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安琪
《論語》開篇《學而》首句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其前半句中的“學”和“習”構成了六藝之學與社會人生之學,體現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后半句的“說”不僅是簡單的快樂,更是一種意義的體驗。通過對“學”“時”“習”“說”的理解,挖掘《論語》體現出的先秦儒家學習觀與價值觀,具有深刻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一、學為“大學”
《論語》開篇就是“學”,體現了“學”在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中心地位。朱熹對“學”的解釋為:“學之為言效也,覺有先后,后覺者必效先覺之所為。”即學習意味著模仿,后覺之人必定吸取、借鑒前人經驗來完善自己。那學什么呢?不僅要學六藝,還要學做人。“子以四教:文、行、忠、信。”這里的“文”,就是六藝之學,指孔子整理的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孔子雖重視經典之學,但以經典教授弟子,其重點并不在于六經內容或客觀知識,而是通過詮釋讓學生理解經典內容,從而發掘其中有生命力的“常”道。其中最為重要且亙古不變的“道”就是為己修身之學,為“大學”,故曰:“學者,學為人而已也。”另外,孔子在給子路解釋“君子”時說“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由此可知,學做人也就是學“修己安人”的學問。天下學問難道還有比“修己安人”更大的學問嗎?通過學習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即使是賢明的君主都會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更何況常人?可知,常人更要嚴格要求自己。
以“仁”為內核的儒家文化是一門做人的學問,是關于教化問題、做人道理的學問。《論語》中包含大量為己之學的品質,如“孝悌”“恭”“寬”“信”“敏”“忠恕”等。這些道德思想代表了儒學基本道德思想內容以及中國傳統道德理想主線。孔子重視學,將所學知識和仁禮相聯系,《論語·衛靈公》中論述知識的獲得為“知及之”,但到達“仁”并實踐它,才能稱其為“善”。由此,孔子將“學”與道德相結合,因此這里的“學”不能只看作是知識的直接獲取,而是包含個人身心的修養、德性的培育。
二、“時”為存在狀態
時,通常理解為“時常”,楊伯峻對其的解釋為:“在一定的時候或是在適當的時間。”例如,“斧斤以時入山林”,其“時”就是指恰當的時候。錢穆從三個方面解釋“時習”,即晝夜交替、春夏秋冬季節變換以及人的年歲增長。“人之為學,當日復日,時復時,年復年,反復不已,老而無倦”,這里所說的“時”皆為自然之時。
一方面,學生可隨時隨地學習。謝良佐說:“時習者,無時而不習。”另一方面,學生要把握學習的時機。一天之計,從晨到夕;一年之計,從春到冬,因此要合理、有序地安排學習活動。“時習”給予的實踐啟示主要是針對那些學習時間長但效率不高的人。總之,“時習”就是學習過程中對時間進行有效利用。當然,僅從時間概念的角度來看待“學而時習之”中的“時”,就淡化了儒家對“時”的重視。“時”不僅有“自然之時”的概念,更體現了個體在社會中的一種存在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個體在道德修養過程中有著無時不在、無時不有的意義體驗。
三、實踐之“習”
習,常見的理解有兩種,即“復習”和“實習”。復習就是對學到的知識進行不斷鞏固、溫習,并加深理解。朱熹注:“習,鳥數飛也。”“習”本指鳥飛,鳥多次振翅才能熟練飛行,這是動物的本能。人也是如此,學習、修身是人之根本。
楊伯峻認為,“習”在古書里不僅有“溫習”之意,還有“演習”和“實習”的意思。因此,“學而時習之”中的“習”理解為“實習”較好,“習”通過“而”與“學”相對應,使實際運用與學習知識建立起了聯系。可知孔子當時傳授的是日常生活實踐的道理,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知識的獲得、道德修養的提高都要通過實踐才能展現出來,真正能反映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習精神就是對“仁”的實踐。正所謂“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即先做到孝悌、忠信、愛眾、行仁,尚且還有余力可以學習文獻知識。孔子的這句話說明“力行”在學習過程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甚至先于“學文”。
四、“說”的情感教育
“說”通悅,喜意也。朱熹注:“既學而又時時習之,則所學者熟,而中心喜說,其進自不能已矣。”這就是說通過反復學習到達熟練的程度,內心便會產生喜悅之情,自己會不斷進步,停不下來。人是具有潛能的,發自內心的體驗才能真正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幾千年前的《論語》就為我們展現了現在世界教育的趨勢——情感教育,將學生的“情”與所學的“理”相結合,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先秦儒家所講的“情”的含義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指人們生來具有的情感,先秦儒家對喜、怒、哀、懼、愛、惡、欲等情感同等重視;二是指血緣親情,仁愛的基礎來源于血緣宗族;三是人倫關系基礎上的道德情感,以仁愛為主。另外,“情”在儒家經典的解釋還有很多,比如《中庸》將“情”解釋為“誠”;《性自命出》認為“情生于性”,即情被看作性的具體內涵,價值等同。總的來說,大多數“情”都是出于本心之情,源于人的真情實感,彰顯出儒家之學是“意義”之學。先秦儒家認為“情”居于人性的核心地位,正面肯定并給予極大重視。人的真情實感,無所謂善,也無所謂惡,這都是原始之情的表達。孔子論“仁”,講究的就是從本心出發,說明“情”與“仁”相關,“情”是“仁”的情感根源,“仁”是表達“情”的活動。
五、“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啟示
(一)為己之學的學習目的
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為學先立志,孔子認為“道”是人生的終極目標。為學是為自己而學,將“為學”與“為道”相結合,也就是將做學問和修道德相統一。學習要懷著真誠的心,才可以將知識內化為自己的德性。若想立身于世,就要有君子的修養,有仁愛之心,孜孜于學,安貧樂道,言行一致,成為德才兼備的人。
(二)經世致用的學習思想
人通過實踐才能轉識成智,因此要注重將文字知識轉化為實踐的過程。人屬于社會群體,是社會的一分子,所以實踐的最高體現就是經世致用。雖然孔子的政治經歷并不是一直輝煌,但他一直胸懷仁德治天下的政治主張和理想。經世致用的思想雖是明清時期針對不切實際的理學而提出來的,但實際上孔子時期就已經有此主張。先秦儒家本就反對消極避世,例如,德治仁政、以民為本、舉賢授能等思想無不體現著強烈的經世致用的思想傳統。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對于學習更應該有心懷天下的擔當與責任感,學以致用,務現世之務。
(三)著緊用力的學習方法
知識的積累須盡力耕耘,反對放任自流。“著緊用力”是朱熹提出的一種讀書法,即“寬著期限,緊著課程,為學要剛毅果決,悠悠不濟事”,強調讀書要有逆流而上的毅力。學生學習一般會出現兩種狀況:一是渾渾噩噩,無所事事,學習時間不足或是學習計劃安排不合理;二是學習不講先后次序,沒有系統性、組織性,只進行碎片式學習。兩者都導致讀書學習效率極低。學習效率提升的關鍵其實在于學習的積極性,如果學生能在學習中有愉悅的心情與滿足感,必然會努力學習。教師作為學生的引導者,要讓學生知道為什么而學,學的是什么。年復一年的學習較為枯燥,學生應理解學習的意義,明白自身應該承擔的個人與社會責任。學生如果有明確的目標、堅定的理想,即使學習過程再曲折、乏味,依舊能從中找到樂趣。
(四)重視情感教育
如今,教育活動忽視學生的內心體驗,學生重結果、過分追求考試成績的學習觀對其身心發展產生了不良影響。先秦儒家重視“情”的培育,這對如今培養學生的個體心性修養給予了積極啟示。“情”引導人求善,儒家講究追求內圣、重視德行,這對當代學生的人格培育具有深刻啟示。《禮記·大學》中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論語》中對道德品質“恭、寬、信、敏、惠”所做出的論述,以及解釋何為“仁”的“克己復禮為仁”等論述,都從不同角度體現出儒家追求道德修養以實現人格理想的境界。現今,素質教育更要重視情感教育,以發揮其積極作用。
六、結語
“學而時習之”作為開頭,奠定了《論語》的基調,也宏觀地展現了孔子的人生哲學與教育思想。學習不應該被賦予功利性的目的,學習是內心的感受,因此學生要盡最大努力完善自己,探索并實現生而為人的個體價值。
參考文獻:
[1][春秋]孔子.論語[M].劉強,譯.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
[2]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4.
[3]錢穆.論語新解[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
[4][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
[5]劉寶楠.論語正義[M].高流水,校.北京:中華書局,1990.
[6]王世明.論語之學而·為政[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 山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