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夢瑤 , 韓榮榮 , 周 方 , 邱 玉
(吉首大學商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
世界自然遺產種類豐富,有世界自然遺產[1]、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2]、世界地質公園[3]、世界生物圈保護區[4]、國際重要濕地[5]等。依托地區自然文化遺產資源優勢開發旅游產業,現已成為具有獨特、絕妙自然美的貧困地區實現經濟騰飛之重要途徑。湖南武陵山地區自然景色優美,歷史氛圍濃厚,民族風情厚重,具有獨特的自然文化遺產資源優勢。近年來,各級政府逐漸加強對湖南武陵山地區遺產保護的重視,而生態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是促進自然遺產資源有效利用的途徑,有助于湖南武陵山地區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產業。湖南武陵山地區在大力發展旅游經濟的同時,不斷開發資源,導致生態環境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如何將自然文化遺產資源優勢轉化為該地區經濟發展優勢;如何基于遺產資源優勢,將生態旅游產業發展壯大,是該片區實現扶貧開發與經濟發展的關鍵問題。
湖南武陵山片區自然文化遺產旅游資源豐富,自然遺產旅游資源包括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自然保護區、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國家級森林公園等。文化遺產旅游資源包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中國傳統村落、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國家礦山公園、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等。
湖南武陵山區無論是自然遺產還是文化遺產方面都有著得天獨厚的生態旅游發展優勢。近年來,湖南武陵山地區旅游產業發展迅猛。例如:2016—2019年張家界、湘西州、邵陽、懷化等地區的旅游相關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都穩步增長(見表1~表4)說明旅游產業在湖南武陵山地區經濟發展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湖南武陵山片區積極響應國家政策,發揮當地自然文化遺產豐富多彩的顯著優勢,實現生態旅游產業的品牌推廣與可持續發展。例如:張家界武陵源區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首批5A級旅游景區,其依靠當地遺產資源優勢,形成了屬于自己的生態旅游品牌形象,吸引了大量國內外游客。湘西州政府出臺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生態文化公園發展規劃》,將全州15 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作為一個“生態文化公園”來整體規劃、建設和管理[6]。

表1 2016—2019張家界市旅游相關產業增加值及占GDP比重

表2 2016—2019湘西州旅游相關產業增加值及占GDP比重

表3 2016—2019懷化市旅游相關產業增加值及占GDP比重

表4 2016—2019邵陽市旅游相關產業增加值及占GDP比重
2.1.1 自然文化遺產資源豐富
湖南武陵山片區自然文化遺產資源極其豐富(見表5)。到目前為止,國家4A級景點(區)有38個,5A級景點有3個,世界自然遺產兩處,世界文化遺產1處,優秀旅游城市有4個。與此同時,湖南武陵山地區居住著大量的少數民族,各民族之間有著獨具魅力的文化傳統和信仰。武陵源、崀山、老司城遺址、鳳凰古城等是這一地域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桑植民歌、土家擺手舞、土家織錦是全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沈從文故里、黃永玉舊居是極其重要的地方文化資源。湖南武陵山地區將獨特的自然文化遺產資源與燦爛優美的民族文化資源完美結合,形成了該地區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特有優勢。
2.1.2 旅游品牌知名度高
湖南武陵山片區旅游品牌優勢顯著(見表6)。張家界武陵源風景名勝區、中國丹霞作為世界頂級品牌,廣受國內外游客稱贊。“神秘大湘西”和“魅力大湘西”旅游品牌在國際上也享有盛譽,獨具吸引力的鳳凰旅游品牌和它全新的生態旅游開發模式更是深受外界追捧。猛洞河、里耶—烏龍山、桃花源等屬于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張家界大鯢、白云山等屬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天泉山、矮寨、湖南云山等屬于國家級森林公園,成為國內外游客心目中的旅游熱點地區,正是湖南武陵山地區建立起的旅游品牌優勢,促使其生態旅游產業能夠高質量發展。

表5 湖南武陵山片區生態旅游資源

表6 湖南武陵山片區旅游品牌名錄
2.2.1 專業人才、技術匱乏
第一,湖南武陵山片區受地理位置的限制,經濟發展緩慢,交通相對落后,而東南沿海、華北、華中等諸多地區均較該地區發達,造成該地區人才流失,人力資源匱乏。加之當地教育資源匱乏,鄉村旅游服務人員、管理人員很少經過系統全面的培訓,服務意識較低,綜合素質較差,管理機制不完善。第二,湖南武陵山地區旅游業的發展仍然偏向于大眾旅游,與其他地區相比并沒有獨特優勢,生態產品也傾向于大眾化,這就要求該地區依靠自身遺產優勢創造性地開發新型旅游產品,使其在行業內獨樹一幟。
2.2.2 旅游投入不足,基礎設施不完善
第一,湖南武陵山片區經濟發展滯后,扶貧任務艱巨,導致很難再有大量的資金投入對該地區的生態資源和環境進行有效的保護。地方政府在發展旅游業方面也很難籌集到資金,制約了生態旅游資源的充分開發利用和旅游產品的宣傳。第二,該地區景區旅游配套設施簡陋,不具備高品質景區的基本優勢。星級酒店、高檔特色民宿數量少,住宿環境較差,難以滿足不同消費水平游客的需要。通往景區(點)的公路路面較窄、坡多且陡,造成游客出行不便。停車場車位不足、設施簡陋導致游客的好感度大打折扣。
2.2.3 生態旅游產品同質化嚴重,缺乏創新
雖然不同鄉村具有不同的特點,但是如果不能巧妙地利用當地特色文化來開發旅游產品,普遍實施粗放經營的方式,就會造成旅游資源的同質化。湖南武陵山地區旅游產品的開發還仍然停留在觀光旅游方面,并沒有充分利用當地濃厚的文化特色優勢,開發度假型、商務型、文化型、康養型、創意型鄉村游產品。在很多游客看來,鄉村生態旅游就是“農家樂”,沒有新意,與發達地區的高端生態旅游發展還有一定的差距。
2.2.4 旅游業發展與遺產保護存在矛盾
湖南武陵山地區旅游產業的迅速發展勢必會造成自然文化遺產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一方面,大力發展旅游產業,拉動當地經濟增長,促進旅游扶貧項目的順利進行;另一方面,政府要切實保護好湖南武陵山地區自然文化遺產,大力發展旅游產業需要不斷開發資源,可能會對資源造成破壞,這就違背了保護自然文化遺產的初衷。例如,旅游黃金期,大量的游客拉動了當地旅游經濟的發展,也正是過多的游客基數,造成空間容納量超載,部分游客破壞遺產資源,比如對古建筑進行涂鴉。
2.3.1 生態旅游消費觀念的增強
游客的消費習慣以及心理需求會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發生改變。比起城市的繁華與喧囂,游客們更加渴望回歸自然,親近自然,感受“原生態”和少數民族風情給予的樂趣。生態旅游作為一種新的旅游消費趨勢讓人們可以遠離喧囂和擁堵的城市,遠離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所帶來的各種環境污染,逐漸受到游客的追崇。湖南武陵山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遺產資源、濃郁的歷史文化底蘊,合理利用地區優勢,在保護遺產資源的同時,發展生態旅游產業是其最佳選擇。
2.3.2 脫貧振興新路徑
2020年湖南武陵山片區全部貧困縣村實現脫貧摘帽,“絕對貧困”問題得到了解決,新時期面臨的主要任務是鞏固脫貧成效,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比起政府“直給輸血式”扶貧方式,以湖南武陵山區生態資源稟賦和特色社會文化為載體開展生態旅游扶貧,扶貧可達“精準”,有利于新時期鞏固脫貧成效,防止貧困人口返貧。因此,生態旅游扶貧是湖南武陵山地區解決新時期相對貧困問題的重要途徑,是促進鄉村振興的嶄新路徑。
2.4.1 生態環境脆弱
受歷史、自然、社會、經濟等多種因素的制約,湖南武陵山區生態基礎較差。降水量大、喀斯特地貌、地質運動導致干旱、洪澇并存,泥石流、冰雪等災害頻發。土壤酸性強、有機質少,在經受自然、人類的雙重破壞后,土壤貧瘠,環境很難恢復[7]。有些景區一味發展旅游產業,不合理地開發旅游資源,追求短期經濟利益,忽略了生態環境的保護,不利于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2.4.2 周邊同類旅游地的競爭
湖南武陵山地區獨特的資源稟賦與特色少數民族文化是其生態旅游發展的重要基礎,但是并不具有壟斷性。其周邊地區如貴州銅仁、云南、重慶等與其在地理環境以及資源條件方面有很大的一致性,但是一部分地區在生態旅游方面的發展相對迅速,在旅游服務設施提供方面更加完善,已經在國內外建立了穩固的生態旅游形象。湖南武陵山區作為生態旅游業發展的后起之輩,面臨著較大的替代性競爭壓力。
2.4.3 生態旅游產業內涵認知不足
湖南武陵山地區受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的限制,生態旅游觀念仍然薄弱,對于生態旅游發展的內涵認知不足、發展前景不清晰,導致生態旅游產業開發不足,尚未形成一定規模。加強湖南武陵山地區政府官員以及社會居民的生態旅游觀念,可以更好促進生態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第一,湖南武陵山地區生態旅游發展要因地制宜。湖南武陵山地區地理位置特殊、生態環境脆弱、民族文化豐富多彩,要結合地區實際,在充分把握資源以及市場情況的基礎上進行戰略發展規劃。例如:利用武陵山地區獨特的自然文化資源,根據新時代游客的消費需求以及生活習慣,打造文化體驗度假區,形成“文化+旅游”的發展模式。湖南作為農業大省,應當充分發揮其優勢,打造集休閑、餐飲、娛樂、觀光、采摘、體驗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形成“農業+旅游”的發展模式,從而滿足游客渴望遠離城市、回歸田園的愿望。第二,湖南武陵山地區生態旅游發展要因時制宜。后扶貧時代,湖南武陵山地區要把生態旅游扶貧作為解決“相對貧困”問題、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因此戰略規劃的制訂要貼近相對貧困地區的實際情況,通過推行“旅游產業+貧困戶”的模式,實現旅游扶貧的“造血”功能,積極引導農戶從事特色種養殖業,開辦小吃攤點,創辦“農家樂”和手工作坊等,鼓勵農戶發展生態旅游產業,幫助湖南武陵山地區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實施。
湖南武陵山地區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基礎設施的完善,該地區加強對旅游線路以及引導標識的建設。例如,在旅游線路上設置清晰明了交通標志,在危險區域設置警示牌,懸掛特色植物、景觀科普標識牌。增加景區廁所數量,改善廁所衛生環境,給游客帶來便利,留下良好的印象。將地方文化特色貫穿至酒店、民宿中去,為游客提供便利、衛生、舒適的住宿環境,根據不同層次游客的消費需求水平的不同,建立度假村、特色主題酒店、鄉村文化民宿,形成不同種類的住宿環境。
建立完善的人力資源管理機制。從業人員在嚴格的選拔基礎上還需定期進行培訓來提高服務質量和職業道德從而提升整體素質。湖南武陵山地區應當不斷提高工作人員文化素質水平、領導管理能力、服務專業水平等各方面能力,促使生態旅游服務整體水平的提升。努力提高人才待遇,積極引進高端旅游管理人才。
第一,發展民族文化旅游。湖南武陵山地區文化遺產資源極其豐富,少數民族眾多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該地區應當大力發展特色古城鎮、古村寨、特色旅游小鎮、跨區域旅游網絡。加大對鳳凰古城、乾州古城、洪江古城以及麻陽盤古城、龍興講寺、石門夾山等人文古跡的保護。應當依靠自身濃厚的民族文化資源,發展民族文化產業,開發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產品。
第二,發展鄉村休閑旅游。充分依靠武陵山地區自然遺產資源、民族文化資源以及其優美的鄉村風光,將鄉村旅游與遺產利用、生態保護巧妙結合起來,發展以“山寨樂”“漁家樂”“水鄉樂”為主體的“山寨觀光——民俗體驗——休閑度假”等形式的山寨休閑旅游[8]。以強化張家界、吉首、懷化、武陵源、鳳凰、新寧、龍山等游客接待中心功能,提升山寨旅游服務品質。
湖南武陵山地區應當根據旅游業國家標準去改進自身旅游產品,積極參與質量等級評定,改進自身不足之處,提升旅游品質。有效利用當地歷史文化、紅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與生態文化等旅游產品打造自身旅游品牌形象。
湖南武陵山地區應當大力培養旅游相關龍頭企業,通過發揮龍頭企業的示范帶頭作用,順利開展旅游扶貧工作,培養與扶植旅游及相關產業的龍頭企業,尤其是國家與省級扶貧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等,發揮龍頭企業示范與引導作用,促進旅游扶貧工作,選擇與改進政府主導旅游扶貧模式、景區帶動旅游扶貧模式、農旅結合旅游 扶貧模式、生態旅游旅游扶貧模式、民族文化旅游扶貧模式等,提升旅游扶貧效益。
第一,制定游客數量、生態旅游質量和環境承載力的量化要求,在當地旅游景點實施。第二,將遺產保護與生態發展作為首要目標,以游客滿意度為參照,形成生態旅游監督反饋機制。同時注意保護旅游景區開發商以及管理人員的利益,有效執行環境保護監督措施,減少生態失衡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