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婷
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在線語文課堂中,抓住教育契機,圍繞“新冠肺炎病毒”,語文教師可以充分挖掘教學資源,有效整合非連續性文本資源,優化指導方法,提升學生們的思維能力。
一、科學整合資源
非連續性文本來源于生活,也要讓平日的教學積累與運用,真正回歸到生活。本人根據所在學校五年級在線教學科學、道法、班會暢聊直播間開展的“疫情知多少”的教學安排,經過梳理與整合,形成了班級語文在線課堂的非連續性文本的教學內容安排。(見下頁表格)
二、優化指導方法
1.創設情境
非連續性文本的教學過程,要設法創設特定的情境,并巧妙地把這種特定情境化為基于真實需要的問題情境、統領學習目標與內容的主題情境、指向具體任務的交際語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探索,在實踐中理解知識,在互動中形成能力。
如在“圖片新聞我來寫”的情境創設中,教師先直觀呈現系列新聞圖片,引導孩子們快速抓取圖片中的“疫情元素”,從而直觀感受到新聞圖片具有及時性有效性的特點;結合圖片,相機出示文字部分的內容,讓孩子們讀懂圖片背后的新聞故事。接著,從新聞信息過渡到自身生活,教師循序漸進地讓孩子們捕捉自己身邊典型的疫情生活片段。通過情景創設,孩子們發現一則圖片新聞的編輯,不僅要學會提取疫情關鍵信息,還要關注信息背后的新聞故事,這樣才能形成一則圖文并茂、反映現實的有效新聞。
2.跨界整合
非連續性文本的讀寫訓練應以主題為引領,在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動中,啟發學生建立新異聯系,讀寫結合,促進全面深入地學習。
如圍繞著“新冠肺炎病毒”,從名片制作到語段語篇的書寫,是基于多學科互動形成信息交換,不斷儲備信息與積累,才能形成讀寫結合的成果。用導圖或表格呈現數據統計,形成圖文并茂的作品,拍攝剪輯視頻等,需要孩子們充分運用信息技術課學習的有關制作課件、思維導圖、快剪輯等技能。
3.鏈接生活
非連續性文本取材于現實生活,旨在讓學生走進文本,關注生活,也使教學內容更加接地氣,更加人性化。
我們都是疫情的親歷者,學生從電視或網絡等多媒體可以收看疫情動態的報道,從居住小區可以看到有關疫情的標語,甚至在生活中發現身邊的逆行者,社會萬象都可以成為學習資源,也可以成為我們成長的養料與精神的補給。
三、提升思維能力
1.提取與轉換信息能力
非連續性文本的信息常以碎片化形式呈現,為了理清材料之間的邏輯關系,就需要迅速對文本的關鍵信息進行提取,圖文轉化能力的訓練尤為重要。
如在閱讀“深圳最新疫情趨勢圖”時,學生需要有序地對圖表進行橫向、縱向閱讀,根據一周內的發展趨勢圖,將圖表信息轉化為文字信息表達出來。
2.整合與對比信息能力
面對紛繁多樣的非連續性文本,要把不同材料中有邏輯關聯的信息進行精準整合,明確文本的脈絡。如以口罩為線索,學生可以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將信息進行有效梳理與整合,形成研究成果,領悟人與人、國與國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緊密關系。
文字材料相對獨立,要善于發現異中有同,領會意蘊。如同樣一張關于鐘南山院士趕赴武漢的列車上閉目養神的圖片新聞,不同的報社進行了不同的文字報道,通過信息對比,讀到不同的語言表達。培養整合與對比信息的思維,也是發展綜合運用知識、多角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拓展與創新能力
要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語文教學經常采用拓展文本的做法,引導孩子的視野和思維,由文本內過渡到文本外,由表層過渡到深層,通過縝密的生發聯想,進而合理推斷,整合資料進行再創造。
如學生呈現的習作各具特色、創意無限,有的以“第一人稱”當了一回“新冠肺炎病毒”,書寫出與對手戰“疫”英雄們的PK大戲;有的以敘事文的方式,訴說作為一名少先隊員,如何在生活中頑強戰“疫”,等等。小組們分工整理資料與道具,化身為一個個小演員,從居家學習、飲食、消毒等方面拍攝出系列“防疫知識”視頻,各抒己見,智慧無限,從一份份劇本腳本的商議,到一幕幕精彩表演的呈現,都是學生不斷拓展與創新能力的提升過程。
語文在線課堂中,以疫情為契機,教師通過整合資源、引導方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運用非連續性文本的方法和策略,提升思維能力,為學生的綜合發展奠定基礎。
責任編輯 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