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千圖網
每3個中國菠蘿,就有1個來自徐聞——這個中國大陸南端的小縣城栽種有30多萬畝菠蘿,人稱“菠蘿的海”,每年三四月時,億萬株菠蘿匯成一片“綠海”,無邊無際,“綠海”中“金鱗”隱現。當地人說它:“身披龍鱗、頭戴鳳尾、肉中帶金。”馬上又到可以看“海”的時節了,讓我們一起走近這種甜蜜的熱帶水果,看看我們到底對它有多了解。
全世界目前有80多個國家和地區將菠蘿作為經濟作物栽培,中國是菠蘿十大主產國之一。我國的菠蘿產地主要分布在廣東、海南、廣西、福建、云南等地區,其中最大的菠蘿生產基地就是廣東省徐聞縣。
面積1979.6平方千米的徐聞縣之所以能生產出全國近半的菠蘿,與其適宜的氣候與水土環境密不可分。菠蘿種植以疏松、排水良好、富含有機質、pH值5~5.5的沙質土壤或山地紅壤為佳。在氣候方面,菠蘿喜溫,年平均溫24℃~27℃最適宜其生長。而菠蘿雖然耐旱卻仍需一定水分,以1000毫米~1500毫米年降雨量且分布均勻的降水為宜。
徐聞縣地處雷州半島,屬熱帶季風氣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西南沿海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364.1毫米;年平均日照2078.7小時,年平均溫度 23.3℃,太陽輻射量居廣東高值區之冠。明代戲劇家湯顯祖謫居徐聞時曾感慨:“ 其地恒暖,治稻早熟,遷客宜居 。”且雷州半島素有“紅土地”之稱,土質大部分為磚紅壤土。此外,徐聞縣的曲界鎮坐落在火山口上,形成了以火山丘陵為主的緩坡臺地,其紅壤、磚紅壤、黃壤和沙壤土富含有機質,非常適合菠蘿種植。
這里的菠蘿種植面積約有35萬畝(1畝≈666.7平方米),生產了中國40%以上的菠蘿。徐聞的菠蘿種植集中在7月~9月,第二年2月~4月菠蘿上市,清明節前后正是徐聞菠蘿收獲旺季,每天上市的菠蘿將近5000噸。
生產于中國大陸最南端的菠蘿又是如何快速遍布祖國的大江南北的呢?這時就不得不提到“徐聞菠蘿”高鐵專列。專列每日運行22個車次,班次橫跨北京、上海、廣東等14個省(直轄市),覆蓋西北、膠東半島及部分華南、中部地區和長三角經濟區。將“菠蘿的海”的風吹過高鐵沿線,吹入門前街邊的水果店。
鳳梨和菠蘿的區別是什么,有人區分得很仔細:菠蘿的葉子邊緣有刺,而且削皮之后還要挖掉一個個的“黑眼”。而鳳梨的葉子沒有刺,果實也不用摳“黑眼”。其實,二者除了叫法不一樣也沒有什么不同。《中國植物志》里介紹道:“鳳梨俗稱菠蘿,為著名熱帶水果之一。”
與玉米、番薯、番茄一樣,菠蘿也是經由地理大發現才在世界范圍內傳播的。它起源于南美洲的亞馬孫河以北地區,最早種植并選育菠蘿的是圖皮-瓜拉尼人。由于菠蘿的芽苗比較耐貯運,可以隨著他們向北遷徙到安的列斯群島、北安第斯山脈和中美洲地區,菠蘿也逐漸傳播到了這些地方。
1493年,哥倫布在他的第二次遠航途中到達了加勒比海地區,隨船的水手發現了菠蘿這種美味的水果。之后,隨著人類活動,菠蘿被引入了歐洲、非洲和亞洲。菠蘿傳入中國的時間是在1600年前后,可能是通過東南亞,也可能是由葡萄牙人從澳門帶入的。直到1664年后,中國才有了對菠蘿較為準確的記錄。
而鳳梨這個名字,是我國臺灣人民取的。據《臺灣府志》記載:“果生于葉叢中,果皮似菠蘿蜜而色黃,液甜而酸,因尖端有綠葉似鳳尾,故名鳳梨。”但還是有人質疑,為什么菠蘿有很多黑色槽壑,而鳳梨沒有?其實,這是由于鳳梨在選育的過程中出現了比較嚴重的果實退化,也就去掉了那些槽溝中的黑毛,但其實它們都屬于同一物種。
也許每個人都有相同的經歷,為了吃菠蘿時不那么“澀口”,我們都會先用鹽水浸泡菠蘿果肉,然后再食用。
其實淡鹽水的主要作用是破壞菠蘿蛋白酶,而造成我們吃菠蘿時會感到“扎嘴”的主要原因恰恰在這菠蘿蛋白酶。
菠蘿蛋白酶具有分解蛋白質的能力,可以破壞牙齦、口腔黏膜等結構,誘發黏膜出血,進而讓舌唇產生強烈的刺痛感。雖然人體口腔細胞有一定抵抗力,不至于被菠蘿蛋白酶“消化”掉,但還是會受到刺激而疼起來,甚至會引起過敏(有牙周炎、胃潰瘍、口腔黏膜潰瘍的人要慎食菠蘿)。
但經過鹽水或熱水的浸泡,菠蘿蛋白酶的活性會受到抑制,也就沒那么刺激了。這是因為菠蘿蛋白酶和大多數酶一樣,怕鹽、怕酸堿、怕高溫,因此,破壞菠蘿蛋白酶的方法除了泡鹽水,還有把菠蘿煮熟、做成糖水菠蘿等。
不過,也正是因為菠蘿蛋白酶這一特點,成就了菠蘿的另一個重要身份——水果界“嫩肉粉”。菠蘿蛋白酶可以將肉類蛋白質的大分子蛋白質水解為易吸收的小分子氨基酸和蛋白質,這不但能使肉變得更嫩,還能提高蛋白質的利用率。通俗地說,就是菠蘿蛋白酶可以讓肌肉肌絲和筋腰絲(結締組織)斷裂,如此一來,肉質就會變得松散滑嫩,更易入味。
菠蘿作為美味的食物,除了黃澄澄的菠蘿肉,菠蘿葉也有著意想不到的用處。
Pinatex是一種專門用菠蘿葉子所制作出來的人造皮革。簡單來說,就是從菠蘿葉中提取出的一種長纖維,這種纖維質地和動物皮革十分相似,有著出色的質地和美麗的紋路,也如動物皮革一般柔軟有韌性。
用菠蘿來制作“純素”的皮革的想法,最初來自于設計界的一位60歲女博士——卡門·伊諾霍桑。
一次偶然的菲律賓之旅,卡門發現當地婦女穿的傳統服飾巴龍塔龍(Barong talong)是由菠蘿葉子的纖維編制而成。這種纖維又稱“菠蘿絲”,手感如蠶絲,外觀潔白、柔韌富有彈性。它制成衣服吸汗透氣,穿著舒服。最重要的是,它與動物皮革的特性非常相近。
卡門想,為什么不用菠蘿纖維來代替動物皮革呢?菠蘿葉纖維的出現讓她看到了新的皮革替代品產生的可能。
但是,從菠蘿葉一步一步進化到皮革,技術成了真正的難題,沒有人能實現卡門理想中的“菠蘿葉皮革”。當時卡門50歲,顯然她不想放棄這一美好設想,所以決定重返校園。
卡門先是進入愛爾蘭國家藝術設計學院,攻讀紡織品學的學士與碩士學,歷經7年,制作出了第一塊菠蘿葉皮革樣品。接著,她又向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提出了攻讀紡織學博士的申請,正式開始了對菠蘿葉皮革的研發生產。
終于,在2013年,63歲的卡門擁有了自己的團隊,成立了公司,甚至和一線時尚品牌合作將菠蘿葉皮革Pinatex推向市場。“我們是全新的,并不是要取代動物皮革,而是提供另一種選擇。”卡門說。(本刊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