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雙艷
(重慶師范大學,重慶 401331)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又名重慶博物館,是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博物館從前身西南博物館以來已建成70余年,大大小小的展覽吸引過不少的觀者游客前往,筆者在參觀博物館之際被不少藏品牽絆住腳步,對其中一個展廳較為感興趣,展廳里面陳列的全都是徐悲鴻抗戰時期的作品,展廳進門就有一幅3米多高的馬映入眼簾,作品被不少人圍觀。我想大概是這么大一幅畫的氣勢壓倒旁邊的作品了吧。我們都知道徐悲鴻的馬很出名,但是徐悲鴻畫的馬好在哪里,我想很多人都帶著跟我一樣的疑問去觀看原作,我們或許會被馬的氣勢所傾倒抑或被作者的筆墨所折服,但是以我們普通大眾的視角去看徐悲鴻的作品很難看出其具體的藝術感染力。
近現代是世界藝術史大變革時期,由于國際國內形勢的嚴峻中國國門被迫打開,同時也掀起了中國藝術的大變革,隨著西方列強侵入中國,帶來了災難也激勵著近現代的中國不得不變,政治、經濟、文化的改革伴隨著藝術改良的興起,一大批學者為拯救近代危亡的中國而赴海外留學。
徐悲鴻(1895—1953)被譽為中國近代美術教育的奠基人,徐悲鴻在法國留學歸來之后將西方繪畫理論融入中國畫中并創作出一幅幅不朽的作品,如《田橫五百士》《負傷之獅》《愚公移山圖》《九方皋》《珍妮小姐畫像》等以及一系列描繪馬的作品,其中尤以奔馬聞名于世。徐悲鴻自己就非常喜歡馬,他畫的馬形態各異,有站著的立馬、奔跑的奔馬、群馬等,展現出馬的各種姿態,用筆蒼勁有力,他將在法國學習到的素描系統運用到國畫當中,用墨去表現馬的肢體結構,徐悲鴻一生畫了很多奔馬圖,其中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的《奔馬圖》稱得上是徐悲鴻奔馬作品中的精品,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觀展之后,筆者在研究生專業課程學習階段接觸到潘諾夫斯基的圖形學原理,他提出了三個層面——前圖像志階段、圖像志階段、圖像學階段,將這三個階段的原理用來分析徐悲鴻的《奔馬圖》會讓整個作品的解讀更具科學性和合理性。
圖像學的第一層含義前圖像志是去文化背景的描述作品本身的視覺因素,它最直接的體現就是人們常說的“所見即所得”,不需要深究創作本身的為什么,只需要陳述從眼睛看到的作品是什么、有什么。從最單純的視角出發,將作品當中的視覺元素一一羅列出來。

>圖1 《奔馬圖》 徐悲鴻

>圖2 《昭陵六駿》颯露紫
馬在中國古代具有很高的地位,博物館中徐悲鴻的《奔馬圖》(圖1)是了解他繪畫藝術最直接的現實依據。此圖高3.26米,寬1.12米,紙本水墨,是他所有作品中尺幅最大、最有參考價值的一幅作品。畫面中是一匹正在奔跑幾乎正面的黑馬形象,用墨用筆奔放自然,使用大筆觸的畫面表現方法描繪整個畫面駿馬的形象。首先,馬的頭部刻畫運用到了枯筆與濃墨相結合的方式表現頭部的鬃毛,同時在頭的中間部分也進行了留白的處理方式來突出整個頭部的體積感;馬的脖子刻畫同樣使用大筆觸濃淡墨兼存,脖子的兩側使用濃墨突出其輪廓,其流暢的筆觸看似毫不費力實則考究萬分;整個馬的身體很明顯地表現出透視學原理,在空間上前面部分所占比例大,后面部分所占比例越來越小,在用墨及色彩表達方面馬的前面身子有留白部分,肚子運用重墨表現體積,最后也是用大筆觸的濃墨概述馬身的輪廓;對于整個畫面當中馬的形象來說我覺得刻畫得最精彩的莫過于馬那前后交錯的四條腿了,如何體現馬奔跑的氣勢畫家也是通過腿的刻畫來表現的。馬前面兩條腿使用中鋒用筆較多突出奔跑的力度感和重量感,后面兩條腿有一條腿被前面兩條腿擋住一部分,并且用稍淡一點的墨與前面的腿做區分,最后一條腿只露出三分之一左右,再一次強調馬的整體透視關系。
徐悲鴻在畫這幅奔馬圖作品的時候將其在西方學習到的透視學和解剖學知識,與他從小灌輸在腦海里的中國畫傳統技法進行結合,并且直接表現在畫面當中,整個馬的形象基本上呈現的是正面,但是徐悲鴻通過獨特的藝術風格,將馬的奔跑氣勢表現得淋漓盡致。
圖像學的第二個層次是闡述作品的傳統意義,從畫家的角度出發分析為什么要畫這幅作品,徐悲鴻是中國近現代畫馬的能將,也是最為出名的一位大師,他將在法國留學期間刻苦努力學習到的西方的古典油畫技巧和素描原理運用到畫馬當中。從造型角度來說,《奔馬圖》這幅作品是一幅大尺幅的豎構圖作品,原畫給人的感覺就是充滿磅礴之勢,徐悲鴻筆下的馬具有異常強烈的體積感,大的塊面和肌肉感構成整個畫面,《奔馬圖》作品中他將墨的干濕濃淡合理分配以達到突出他心目中馬的整個動態的最佳感覺,這得益于徐悲鴻對于畫畫的執著心,他在畫馬之前專門去觀察過馬的整體姿態,馬的各種形態,站立的馬、蹲著的馬、跳躍的馬以及最難觀察的奔跑的馬,當然他的筆下什么形態的馬都有描繪,他也說過他最喜歡的是他筆下那一匹匹奔跑的馬,他的馬不受任何的束縛,沒有馬鞍也沒有韁繩牽引,這讓他筆下的馬充滿著自由奔放之感。我們從他畫的一幅幅奔馬圖中或許就能體會一些他本人當時的性格和心境。
他為什么要喜歡用奔放的筆觸來表達他的馬呢?首先從馬的地位來分析,在中國這么多年的歷史上馬一直備受人們的尊敬和喜愛,徐悲鴻也是如此地鐘愛馬,特別是他筆下的馬,能感覺出他向觀者傳達的情感;其次他想通過畫馬來表達他的愛國之心,強調的是中國要沖破被壓迫的境地,奔向自由,這也是為什么所畫之馬都是自由之馬的原因。徐悲鴻的美術創作是順應時代的要求應時代而生,他以美術創作來發聲,旨在使更多的處在水深火熱中卻不自知的人們從思想上覺醒起來,為中華民族崛起而奮斗。
圖像學的第三層含義是解釋作品的內涵意義,任何藝術作品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所創作的,它具有文化特征、社會屬性以及畫家內心的情感。馬在中國文化這么多年的傳承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首先,打仗需要戰馬,比如唐代著名的六匹戰馬《昭陵六駿》(圖2)陪伴唐玄宗作戰打仗贏得天下而深受皇帝的喜愛,故專門命工匠打造《昭陵六駿》石刻;其次中國古代許多游牧民族的交通工具就是馬,日常生活就更離不開馬了,當時對于一個國家來說,評判一個國家的貧富可以通過馬匹的多少來衡量,所以從古至今有很多畫家用畫馬來表現自己時代的特征和對國家的感情。徐悲鴻《奔馬圖》的創作背景是在中日兩國會戰情況危急的時刻,此時整個中國國內處于戰火紛飛的氛圍,徐悲鴻的這么多畫馬的作品大多都是在20個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所創作的,也激發了當時很多有志之士的愛國之情,他們有談改良中國制度的,有通過撰寫大量文章讓懵懂的老百姓閱讀的,還有描繪自己內心的愛國之情的畫家所創作的一幅幅愛國作品,這些都達到了一個目的,就是為了喚醒更多中國人的自覺,《奔馬圖》無疑是徐悲鴻表達他的愛國之情的一幅巨作,徐悲鴻的馬可以說是立足于中國傳統繪畫基礎之上卻又有所變化,融合東西方之長而進行改良的中國畫是徐悲鴻所追求的變,徐悲鴻的馬是具有時代性的為人民大眾所作的馬。
《奔馬圖》反映的不僅僅是徐悲鴻這樣一位愛國人士的愛國之情,它反映的是在那個時代千千萬萬愛國人士想通過這種方式喚醒無數沉睡著的中國人的內心,中華民族崛起的心境,用徐悲鴻畫馬的作品來分析近代時期中國的藝術史是具有特征性的,結合圖像學原理與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和生平經歷解析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這幅徐悲鴻的精品《奔馬圖》,其現實意義在于提供給觀者不一樣的觀賞角度,筆者通過潘諾夫斯基的圖像學原理的三個層次分析徐悲鴻的《奔馬圖》作品,突出分析徐悲鴻在創作過程中用筆、用墨以及構圖的規律,來向讀者傳達當時愛國人士的愛國表達方式以及表現我們中國人那種不在沉默中死亡而在沉默中爆發的氣節,并且這種氣節也正是我們現在的人們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