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禮
近年來,語文高考中全國卷和大部分自主命題地區的作文皆為材料作文,因此這一類型作文的寫作對學生發展的影響較為深遠。當前,不少學生在論述中還存在著論述淺表化,難以深入的問題。為此,我們在開展此類作文教學時可以借鑒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為推動學生論述走向深刻而搭建思維的“腳手架”。通過一則材料作文的教學升格實踐,具體闡明有助促進學生論述深刻性的三個思維支架。
作文原題:
為了督促學生學習,某職業技術學院的焦老師想出在課后用微信發紅包的“新招”,給出勤率高、學習成績好和上課認真的同學,都發了紅包。此舉一出,他的課沒一個學生逃課,課堂氣氛活躍,師生關系變好。此事傳出,該校老師和學生表示認可,覺得這個做法有新意。媒體報道后,引發爭議。有家長明確反對老師這種做法,認為用“錢”引導學生上課,會讓孩子變得功利,使教育變味。
對以上這件事,你怎么看?請就焦老師、學生或家長的表現,表明自己的態度,闡述自己的看法。要求綜合材料內容,選好角度,確定立意,完成寫作任務。
一、思維支架一:不讓理由止于材料字面,挖掘字面背后的邏輯
教師在指導時,可讓學生逐句挖掘材料字面背后的邏輯,如學生不逃課和焦老師發紅包的內在邏輯關聯是什么,有幾個關聯,最要緊的關聯是什么,這和我們提出的中心論點有何關系等。同時,引導學生運用“這說明”“表明”“究其本質”等容易上手的詞語,那么學生對這一思維支架的掌握將會更為迅速。
例:焦老師的紅包鼓勵教育效果明顯,起到了正面的作用。沒有一個學生逃課說明的是此舉受到學生普遍的認可,課堂氣氛活躍則說明此舉提升了課堂質量,無論是量還是質,都表明學生絕非是奔著一個小小的微信紅包而裝模作樣,身在曹營心在漢式的假學習,而是在師生關系融洽的氛圍下的親其師信其道!紅包舉措妥當與否,這些事實效果就是最好的回答。
二、思維支架二:不模糊使用關鍵詞,要分析關鍵概念的區別性意義
原文段抓住了關鍵詞“紅包”展開論述,可惜的是其對“紅包”的理解是模糊的,將它簡化,等同于一般意義的“錢”,于是就將作文原材料焦老師的舉動定性為用錢去誘導學生學習。教師可引導學生認真揣摩“紅包”這一關鍵概念的和錢與一般獎勵的異同點,那么學生在作文論述中的見解自然容易走向深刻。
例:焦老師的紅包舉措包含了一片教育的苦心,豈是簡單的“功利”兩字可以評價得了的?紅包,固然有錢的因素,但同時也帶有鼓勵、寄托希望、代表榮譽的意義。焦老師發紅包也是有原則的,出勤率要高,成績要好,上課也要認真,這就包括了學習的態度、過程和結果。由此可見,焦老師發出的紅包在一定程度具備了獎學金的功能,但比正規獎學金的覆蓋面更廣,門檻也更低,當然數額也更小。……對此,我們怎能說焦老師用錢收買學生,怎能說此舉“功利”?
三、思維支架三:克服武斷偏激的議論,運用辯證眼光、發展眼光
原文段認為,學生拿了紅包才認真聽課,如此一來,必定會形成不拿錢不做事的壞習慣,從而喪失奉獻精神。這一論述顯然過于武斷,缺乏說服力。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多用辯證發展的眼光去分析問題,如果學生能注意到學習動力形成的過程往往先由外在刺激,演變為內在的自發性力量,那么寫作論述時就容易避免淺表化的武斷,從而具備辯證發展觀的深刻性。
例:焦老師的紅包激勵策略恰恰是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從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看,良好習慣的形成往往先依靠外界引導規范,然后形成內心的認同力量。作為外力的紅包讓學生養成好習慣后,好品質便逐步在學生心里扎根成長了……如此,由外而內,在潛移默化中,紅包激勵策略就幫不少學生養成了好習慣。
責任編輯 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