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錦漾
(昆明市第三中學經開區學校,云南 昆明 650500)
依據《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19年出版了高中化學新版教材。新教材中,設置了實驗活動、思考與討論、方法導引、化學與職業、信息搜索、研究與實驗、整理與提升、復習與提高等豐富多樣的欄目。“整理與提升”欄目一般放在一章內容學完之后、章末練習“復習與提高”之前,是針對各章內容,從提升認識和觀念的角度進行的歸納與總結。從字面角度看,相比于舊教材中的歸納與整理,有一定的積極意義[1]。對“整理與提升”欄目的功能和在教學實施中的建議作了一定的探析,希望能為教學活動提供參考。
整理與提升欄目放在每一章的章末位置,是對本章所有內容的一個具體概括。相比于舊教材,這里的概括主要指的是基于基礎知識的認識思路,思想方法的概括總結。例如必修一第二章學習了三節內容——鈉及其化合物,氯及其化合物,物質的量,章末的整理與提升從物質的性質及轉化、宏觀物質與微觀粒子間的計量關系兩個角度展開。在闡述物質間的轉化關系時(如圖1所示)。

圖1 必修第二章“整理與提升”欄目片段
借助類別、價態兩個認識元素化合物的角度將學習的鈉及其化合物,氯及其化合物的知識進行了回顧,同時可以看到,在整個欄目中,沒有大段文字的描述,無論是元素化合物的知識,還是概念原理的知識,教材都盡可能的用框圖的方法去梳理歸納。
2017版課程標準指出,要立足于學生適應現代生活和未來發展的需要,充分發揮化學課程的整體育人功能,構建全面發展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化學課程目標體系[2]。新教材中的整理與提升欄目的編排和呈現,精心提煉化學的認識視角和認識思路,這是教材中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外顯的重要途徑[3]。
每一章的整理與提升,沒有局限于本章的知識內容,而是通過模型方法的總結,得到普適性的結論,實現觀念素養的提升。比如第三章的整理與提升,從教材中的鐵及其化合物出發,明確提出從物質類別、元素價態兩個視角認識物質轉化。
各章所要體現的核心素養歸納整理為表1。

表1 各章所要體現的核心素養
結構化的知識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結構化可以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是基于知識關聯的結構化,第二是基于認識思路的結構化,第三是基于核心觀念的結構化[2]。每一章末的“整理與提升”欄目的編排和呈現方式可以充分體現知識的結構化。
例如,在第二、第三、第五章中,闡述元素化合物的內容時,都提到了物質類別以及元素價態兩個視角,采用歸納,演繹的方法建立基于知識關聯的結構化,深化學生對于知識內涵的認識理解。
基于認識思路的結構化以第一章“離子反應”內容為例(如表2),這部分內容的設計突出了“宏-微-符”三重表征,有利于知識結構化。

表2 離子反應
每個概念的呈現都是以思維導圖的形式,簡潔清晰地展現了概念的不同認識思路(圖2)。對于氧化還原反應的認識,從初中到高中,從宏觀到微觀,從元素到電子建立了核心觀念的結構化。

圖2 氧氣還原反應思維導圖
“整理與提升”欄目能提示章節內容的邏輯結構,為教師教學指明方向,是對舊知識的概括和統領,又為學習新知識提供了認識框架,與方法導引欄目往往形成一個前后對照的關系。教師在利用該欄目時,可以立足整體布局,結合教材其他欄目,將“整理與提升”中體現的核心觀念及其認識思路滲透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由此構建知識框架,優化學生的認知結構。也使自己的教學凸顯邏輯性,層次性,順應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知識發展規律。
“整理與提升”部分是本章設置所有欄目和活動最終要落實的知識,能力和素養的集中體現,無論是教師教學還是學生學習,都可以以此為重要的參考依據。在該部分的結構化知識框架下,可以進一步細化梳理鞏固具體的章節知識,并在此過程中逐步形成化學學科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達到素養水平的提升。在每一本教材學習完之后,結合每一章章末的整理與提升可以有效的梳理回顧整個知識模塊的內容,以及知識方法間的層次。
不少學生對高中化學的普遍感受是難度不大,但是知識細碎且零散,容易遺忘。這往往是因為學生僅僅只是去學習了知識,而沒去關注其背后的關聯以及體現出的學科思想和方法。隨著現在教學向核心素養為本的轉變,以及學科融合的大趨勢,在學習中掌握科學的思維和學會看待問題、分析問題的科學視角愈發重要。學習和教學的最終目的不是知識,而是方法和思想的滲透。新教材中的“整理與提升”欄目正是對于該部分意圖培養的科學思維和科學視角的充分外顯。教師在設計教學前、后都要密切關注這部分體現的思維和視角,自己設計的教學活動目的是什么,教學活動之后學生是否都形成了這樣的科學視角,如果沒有,是哪里出了問題,如何設計下一環節的教學。用好欄目,服務教學,提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