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邁南
“紀錄片真實動人,特別是看到樸實的他們身體力行,含淚訴說自己對這片土地的感情,居然看哭了。” “這片子好真實啊,扶貧工作者們太不容易了.看到現在變得越來越好,也為他們松了口氣。” “太真實了,這些英雄都是中國脊梁。”在扶貧紀錄片《勞生不悔》的豆瓣評論區里,觀眾紛紛發表觀后感, “真實”是他們提及次數最多的關鍵詞。
《勞生不悔》由北京市廣播電視局指導,愛奇藝和全國扶貧宣傳教育中心聯合出品,聚焦脫貧攻堅主題。創作團隊深入貧困地區,跟蹤拍攝扶貧干部、社會幫扶人士、貧困群眾等群體,從產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健康扶貧 電商扶貧、東西部扶貧協作等不同角度切入,展現脫貧攻堅中的典型案例和感人故事。
小切點小人物烘托大主題
《勞生不悔》共六集,每兩集為一個主題故事,分別記錄發生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縣、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懸崖村”、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蓋寶村的三段扶貧故事。
愛奇藝燦然工作室總經理齊康介紹,早在2018年愛奇藝便已著手策劃這部紀錄片,但過于宏大的主題,曾一度讓他們困惑”應該以什么樣的角度切入”。為此,創作團隊進行了近10個月的前期調研和制作籌備,通過數十次調查走訪,與政策專家、地方干群、導演團隊等相關群體反復溝通,最終決定從小切點進入,講小人物的小故事,發揮團隊擅長講人物故事的能力,傳遞扶貧理念。齊康表示,經過漫長的前期學習、調研過程,團隊深刻體會到脫貧攻堅是個浩大的工程,很難通過6集的紀錄片全景展現,倒不如“跟不同時期、不同形態的扶貧作品形成相互補充的關系”。
作為一擋僅有6集的小體量網絡紀錄片, 《勞生不悔》立足于互聯網語態,給予王強、杜海、黃宛露三位年輕導演充分的創作自由。以四川涼山篇為例,原本該主題計劃以扶貧干部的故事為引線,展開教育扶貧這議題,但經過后期深度調研、考察,團隊最終采納90后導演黃宛露的建議,改成以村民的視角來呈現“懸崖村”的脫貧故事。導演杜海表示,三個故事的風格未做統一要求,他們可以按照各自特點自由發揮。對此,齊康表示,工作室不對導演團隊設置太多的條條框框,而是希望他們能夠帶有同理心,通過影像搭建起溝通的橋梁,“導演同理心強、同情心更強,才能拍出有溫度、有情感的東西。”
挖掘真實人物的鮮活扶貧故事
主題和方向確定后, “拍什么人怎么拍”成為拍攝關鍵所在。談及拍攝對象的選擇標準,齊康總結:一要真實,二要可愛. “哪個人物可愛,我們就拍哪個,這個人必須真實,不是虛偽地做(扶貧工作),不是待完兩年就走了。”
執行過程中, 《勞生不悔》通過三個途徑層層篩選拍攝對象,一是工作室的團隊自己查資料,二是由扶貧相關的專家進行推薦,三是由合作導演團隊提供。齊康介紹,在此基礎上,《勞生不悔》早期儲備了七八十個可供選擇的人物,但具體溝通過程卻遭遇重重難題, “一提到實際拍攝,大部分人會拒絕,他們有各種顧慮和想法。”
經過不斷篩選、溝通,以及有關部門幫助協調, “云南怒江”篇導演王強最終將鏡頭對準“熱情、燦爛、溫暖”的醫療幫扶團隊代表; “貴州黔東南”篇導演杜海跟拍了蓋寶村駐村第一書記吳玉圣將近年; “四川涼山”篇導演黃宛露將視角聚焦于某色達體、某色拉幾等“懸崖村”村民和年輕的駐村第一書記帕查有格身上。
為了深入了解拍攝對象,主創團隊用時兩年,深入云南、四川、貴州等地,與他們同吃同住同工作。黃宛露曾6次前往大涼山,數十次攀爬2556級鋼梯深入“懸崖村”。僅涼山篇的成片版本就超過15個,文件夾里光文本文件就超過600兆。比起艱苦的生活條件,黃宛露遇到的更大挑戰在于,如何克服語言難題,融入當地群眾的生活, “片子里有大量彝語,我們語言不通,很難真正體會他們當下的喜怒哀樂。”問題得不到解決,黃宛露索性在當地找了一家民宿住下來, “我們最長在村子里住了21天,每7天去縣城洗個澡,整理下素材,第二天再回去接著拍。”杜海遭遇的難題是如何將早已小有名氣的“浪漫侗家七仙女”拍出新鮮感,挖出幕后故事, ”開始拍了幾次都找不到故事,所以團隊花了一年的時間跟她們相處,最后幾次拍攝時,她們已經忽視了鏡頭的存在。”
齊康表示,這些小人物的鮮活故事,從不同維度體現了國家的扶貧成果,該片不回避矛盾和問題,希望通過建構“建設性”敘事,探尋“脫貧”的現實問題和解決之道, “在我們看來司空見慣或者理所應當的動作,在貧困的情境中卻能產生巨大效能。我們相信這些嘗試和努力,對于當下的社會和未來的中國,具有借鑒和參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