待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以2020年高考理綜新課標全國卷的3套試題為分析對象,從表1中可以看出試題側重于對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查。其中對,關于“原因”“理由”“依據”“原理”的考查分值在全國Ⅰ卷為13分,在Ⅱ卷、Ⅲ卷各11分。

表1 2020年高考理綜新課標全國卷“原因-闡釋”類生物學試題分值分布
筆者發現,學生解答“原因-闡釋”類試題的問題往往體現為:無答題思路,語言組織能力欠缺;答題不夠完整,出現思維跳躍;存在知識性錯誤等。這是因為是學生思維能力欠缺嗎?理科生有較強的理性思維,但在解答生物學試題時卻缺乏邏輯,原因之一在于沒有深刻理解詞的含義,并缺乏有效的引導和訓練。
從字面上理解,很多學生認為“原因”“理由”“依據”“原理”沒有區別,以至于在答題時跟著感覺走,無法準確地說出自己為什么這么回答。首先,在漢語詞典詞的含義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原來因為;造成某種結果或引起另一事情發生的條件。
“理由”:事情為什么這樣做或那樣做的道理。
“依據”:把某種事物作為依托或根據。
“原理”: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中具有普遍意義的基本規律;是在大量觀察實踐的基礎上,經過歸納、概括而得出的;既能指導實踐,又必須經受實踐的檢驗。
【例1】已知大翅脈對小翅脈顯性,一只灰身小翅脈雌蠅與一只灰身大翅脈雄蠅雜交(實驗過程無交叉互換現象),F1的表現型及比例為灰身大翅脈∶灰身小翅脈∶黑身大翅脈∶黑身小翅脈=3∶3∶1∶1。根據上述實驗結果_______(填“能”或“不能”)確定兩對基因遵循自由組合定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原因”就是事情發生前已具備的條件,即最初的“理由”,回答時要從能發生自由組合的最根本條件答起,順推下來。能發生自由組合的最根本條件是:控制灰身和黑身、大翅脈和小翅脈的基因分別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滿足這個條件之后,根據3∶3∶1∶1,可以推斷兩個親本的灰身均為雜合體,親本的大翅脈為雜合體。
參考答案:能;控制灰身與黑身、大翅脈與小翅脈的基因分別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雜合灰身隱性純合小翅脈雌蠅和雜合灰身雜合大翅脈雄蠅雜交,才能出現題中比例,因此控制兩對相對性狀的基因遵循自由組合定律。
拓展:若這一空問的是“理由”,應該怎么答題呢?“理由”那從“理”追溯到緣由。在這里應從題目所給的信息作為判斷的依據,推理至緣由。可以用“因為(由于)……所以”組織答案:單獨分析子代灰身∶黑身=3∶1,大翅脈∶小翅脈=1∶1,同時分析兩對相對性狀,(3∶1)×(1∶1)=3∶3∶1∶1,兩對性狀自由組合,因此控制兩對性狀的基因遵循自由組合定律。
【例2】(2018·全國卷Ⅰ)甲、乙兩種植物凈光合速率隨光照強度的變化趨勢如圖1所示。回答下列問題:

圖1 甲、乙兩種植物凈光合速率隨光照強度的變化趨勢
(2)甲、乙兩種植物單獨種植時,如果種植密度過大,那么凈光合速率下降幅度較大的植物是______,判斷的依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依據”。包括了理論依據(原理、所學知識及原理)和事實依據,即試題中的數據信息等,一般需對數據等進行處理,一般不做推理。答題時,學生要從題目所給的理論或事實數據出發。題干中所給的信息是:一定范圍內隨光照強度增加,凈光合速率增加;反之,一定范圍內,隨光照強度降低,凈光合速率也降低。而種植密度過大和光照強度又有什么關系呢?種植密度過大,植株接受的光照強度減弱。
參考答案:甲;光照強度降低導致甲植物凈光合速率降低的幅度比乙大,種植密度過大,植株接受的光照強度減弱,導致甲植物凈光合速率下降幅度比乙大
【例3】(2020·全國卷Ⅰ·38)為研制抗病毒A的單克隆抗體,某同學以小鼠甲為實驗材料設計了以下實驗流程(圖2)。

圖2 實驗流程示意圖
(3)圖中篩選2含多次篩選,篩選所依據的基本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原理”指的是基本規律。在這里指的是篩選2所用到的基本知識,即抗原與抗體的反應具有特異性。只有明確了詞義,才能準確答題。
“原因-闡釋”類試題涉及長句表達,可將其轉化為“因”“果”的推理分析。但“因”“果”之間往往遠隔“千山萬水”,很難一步到位地準確表達。如果分別列出與“因”“果”相關的知識點,就可以縮短“因”“果”的距離,逐步建立關聯,使思維過程可視化。以下通過例題加以說明。
【例4】農田適時松土有利于農作物根部細胞對礦質元素的吸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松土與植物根部細胞的生理過程的關系如圖3所示。找出起因“松土”和結果“根細胞吸收礦質”。由松土可以聯想到提升根細胞的含O2量,由根細胞吸收礦質元素聯想到細胞吸收礦質元素的方式為主動運輸,需要消耗ATP。接著,就可思考O2和ATP的關聯:O2含量升高,促進有氧呼吸并產生ATP。

圖3 松土與植物根部細胞的生理過程的關系示意圖
參考答案:松土可以提升根細胞的含氧量,促進有氧呼吸消耗氧氣并產生ATP,從而促進根細胞通過主動運輸吸收礦質元素。
【例5】與正常細胞相比,癌細胞內葡萄糖轉化為五碳糖的途徑明顯增強。某些藥物可通過抑制該代謝途徑抑制癌細胞的快速增殖,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本題的起因與結果的分析如圖4所示。

圖4 題目分析示意圖
詞義解析可知,“原理”指的是“基本規律”,圖4方框的內容即為分析過程中運用到的基本知識,即原理。“原因”是造成某種結果或引起另一事情發生的條件,通常從條件答起,體現因果關系。
參考答案:原理:脫氧核糖是脫氧核苷酸的組成成分;脫氧核苷酸是合成DNA的原料;抑制DNA復制,就可抑制細胞增殖。原因:(脫氧核糖是脫氧核苷酸的組成成分),抑制葡萄糖轉化為五碳糖,就可抑制脫氧核苷酸的合成,使細胞不能進行DNA的復制,進而抑制癌細胞快速增殖。
學生對于“原因-闡釋”類試題總是望而生畏,不知該從何著手。筆者以試題為例進行詞義解析,明確答題指向;進而促進學生運用“起因→邏輯分析→結果”的答題模式進行訓練。學生解題時,嚴格按照答題模式,從題干找出“起因”“結果”,用簡短的詞表示;列出與“起因”“結果”相關的知識;以箭頭的形式進行邏輯串聯,如“起因→邏輯分析→結果”,最后再組織答案。
由于分析過程展現了學生的思維軌跡,學生很容易檢視哪一環節出現思維跳躍或是知識性錯誤,便于自查并進行針對性的訓練。
高考評價體系考查內容以“學科素養為導向,關鍵能力為重點”。“原因-闡釋”類試題能反映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水平,依然會是今后省內自主命題的熱點。教師通過詞義解析明確答題指向,引導學生建構“原因-闡釋”類試題的答題模式,將長句表達化解為簡短詞的邏輯串聯,使思維過程可視化,有助于學生理清要點,準確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