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
扶貧須“造血”,產業是關鍵。鄉村要振興,產業是基礎。山東各地鄉村因地制宜,立足自身資源,走出了適合自身發展的產業振興路。
臨沂市蘭陵縣壓油溝村曾是個貧困落后的小山村。2017年7月,壓油溝風景區開放運營,為當地村民帶來了脫貧新機遇。通過在景區經營各色小吃、手工藝制品及土特產,壓油溝村里的貧困戶告別了窮日子,走上了致富路。
村民夏永春開了一家老咸菜坊,每到假期,總是忙個不停,“現在的人吃慣了各種美味,反倒格外想念老咸菜的味道,所以一到假期,生意就特別好。”此前,夏永春一家四口住在一個老舊的小平房里,夫妻二人勉強維持一家人的溫飽。“以前媳婦趕集賣咸菜,我打零工,一個月收入也就2000塊錢,現在開了這個店,年景好的時候一年能掙6萬。”夏永春笑著說。如今,一家人住上了寬敞的樓房,買了臺50寸的大彩電,還添置了一輛小汽車。
通過發展旅游產業,壓油溝村不僅徹底改變了貧窮落后的面貌,而且走出了一條龍頭企業帶動、鄉村旅游扶貧、文農旅融合發展的致富路。2020年,壓油溝村入選《世界旅游聯盟旅游減貧案例》。
無獨有偶,菏澤市-城縣葵堌堆村也是靠發展旅游產業從貧困村變身美麗鄉村的典范。葵堌堆村地處-城縣西北部,毗鄰黃河大堤,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曾經的葵堌堆村,是個無經營性收入、無集體資產、無集體土地的“空殼村”,被列為省定貧困村。
村委班子把發展鄉村旅游作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立足資源,外引內聯,建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鄉村旅游景點,促進了村集體經濟的快速發展。如今的葵堌堆村,各項事業蓬勃發展,村風村貌有了較大改觀,村民人均年純收入達到1.1萬余元,被評為山東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山東省森林村居,探索出了極具地方特色的鄉村振興模式。
打好脫貧攻堅戰,關鍵在人。而在鄉村振興的五個方面中,人才振興是關鍵。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人才是始終不變的動力之源。
振興鄉村,離不開善經營的“農創客”、懂技術的“田秀才”。臨沂市費縣通過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培養了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農業技術人才。他們扎根鄉村,為農民“傳道授業解惑”,帶領農民脫貧致富,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蓄積起持久的動力。
果樹專家徐明舉,就是一位深受當地百姓歡迎的科技特派員。“徐老師是我們的良師益友,我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給他打電話他就過來,從來不嫌麻煩,我們跟他學到了很多關于果樹種植的技術。”潤寶農業園技術員王欣說道。像徐明舉這樣的“土專家”“田秀才”,常年活躍在田間地頭,不但為農民送去了致富技術,也為鄉村培養了更多人才。
在脫貧攻堅戰中,山東還涌現出一大批優秀黨員和扶貧干部,他們用個人的勞苦換來貧困群眾的幸福生活,書寫了動人的篇章。陳明利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
30多年來,陳明利始終扎根基層,起早貪黑,從無怨言。從種植大棚蔬菜到成立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他帶領廣大村民勇闖市場、發展特色農業。“我一個人富裕不算什么,能讓老少爺們兒都富起來才是真本事。”這是陳明利生前常說的一句話。2016年10月17日,恰逢“全國扶貧日”,這個與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的領路人,帶著對合作社的不舍離開了。2017年,陳明利被追授為“齊魯時代楷模”。
脫貧攻堅的路上不僅有優秀黨員的身影,更有集體的力量。2019年7月,中共山東省委在2018年開展“千名干部下基層”和選派駐村第一書記的基礎上,又增派9557名干部,組建1067支服務隊,開展“萬名干部下基層”,投身脫貧攻堅第一線和最前沿,就是要發揮人才的引領、示范和帶動作用,推動鄉村建設提質增效。
以文化人,用文化的力量浸潤人心,無論是在脫貧攻堅的戰場,還是在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實踐中,都顯得尤為重要。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質、提升百姓的道德涵養,有助于激活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


在孔子故里、儒家文化發祥地曲阜,當地創新實施了“育德+扶志+解困”精神扶貧模式,讓文化“軟實力”成為脫貧“硬支撐”,走出了一條以優秀傳統文化助力脫貧攻堅的路子。
抓住全國首批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縣建設機遇,曲阜依托470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積極搭建“一堂一臺”,每村建設1所孔子學堂、1個儒韻鄉村大舞臺,從此,鮮活化、互動式的宣講在曲阜生動上演。不只是在孔子學堂這個固定場所,在田間地頭、居民院落,都可以進行宣講,實現了“群眾在哪里,傳授到哪里”。2018年以來,孔子學堂共舉辦各類講座1300多場次,受益貧困群眾3萬多人次,儒韻鄉村大舞臺累計開展惠民演出2600多場次,真正做到了守正創新、以文化人,用“優秀傳統文化滋養脫貧心志”。2020年10月,曲阜市憑借“精神扶貧”領域的創新做法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獎組織創新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