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芒 陳進武 趙磊
這一時期的南京詩歌創作異常豐富,涌現出許多優秀的詩人。而且南京地域文化的滋養,推動了第三代詩歌的變革,使這一時期南京的詩歌創作成為當代詩歌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時間上看,這一時期的詩歌可劃分為兩個階段:恢復發展期和創新期。1976年至1984年為恢復發展期,化鐵、趙瑞蕻、高加索、丁芒、文丙、沙白、楊苡、葉慶瑞等一批詩人復出。經過對“文革”的短暫控訴后,他們逐漸擺脫了公共性的、集體化的情緒抒發和精神回望,開始各自尋找獨特的創作基地,書寫自我的性靈,創作了許多出色的山水詩、田園詩、風物詩、兒童詩、鄉土詩、散文詩、軍旅詩等,豐富了南京詩壇。1984年至1992年是創新期,老一輩詩人繼續貢獻自己的優秀作品,韓東、小君、小海、于小瑋、海波、葉輝等青年詩人也迅速崛起,成為詩壇變革與詩歌轉型演進的中堅力量,產生了全國性的影響。
各年齡層的詩人群體不斷涌現。老一輩詩人重新煥發出濃郁的詩情,高加索、賀東久、化鐵、徐明德、孫成惠、趙瑞蕻、臧云遠、葉慶瑞、王德安、孫友田、黃東成、吳野、鄧海南、憶明珠等詩人或敘述苦痛往事,或抒發積郁情感;文字或樸實,或靈動;內容涉及個人遭遇、社會變遷、山水田園、生命思索等,為南京詩歌的復興做出了重要貢獻。其中,劉國堯的詩集《山丹又紅了》既注重詩歌形式的構筑又有真情實感,感染力十足。高加索復出后發表了《淚花吟》《秋天里的春天》等作品,深受讀者好評。嵇亦工《新戰友之歌》等詩作深情抒發了對軍人的致敬與贊美之情。賀東久的《恐懼》《唯一》等詩作頗具哲理意味。徐明德的《迷舟》《我站了一千公里》等從生活中攫取與提煉典型情境,詩情充沛、節奏鮮明。文丙《遲熟的高粱》等鄉土詩、兒童詩別具一格。
1984年前后,以韓東、于堅、朱文、劉立桿、于小瑋、呂德安等為代表,“他們”詩群作為第三代詩群的中堅力量成立于南京,有力地推動了“朦朧詩”之后的當代詩歌變革。“他們”詩群的《山民》《有關大雁塔》《溫柔的部分》《尚義街六號》《紙梯》《可以吹過草地的風》《必須彎腰拔草到午后》等詩作都是極為精彩的作品,在當代詩壇占有重要地位。除了“他們文學社”,南京還出現了其他重要的青年詩歌群體,成為第三代詩歌團體的中堅力量。“日常主義”詩群成立于1983年,與“他們”詩群交相輝映,在詩壇產生了一定影響。成員有海波、葉輝、祝龍、林中立、亦兵、海濤、馬亦軍等,有作品結集《路軌》。代表作有葉輝《難以回頭的現象》、祝龍《對話》、林中立《評價》、亦兵《背景》等。“超感覺詩”團體成立于1982年,成員有常征、王一民、樊迅、陳飆、馬巧令、姚永寧、張啟龍,有油印詩刊《超感覺詩》,代表作有川流《獵熊者》、姚渡《清明》等。“闡釋主義”詩群成立于1983年,成員有陳建、糜志強、刑國富、王玉炳、祁冠宇、楊云寧,代表性作品有楊云寧《其它,及其它的》、糜志強《秋之吟》等。社團自編詩集有《無心集》《魂是風》等,另有自辦詩歌刊物《東方潮》。“新口語”詩群成立于1985年,成員有趙剛、朱春鶴,詩歌作品集結有鉛印本《詩集》,代表作有趙剛《祖宗》、朱春鶴《下午》等。“呼吸詩”團體成立于1985年,成員有盲人(茹礎耕)、貝貝(貢文海)、月斧(王干)、岸海(段岸海)、南島 (張兆華),代表作有月斧《失題》、貝貝《默許》,詩歌作品結集有鉛印本《青春的白鴿》、油印詩刊《我們》。“色彩詩”團體成立于1985年,成員有王彬彬、張曉梅、王全紅、蔡飛、靜靜等,代表作有王彬彬《日子》、靜靜《聲色對峙》等。“東方人”詩群成立于1986年,成員有柯江、閑夢、也耕、林林、曉陽等,代表性作品有閑夢《尷尬》、柯江《孤獨》等,并有自辦詩報《白帆》。可以說,南京以其自由多元的創作環境和勇于創新的人文精神,孕育了許多青年詩歌創作團體,使他們創作出了許多頗具探索意義的作品,亦使南京詩歌產生了全國性影響。

經歷短暫的恢復期后,南京散文創作迎來了百花齊放的繁榮局面。南京散文創作隊伍不斷壯大,散文家的文體意識得以恢復。南京作家們充分發揮散文包羅萬象的形式特點,調動個人的才情,創作了大量優秀的散文作品。這其中既有對個人經歷的回顧與思考,又有對世事、風物、鄉土的描繪。從散文類型來說,回憶散文、鄉土田園散文(游記)占據中心地位,報告文學和雜感也取得不俗成績。復出的老一輩作家紛紛從牛棚、工廠、農村走出來,重新回到文壇,面對痛苦的過往,開始了對悲劇性歷史的控訴和對往事的深情回顧,創作了大量回憶性散文。蔣元椿與魏玉翠《鐘山風雨起蒼黃》、陳白塵《哭翔鶴》《云夢斷憶》、高曉聲《擺渡》、章品鎮《花木叢中人常在》、艾煊《湖上的夢》、海笑《春夜苦鬧思銀杏》、葉志誠《憶方之》、丁芒《老柳猶飛三月絮》、姜滇《窗前有棵石榴樹》、高峰《新枝綠且艷》、蘇葉《能不憶江南》、憶明珠《表姑》、魏毓慶《秦淮月·春蠶篇》等作品精彩紛呈。其中,陳白塵的回憶散文集《云夢斷憶》作為南京當代散文的優秀代表,開創了記憶散文、文革敘事的另一種形態,具有典范意義。
表現山水田園、鄉土風物的游記散文是與回憶性散文并存的另一種散文類型。作家多以寄情山水、流連于地方風情來表現歷史、社會的變遷,隱喻個人的價值取向,塑造一種理想人格或精神品質,抒發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充滿濃郁的文化氣息。以南京為背景的游記寫景散文是此期南京散文的一大特色,作家沉浸在南京的山水城林、古物風情之中,寄托著對南京的滄桑巨變的感慨及對這座城市與自我互滲關系的深情回顧。程千帆《玄武湖憶舊》、梅汝愷《石城花樹》、憶明珠《雞鳴寺》、趙瑞蕻《秦淮河上的遐思》、魏毓慶《枝帶晉時春》、丁家桐《秦淮百姓家》、梁晴《魁光閣小憩》、黃蓓佳《櫻花大道》、薛冰《從周處臺到芥子園》、黃裳《秦淮拾夢記》、姜滇《桃云》、王德安《秦淮河邊拾瓷樂》等散文寫南京的各色建筑、景色、文物,讓人讀來興味盎然。此外,鳳章的散文集《薔薇河風情》、趙翼如《家鄉的閣樓》等,也都是較出色的散文作品。
國家改革開放之后的新變化、社會上涌現出來的英雄人物、政治與生活領域的陰暗面等內容都進入報告文學家的視野,使南京的報告文學呈現出多元發展的局面。江廣生《在希望的田野上》、姜琍敏《我們的目標是“皇冠”》、任斌武《無聲的誥歌》、鳳章《法兮歸來》、龐瑞垠《姚遷之死》、周濤《探險在中國》、李克因《向暖一枝開》以及楊旭的報告文學集《湯》《田野上的風》以及長篇報告文學《三峽之夢》《非》等,是當時批判性報告文學的典型文本。這一時期一些即時反映社會重大事件、緊跟時代步伐、反映新人新風貌的報告文學作品也不斷問世。如1991年由《周末》報龔惠民、速泰春、吳曉平、徐慨合作采寫的《悲壯的爆破》、趙翼如的《她給生活帶來了美》《改革者的腳步》《哦,十里秦淮》《八月十五日的情思》等。這類作品還有南京市文聯為反映時代變革新貌,推出的《明星閃耀》《先行軌跡》《群星璀璨》《新星升騰》《希望之星》《天堂凡人贊》等。
南京雜文、雜感批判性極強,其中對社會的感應、陰暗面的揭露、人性缺陷的剖析都非常出色。陶白是這一時期南京雜文界的代表性人物,有著全國性影響。其作品取材廣泛,充滿時代感和歷史縱深感,大膽潑辣,直面真相,針砭時弊,諷刺意味濃厚,代表作有《南北云水集》《秣陵拾草集》等。樂秀良的雜文創作往往緊貼時事,文筆犀利。姚北樺也是比較出色的雜文家,對文化灰暗面和體現集體無意識的社會問題有著敏銳的觀察力。此外,有代表性的南京雜文還被收錄在1989年出版的《棲霞楓語——南京雜文選》一書中,分設了鼎新篇、勵志篇、史鑒篇等5個小輯。這些文章以各自獨特的筆觸描繪世事、評古論今,文筆犀利,充滿憂患意識。另外,趙力田的《長天秋水》、李克因的雜文集《樽前花下集》《長天秋水集》等也都是較為出色的雜文集。

南京戲劇迸發出極強的活力,之前被迫撤銷或下放、停止演出活動的劇團紛紛恢復建制、返回演出舞臺。不但話劇團體演出得以復興,而且傳統戲曲團體也走入市場,推動了南京戲劇市場的興旺。1986年,南京劇團以極大的探索熱情在全國范圍內率先提倡“小劇場戲劇”運動,引發熱烈反響。1989年4月20日至5月1日,中國戲劇家協會和南京市文化局聯合在南京主辦小劇場戲劇節。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中國青年藝術劇院、南京市話劇團、前線話劇團、上海青年話劇團等10個院團演出了13臺話劇,觀眾萬余人次。江蘇省、南京市話劇團聯合演出的《天上飛的鴨子》采用全方位舞臺景觀的演出形式,獲得積極評價。演出期間,南京還舉行了小劇場藝術研討會,陳白塵、黃佐臨等參加了會議,有18個省市的代表參加了戲劇節活動。此外,南京還先后舉辦了江蘇省第二屆戲曲青年演員大獎賽、市屬劇團青年演員會演、第二屆華東地區戲劇小品賽等重大演出活動。1990年10月,首屆中國曲藝節在南京人民劇場舉行,全國的300多位曲藝藝術家演出了由29個曲種組成的近百個優秀曲目。這一時期活躍的劇團有南京市工人藝術團話劇隊、南京大學學生劇社、金陵話劇社等。

在戲劇演出活動呈現出活躍局面的同時,南京戲劇創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南京劇作家的探索意識得以復蘇,致力于戲劇的現代性改造,嘗試悲劇、喜劇、寓言劇、歷史劇、荒誕劇、諷刺劇等多種類型,創作了許多思想性與藝術性兼具的產生全國影響的作品,在當代戲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陳白塵于1977年創作出的歷史劇《大風歌》和1981年改編的話劇《阿Q正傳》,都成為中國戲劇史上的經典之作。沙葉新創作出了《陳毅市長》《假如我是真的》《尋找男子漢》等極具時代穿透力的作品。姚遠于1979年就讀于南京大學戲劇研究所,師從陳白塵,有《補票》《大樹下》等劇本問世。姚遠的創作類型較為豐富,喜劇、悲劇、現實劇、歷史劇兼備,其人物性格鮮明、語言豐富多變的藝術風格尤為人稱道。1989年歷史劇《商鞅》橫空出世,奠定了姚遠在劇壇的地位。李龍云也是師從陳白塵學習戲劇藝術,在南京期間創作了五幕話劇《小井胡同》。高行健《絕對信號》《車站》《野人》《彼岸》等都是其戲劇探索的重要收獲。另外,趙耀民《天才與瘋子》、劉川《理想還是美麗的》、趙家捷《天上飛的鴨子》、顧爾鐔和方洪友《崢嶸歲月》、漠雁和肖玉澤《宋指導員的日記》、冠潮《向前,向前》、李培健《孫中山倫敦蒙難記》、肖明《笑的聯想》、王承鋼《路,在你我之間》、鄒安和《月色溶溶》、方洪友《不能這樣生活》也都是有突破性的作品。

這一時期南京的傳統戲曲演出也很活躍,多種久不上演的劇目如《勢僧》《紅拂傳》等重回南京舞臺,煥發出了生機和活力。傳統曲目的整理也被關注,吳白匋整理、改編、創作了30余種戲曲劇本,其中有錫劇《雙推磨》《庵堂相會》《紅樓夢》《呂后篡國》、揚劇《袁樵擺渡》《百歲掛帥》《金山寺》《義民冊》、昆劇《活捉羅根元》等。王染野單獨或與他人合作編導了滬劇《定風波》、話劇《譚嗣同》、京劇《原野》《三轉烏紗帽》等,擔任了《中國戲劇志·江蘇卷》的編委與綜述總撰,出版有《傳統劇目考》。

南京的電影、電視文學成績斐然。張弦《被愛情遺忘的角落》于1981年經本人將小說改編成電影劇本后,獲1982年第二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編劇獎。此后,他相繼推出了《青春萬歲》(1983)、《秋天里的春天》(1985)、《井》(1986)、《湘女蕭蕭》(1986)、《金鏢黃天霸》(1987)、《銀杏樹之戀》(1988)、《安麗小姐》(1989)、《獨身女人》(1991)、《唐明皇》(1992)、《焚心欲火》(1992)、《玫瑰樓迷影》(1993)等作品。其中,《井》獲得意大利國際電影節銀獎,《湘女蕭蕭》獲得西班牙堂吉訶德獎。朱蘇進、江奇濤、顧瀟 、姚遠、鄧海南、周梅森、姜滇等都有大量影視佳作問世。電影《闕里人家》《鴉片戰爭》《紅櫻桃》《紅色戀人》《漂流瓶》《青春卡拉OK》、電視劇《浪漫風暴》《朱元璋》《康熙王朝》《大樹底下》等,都是南京八九十年代具有代表性的優秀影視劇。其中,顧瀟的電視劇劇本《大樹底下》獲中國第五屆電視金鷹獎。


作者簡介 張光芒,南京大學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陳進武,江蘇第二師范學院文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趙磊,南京師范大學繼續教育學院講師、南京大學文學院博士生。
責任編輯 陸 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