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義學 蘇慶梅 邢伯蕾
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污染和生態破壞日益嚴重起來,農民利益受到嚴重損害。區域環境保護是改善生態環境、保護人民健康、保護農村、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農村生態環境投資相對匱乏,導致農村生態污染嚴重。然而,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對提高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有必要采取對策解決農村生態環境問題,以加強環境治理,提高農村發展的質量。
農村生態環境概念與現狀分析
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內容以農村居民為中心,包括日常生活的范圍。除居民外,土地、空氣和所有建筑物都屬于農村生態環境。它分為自然環境、生活環境和生產環境。
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前提。良好的環境對社會經濟系統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資源和條件。在農村,居民的生產和發展離不開環境。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發展質量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然而,由于經濟發展對資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農村生態環境受到嚴重污染。我國的農村環境保護工程也不少,并且還在不斷擴大項目規模,各種綠色工程促進了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政府投資保護農業生態系統、農村環境保護建設已被提到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領域,農村生態建設已成為熱點話題,環保技術的應用也越來越普及。目前,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和管理能力大大提高,取得了成熟的環境保護和管理經驗。但是,整體上看,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工作仍不樂觀。我們應該針對這些問題采取快速有效的對策,減少環境污染,促進環境質量的改善,為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提供動力。
我國農村環境存在的問題
隨著我國各地農村經濟的發展,與工業化相關的污染問題也在逐漸增多。高消耗、高污染的企業將工廠遷到農村。在一些農村地區,為完成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各項經濟指標,他們不提前環評,盲目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很快就引來污染,影響農村環境安全。有的工業項目還污染了農村水環境,給農村飲水安全留下了隱患。
農村工業造成的污染還嚴重破壞了采礦、采砂、土地再生和伐木等生態系統功能。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短期經濟利益。它最終犧牲了農村土地和資源,破壞了耕地。不當的人工開發,破壞了原有的生態平衡。在一些地區,由于自然環境的變化和惡化,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
在農業生產中產生的污染問題。許多農民仍然使用傳統生產方式,過量使用化肥、農藥等生產要素,流入江河、水庫等水體的有害物質正在我國許多縣域造成水污染。
家畜養殖帶來的污染也是我國部分農村地區環境污染的重要來源。大規模養殖牲畜,如果其排泄物處理不當,給農村地區的水體帶來的污染是顯而易見的。
農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秸稈、樹枝等固體廢棄物沒有完全回收,也會造成環境污染。例如,秸稈等農業生產的廢棄物,以前會被拿去燃燒做飯,但現在農民并未再利用,通常堆放在田地里并燒毀。這種露天焚燒的結果就是空氣、地表和水都受到污染。
生活垃圾和污水的不當處理也是造成該地區環境污染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鄉村的村容村貌受損,阻礙了鄉村旅游事業的發展,甚至造成植被破壞。由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水平較低,對污水、廢棄物和垃圾認識不足,污水、廢棄物和垃圾未經處理就被丟棄,部分農村的環境狀況逐步惡化。
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存在的問題
1.相關的法律法規尚不健全
農村生態環境治理過程遇到的不少難題具有特殊性,這方面可以遵循的法律法規較少。如果出現環境問題,相關的責權利難以明晰,這給問題的解決帶來了一系列的困難。
2.未將生態保護與經濟建設進行合理融合
部分鄉村地區因為經濟較為落后,在招商引資的時候顧不上生態環境問題,引進了一些早該淘汰的落后產能,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然而,一些污染問題的治理成本遠遠高于發展經濟所得,導致相關的生態環境問題難以解決。
3.生態環境資源利用效率較低
近年來,雖然我國經濟發展的迅速,但單位GDP的耗水、耗能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較高,這一點在農村地區更加明顯。
4. 缺乏生態環境的相關科學知識
農村地區的公眾對環境保護和生態保護雖然有較高的熱情,但缺乏相關的科學知識。在經濟較為落后的地區,這一點尤其明顯。也就是說,當農村地區的民眾面對污染問題時他們往往缺乏正確的應對辦法。
加強農村環境治理與生態保護的對策
1.建立健全法律法規,明確環境保護標準
為有效開展農村環境管理和生態保護,需要制定明確、健全的政策和環境保護標準。環境保護標準和地方政府必須將農村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標準相結合,設定合理的標準來加強農業污染防治,管理好自然生態環境,通過保護大氣、土壤和水來保護農村生態系統。
2.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態環保意識
加強公共關系和公共教育是農村生態保護的好途徑。加大生態環保的科普宣傳力度,不僅能提高農村居民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興趣,而且還能形成了一支規模龐大的志愿者隊伍,隨時監督農村的生態保護工作。
3.借助補償手段激勵農村居民
政府可以通過實施生態補償措施來激勵農村居民做好生態環保工作。如果他們為了生態環境保護,做出了經濟上的犧牲,可以支付他們相關的費用,作為補償。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調整他們的日常行為,最終實現鄉村生態環境保護的戰略目標。
4.大力推廣生態農業
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大背景下,加強生態農業的建設和發展,既有利于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也能為市場提供綠色生態食物,保護公眾的食品安全,最終還實現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利國利民。
5.積極推進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工作
要加強監管,讓畜禽養殖的污水達標排放,杜絕污染嚴重的農副產品生產。對現有各類養殖場的廢棄物和糞便,要盡可能實現回收利用,充分提高糞便和污水處理率。
6.搞好農村環境綠化管理
必須根據實際環境和情況,制定抗旱、抗水、防水土流失的綠化對策。鄉村發展也可以有綠化規劃,按照功能劃分為魚塘、河道和基本農田保護區,從而選擇適應功能區環境的本地植物種類,進行綠化。
7.保護飲用水和生產水源的安全
農村地區依靠湖泊和水庫作為飲用水和生產水源,必須規范農民的生活和生產方式,防止生產性廢棄物和各種污染物的污染水源地。要檢查水源地附近的山區是否有重金屬礦、農藥、化工廠等風險源。各級地方政府也要進行引導和宣傳,教育農村居民,一起來抓好農村飲用水安全的監管。
8.建立并改善農村污水管網系統
在條件成熟的富裕農村地區,可以建立一套較為完善的污水收集處理系統。再以典型農村建設為例,積極實施農村水環境保護與管理。
換言之,沒有適合可持續農業發展的農業生態系統,就不可能實現可持續農業。因此,保護農村環境,對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是十分必要的。
綜上所述,加強我國農村環境管理和生態保護,是通過建立環境保護體系來實現的。先增強了當地居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再積極促進了生態農業的發展,最終就可以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高義學工作單位為山東省臨沂市生態環境局臨沭縣分局,蘇慶梅、邢伯蕾的工作單位為山東藍一檢測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