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華
美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懊啦蛔悦溃蛉硕谩?,美并非自生的,美依托客觀事物,需要人不斷去發現、照亮、創造和生成。而學校作為“彰顯美”的重要載體,理應發揮自身的優勢,為學生提供“發現、照亮、創造和生成美”的肥沃土壤。如何補齊學校美育的短板,真正實現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
一、顯性與隱性美育渠道有機結合
我們認為,美育不是孤立存在的,“五育”本就是人的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過程中多個方面,它們各有側重,互相支持。我們探索構建以“愛的教育”為核心的“五育并舉”的文園育人模式,將藝術課程作為美育的主要渠道,在院校專家的指導下,已初步形成了美育課程體系。在藝術課程方案的研究中,開創性地將每周各一個課時的音樂和美術課均改為90分鐘/節的大課, 18節/學期(14節單元課+4節常規課),給學生提供更加充足的時間開展藝術學習和創作,使學生有了更多實踐的機會。
在其他的必修課中,也充分強調美育目標,使美育在各學科中都得到高度的重視和全面的滲透。同時,開設眾多的藝術選修課程,如流行音樂欣賞社、拉丁舞團社、國學繪畫社、美食社、旅行與攝影社,等等。其次,通過各級各類藝術表演展示、學科活動周等活動,學生的藝術特長得到展示。
蘇霍姆林斯基說:“為什么要重視美育?就是要讓孩子一直和美好的東西打交道,這樣他看到丑惡的東西就不能容忍了,所以我們的教育規律之一,就是用美好的東西把邪惡、丑惡的東西擠跑?!蔽倚嵺`美育與活動美育作為顯性美育渠道,將文化美育和環境美育作為隱性美育渠道,如校園里古色古香的“亦蘭亭”“楹聯”長廊,由學生書寫的教育格言等,都在默默地展示著古典文化的美。
二、從硬件上提升美育空間品位
學校追求創建集智能化、課程化、人性化和開放性、審美性、生態性為一體的美育空間。在香洲區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我校藝術樓的內部環境由藝術家傾力打造,大大提升了藝術空間的美感。以學生的作品裝飾的空間,凸顯藝術課程優秀成果和學生高水平的藝術素養和創新能力;便于藝術課程開展的教學環境設計,更體現人性化;藝術教室與圖書館改造成的X綜合客廳融為一體的改造,提升了空間的開放性和美感。美育空間的改革使學校向實現美育的夢想又走近了一步。
三、特色美育成果初現
青少年科技創新、心理健康是學校兩大辦學特色,STEM課程和心理課程已成為學生的必修課。在美育改革研究中,學校大膽地將美育與之融合,形成了文園特色的STEAM課程,在美術老師指導下,學生飛機模型和船只模型的藝術設計水平得到顯著提升,使作品更具有觀賞性,課程深受學生喜愛。STEAM課程何老師說:“與傳統課堂相比,STEAM課強調學科間的交叉融合。比如古帆船制作這個課程單元,開設這個課,既讓學生了解到造船相關的人文歷史,也學習到了船只構造、航行原理等理工科知識,在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基礎上,學生學以致用,動手制作,以此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促使學生的全面發展。”而針對“阿斯伯格”癥的學生,由特殊教育、美術、音樂教師組成的團隊開發的 “藝術療愈”成果初見。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文園美育被激活,藝術被浸潤,師生被喚醒,未來被期待,一切生機勃勃、活力激蕩。
誠然,當前學校美育還有一些很難回避的現實難點,美育究竟應該怎樣具體實施?美育的有效性如何體現?正如王德勝教授所提到的,我們希望美育不僅僅是藝術知識的普及、藝術方法的訓練和主導的知識性的存在,美育不應局限于藝術教育,而應該通過特定的“審美”方式,持續完善人從現實生存領域面向精神高度發展、向生命深處發展的自我能力。另外,課程、空間、作品的設計需要認同,多個團隊的分工合作需要協調,行政思維、任務思維、創作思維、學術思維需要融合。在隱形美育育人功能的探索上,我們還需要不斷地學習、思考與完善。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