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峻宇 吳相森 于德永 肖天昊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中指出,要努力建構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這為新時代高校開展勞動教育提供了新的機遇與挑戰。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進一步強調了要將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徹“五育”并舉,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高校作為高學歷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肩負著為祖國輸送三觀端正、信仰堅定、能力過硬、專業突出的新時代人才的艱巨使命,更要將勞動教育融入人才培養的關鍵一環,努力構建專業性強、實踐性廣的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
勞動教育是新時期高校實現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新形勢下,高校要將勞動教育落地落實,就要牢牢把握學生發展需求,發揮專業特色,創新勞動教育形式,這樣才能符合勞動教育的根本意義。本文系統分析了高校開展勞動教育的困境及現狀,創新提出結合生態文明建設時代主題,以環保公益實踐基地為載體,開展多元化勞動教育,發揮高校勞動教育實效。
一、大學生開展勞動教育的現實困境
(一)高校固有的實踐活動單一化,難以滿足大學生全方位發展需求
一直以來,高校固有的實踐活動、實踐平臺很多,但大多形式單一,主要以支教、志愿服務、實踐調研等為主。然而勞動教育并不能完全由實踐活動來取代,要引導大學生在勞動創造中追求幸福感,獲得創作靈感,培養社會責任感,掌握技能和實踐能力。高校只有在勞動教育過程中融入專業知識和價值引領,與時俱進,創新勞動教育內容,才能更加豐富勞動教育內涵,滿足新時代大學生發展的多元化需求。
(二)傳統勞動教育課程形式化,難以結合不同專業學生特點精準施教
在《意見》提出“五育”并舉之前,勞動與技術課便已經在義務教育階段開設,增強了中小學生的勞動創造能力。然而在高等教育階段,僅少數高校真正設有勞動教育課程。這主要是師資力量匱乏和平臺欠缺所導致。高校開設勞動教育,既要把握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及需求,又要真正落到實處。這對師資水平提出了較高要求。教師既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又要積累豐富的專業技能。此外“產—學—研”的實踐教學模式現階段仍然以研究生為主體,對本科生培養中的勞動教育路徑仍有待探索。
從高校現有的勞動教育課程中不難發現,更多的課程內容呈現形式化,且大多建立于實踐類活動之上。要想真正落實勞動教育,就要以人才培養為目標,優化頂層設計,把握專業優勢及特點,構建完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引領學生在勞動過程中提升技能。
(三)現有勞動教育課程獨立化,缺乏與人才培養目標的契合與關聯
隨著“一流學科”建設的不斷深入,高校更要以學生的發展需求為導向,開設相關課程,開展相關教育工作。在此背景下,勞動教育課程亟須由傳統的“教為主”向“學為主”轉變。從人才培養目標來看,勞動教育不但要提升學生的勞動技能,更要讓學生獲得勞動知識、提高勞動道德、形成良好勞動習慣、提升勞動實踐能力,進一步豐富勞動教育內涵,增強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契合度。
二、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開展勞動教育的意義
(一)高校開展生態校園建設是把握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關鍵點
少年強則國強,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積極引領大學生參與生態校園建設,既把握了青年群體,更抓住了大學生習慣養成、價值觀樹立的關鍵時間節點。只有引領大學生將生態文明理念及責任服務意識厚植于心,才能使大學生真正成為國家未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力軍。因此,針對大學生開展以生態校園建設為方向的多元化勞動教育課程,則是牢牢把握住國家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時代背景下的關鍵點。
(二)生態文明建設為高校開展勞動教育提供了新機遇和新方向
生態文明建設覆蓋環保、能源、經濟、法律等多個領域,需要不同專業、不同行業的人才集中力量,攻堅克難,才能得以實現。現階段各高校都以構建國際一流綜合性大學為目標,專業設置上也涉及化工、環境、能源、經濟、法律等多個方面,與生態文明建設需求完美契合。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大主題,積極開展特色鮮明、專業性強且符合學生發展需求的勞動教育具有廣闊的平臺和深遠的研究意義。《意見》中勞動教育的提出,為高校開展勞動教育提供了新平臺,而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大主題,更是為勞動教育提供了新機遇和新方向。
三、以環保公益實踐基地為載體的勞動教育路徑探究
在校內設立環保公益實踐基地,并以此為載體開展勞動教育,既可以有效發揮學生群體的主觀能動性,更可以高效利用校內資源,增強校園管理與學生群體之間的互動性,培養學生關心校園、服務校園的責任服務意識。在勞動教育開展中,真正結合專業特色,發揮基地育人、專業育人、實踐育人優勢,將勞動教育落地落實,具有較高的借鑒意義和研究價值。
筆者所在的北京化工大學昌平校區,以生態校園建設為出發點,以學生人才培養需求為導向,依托校園內“柳湖”景觀水體水質改善,建立環保公益實踐基地,在勞動教育工作探索中取得了一定成果和經驗,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把握人才培養目標
北京化工大學作為理科基礎堅實,工科實力雄厚,管理學、經濟學、法學、文學、教育學、哲學、醫學等學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重點大學,一直以為國家“培養尖端科學發展所需的高級化工技術人才”為目標,高度注重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實踐育人的作用與實效。搭建環保公益實踐基地,更加緊密地把握人才培養目標的主要方向,為培養學科交叉、涉獵廣泛、具有解決復雜工程實踐問題的復合型人才提供了平臺和機遇。
(二)發揮專業育人特色
搭建環保公益實踐基地,能夠引領不同專業學生結合自身學科優勢開展勞動教育活動,更能發揮專業特色,促進各專業之間的協同聯動,同時也更加符合“因材施教”的育人理念。例如,引領環境工程、能源專業學生開展水質檢測;引領經濟管理專業學生開展商業模式探究;引領自動化專業學生開展數控模擬等。真正將專業融入勞動教育實踐中,豐富了勞動教育內涵,也讓環保公益實踐基地成為學生愿意參與且樂在其中的勞動教育重要載體。
(三)推進一二課堂聯動
環保公益實踐基地自2019年4月建立以來,根據不同專業需求,定期開展勞動教育課程及勞動教育活動,服務于北京化工大學昌平校區的12000名學生與教職工。在以環保公益實踐基地為載體的勞動教育開展過程中,既引領大學生掌握勞動技能,也培養了勞動服務意識,增進了參與者的愛校榮校教育,有效促進了大學生的價值觀樹立與感恩教育培養,推進了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聯動發展。
(四)助力生態校園建設
以生態校園建設為大方向的勞動教育開展,既豐富了勞動教育課程內容,更從根本上服務于校園生態環境;讓學生在勞動中有所收獲和成長的同時,也切實改善了柳湖的水質環境,改善了校園生態環境,讓柳湖成為學生關注的校園明星景觀。此外,隨著北京市垃圾分類工作的深入落實,環保公益實踐基地涉獵內容也進一步豐富,拓寬了勞動教育路徑,真正實現了勞動教育課改與生態校園建設的相輔相成。
四、結語
高校開展勞動教育既符合高校人才培養的需求,更是貫徹落實黨的新時代教育方針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集中體現。以生態校園建設為大方向、以環保公益實踐基地為載體的大學生勞動教育路徑,既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需求,也符合新時代大學生發展培養的需求,為勞動教育的開展注入新的活力,指明新的方向,具有較強的推廣性和借鑒性。同時,要真正滿足新時代大學生發展的多元化需求,更要在實踐中勤于摸索,開辟新路徑,發揮專業特色,推動校園聯動,這樣才能真正將高校勞動教育工作做好做實。
【基金項目】2020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編號:PT2004)。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J].黨建,2018(10):4-6.
[2]劉向兵,李珂,彭維峰.深刻理解新時代加強勞動教育的重大意義與現實針對性[J].中國高等教育,2018(21):4-6.
[3]馮剛,劉文博.新時代加強大學生勞動教育的時代價值與實踐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19(12):22-24.
[4]王朕,賴世海.“三全育人”視域下加強大學生勞動教育的路徑:以高校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為載體[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9(12):120-121.
(作者單位 北京化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