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5月5日文章,原題:知識產權:中國從“規范接受者”到“規范制定者”的演變中國各法院2019年新收22722件專利糾紛民事訴訟案,美國地方法院為3280件。去年向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IP)法庭新提交的3176件訴訟案中,近90%的原被告是國內企業。這些彰顯中國的IP意識日益濃厚。
中國取得的進展,不僅源于貿易人員的促進(IP保護曾是在華外企的主要抱怨),還受到中國自身越來越有意識的創新戰略推動。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上周在年度特別報告中指出,去年中國發布多項與IP有關的法規和監管措施。
專家說,中企已學會如何把IP用作保護自身利益的“矛和盾”。在國際舞臺上,許多中企追隨華為等國家龍頭企業的經驗,了解到要對外國競爭者具備并保持競爭力,就必須確保IP安全。
2019年中國申請的專利量增至10年前的4倍,超過美國成為世界頭號國際專利申請國。中國實體也已成為美歐注冊機構的主要外國申請方。2020年中國成為歐盟知識產權辦公室首屈一指的商標申請方,排在德美意英前面。
專家說,中國已修訂所有的主要IP法律,就侵權行為制定相關懲罰措施。美國國家經濟委員會前副主任威廉姆斯說,中國在改善傳統IP問題方面變得越來越積極。在華的外國IP訴訟人如今已普遍得到公平對待,更多外企正考慮將中國的法院當作全球IP戰略的一部分。“中國如今是個良好的訴訟平臺”,在華工作的美國資深IP專家錢德純說,“中國正嘗試在境外施展影響力”。
中國在執行法規上仍面臨問題。即便如此,美國專利商標局局長前高級顧問馬克·科恩仍認為,在IP保護領域,中國已從“規范接受者”變成“規范制定者”,“30年前的問題是中國是否會接受IP。沒人預料到中國不僅接受了,還真正將之融入社會經濟基因”。▲
(作者MattHo,丁雨晴譯)
環球時報2021-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