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海霞
智能創作機器人、5G沉浸式跨屏訪談、全息影像媒體技術……今年兩會媒體亮出哪些“黑科技”?本文一一盤點。
人民日報:智能創作機器人
兩會報道期間,人民日報智慧媒體研究院研發的集5G智能采訪+AI輔助創作+新聞追蹤多重本領于一身的人民日報“智能創作機器人”驚艷亮相。
5G智能采訪。智能眼鏡解放了采訪者的雙手。只需記者一人即可完成訪談、拍攝、記錄等工作。設備一鍵接入,前后方實時同步采訪內容,智能分析采集新聞素材,不錯過每一個亮點瞬間。
Al輔助創作。將現場采集文字、語音、視頻素材自動整理,智能提取有效部分,一鍵檢索全網相關資訊,自動匯總梳理背景信息。自動編寫各地區、行業熱點聚合新聞,提升采寫編輯效率,讓新聞更有時效。
兩會新聞追蹤。隨時捕捉熱點追蹤全網輿情,添加關鍵詞,自動跟蹤熱點,可一站式接收網站、App、微信、微博等實時新聞推送,最新消息可即時提醒。
全媒體智能工具箱。為優質內容創作提供強有力的支持,音視頻智能處理具有直播剪輯、4K在線快編等多種能力,還能實現視頻橫轉豎、智能配音,更適應短視頻傳播生態。
智能生成視頻。只需上傳兩會圖文稿件.Al就能自主提取關鍵信息,自動制作視頻。
兩會報道期間,人民日報記者還攜帶輕便的5G熱點,為電腦、相機、攝像機等提供高速網絡,確保“智能創作機器人”隨時在線,為身處一線的記者提供智能支持。
新華社:5G沉浸式跨屏訪談
2021年全國兩會前夕,新華社推出了5G沉浸式多地跨屏訪談系列報道,在5G、Al、MR等技術的加持下,通過采集代表委員及所在工作環境實時信號,并運用CAVE演播室技術等比例還原真實場景,實現了主持人身處北京演播室,便可“跨入”代表委員實地工作和調研場景,以全實景、真跨屏的方式,沉浸式地聽代表委員講述他們的履職故事。
5G沉浸式多地跨屏訪談依托于新華社最新建成的“新立方智能化演播室”。該演播室采用五面智能LED屏幕,總面積近400平方米,清晰度4K以上,屏幕間距僅1.2毫米,基本上實現了無縫拼接。箱體尺度的縮小,便于背景屏構成流暢造型,使得畫面更加完美,這些技術上的改進對于節目報道樣態的最終呈現有著重要影響。
在“新立方智能化演播室”,現場技術通過LED屏幕構建出一個域,在域中進行場景與空間的“穿越”,實現了兩個真實空間的虛擬交錯,在視覺效果上達到與拍攝環境的最佳融合。
人民網:全息影像媒體技術
今年兩會期間,人民網人民視頻首次在嘉賓訪談時采用全息影像媒體技術,充分利用移動化、可視化、智能化的平臺優勢,搭建兩會云客廳虛擬演播廳,通過數字化合成的方式,推出云對話節目《兩會云客廳》。
經人像采集,訪談嘉賓的全息影像由網絡傳輸到演播廳,通過1:1還原,使得與真人等比例大小的“嘉賓”“空降”云客廳,與主持人“坐”到同一張桌前,進行雙向語音、視頻互通。嘉賓不必到訪談現場,“真人”卻近在眼前。
該節目通過新技術、新裝備的應用,聯動電腦屏、手機屏、電視屏,打破了空間的限制,讓遠距離的“隔空對話”變成“面對面”的交流,亦真亦幻的場景讓節目的互動性更強、人物交流更真切。
央視網:3D超寫實虛擬數字人
央視網推出以Al面目識別驅動的3D超寫實虛擬數字人“小C”擔綱主持的全新欄目《C+真探》,通過云連線代表委員,打造人機交互的趣味場景。3月7日,第一期《C+真探》上線直播, “小C”云連線全國人大代表、甘肅隴南徽縣水陽鎮石灘村婦聯主席梁倩娟,人機互動,暢聊鄉村振興、女性價值等話題。節目在央視網各終端、快手、微博、騰訊、B站、抖音、今日頭條、視頻號等平臺同步直播。據不完全統計,第一期《C+真探》播放量超200萬。
山東廣播電視臺:5G+4K+AI+MGC
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山東廣播電視臺運用“5G+4K+AI+M GC”等技術,通過短視頻、Al、H5、交互3D影像、交互海報等手段,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式傳播全國兩會好聲音。
上會主持人、記者通過全景VR相機,以自拍vlog的形式720°全景捕捉會場現場精彩瞬間,推出“全景vlog真觀察”系列VR短視頻;會議期間,山東廣電推出“VR-720°云會場”產品,輕點手機,就能“置身”兩會會場,給觀眾和網友呈現全景沉浸式的兩會現場體驗。
此外,閃電新聞通過Al智能機器人、智能剪輯等智媒手段,圍繞政府工作報告。兩會熱點等,推出'AI·說兩會”系列兩會解讀報道,并利用3D影像制作《交互3D影像、數看山東之變》,手指輕輕劃動屏幕,可覽山東成績變化。
“誰不說俺家鄉好”豎屏短視頻以vlog的形式記錄講述鄉村新變化;互動H5《浮標下的海工開物》以動漫互動場景的形式,通過打開海上浮標flag,覽山東經略海洋科技成果。
吉林廣播電視臺:虛擬新聞主播“小云”
吉林廣播電視臺充分利用“云”訪談、“云”數據、虛擬主播等智能手段多屏協同,與代表委員“云”上熱聊兩會話題。《小云帶你看兩會》虛擬新聞主播“小云”結合天池云平臺輿情聚合分析等功能,對全國兩會的熱點進行解析,充分展示最新的大數據應用成果。
黑龍江廣播電視臺:科技感爆棚、沉浸互動感真實
黑龍江廣播電視臺大小屏聯動,多種融媒產品讓全國兩會報道有聲有色。
3月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開幕當日,哈爾濱的主持人走進虛擬會客廳,隔空對話遠在北京的三位黑龍江全國人大代表。當談到如何讓“中國飯碗”里裝更多優質龍江糧的時候,演播室秒變超市場景,主持人隨手從虛擬的貨架上拿下包精裝大米, “遞給”千里之外的代表,又拿出手機隔空溯源掃碼…… 系列“神操作”實現了現實與虛擬的無縫對接。3月8日的“兩會云訪談”專欄,主持人和嘉賓通過'5G+MR”技術,實現千里同框、互動交流。
《報告里的“十四五”》借助立體動畫、視頻、數據圖表等多種融媒呈現方式,打造了富有科技感、立體感。沉浸感與真實感的報道界面。比如,在《堅持創新驅動推動振興發展》一期中,當談到“十三五”時期我國取得的大批重大科技成果時,虛擬演播室搖身一變,仿佛置于深海之中。除了節目形式的突破創新,《報告里的“十四五”》還通過虛擬大屏形式引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央黨校等國家級權威專家訪談,提升節目的理論高度、思想深度和實踐厚度。
創意H5、大數據分析、海報長圖、MG動畫、vlog等技術手段層出不窮。3月8日,龍視新聞聯播公眾號策劃推出創意融媒體互動推文《各位乘客:開往“十四五”的幸福列車馬上就要出發啦~》,將“精美列車設計+橫屏版式+高清動圖+SVG互動”搭配組合,以用戶喜聞樂見的形式,實現重大時政議題的交互式表達、場景式體驗。用戶輕點手機屏幕,便“打印”出一張車票,以最快速度讓用戶身臨其境。橫屏的瀏覽方式為用戶帶來視覺沖擊感。隨著手指輕輕劃動,“車窗”中的龍江圖景隨之變化。
東北網集成文字,符號、圖形、圖像等信息傳播形式,推出了H5、短視頻、連環畫等新媒體作品,將政府工作報告送至用戶“指尖”。此系列“輕悅讀”新媒體產品,將“硬”新聞進行“軟”傳播,為廣大用戶提供了“舒適便捷”的信息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