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行下發《關于推進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通知》(銀發〔2020〕327號),決定“自2021年1月1日起,信用卡透支利率由發卡機構與持卡人自主協商確定,取消信用卡透支利率上限和下限管理(即上限為日利率萬分之五、下限為日利率萬分之五的0.7倍)”。此次信用卡透支利率改革,是繼存貸款利率市場化之后在信用卡領域的重要實踐,影響深遠、意義重大。
信用卡是“先消費、后還款”的支付結算工具,持卡人可以在信用額度內購物消費、提取現金、轉賬結算、代繳費用、辦理分期,且信用額度可以循環使用。銀行普遍都給予持卡人刷卡消費一定免息期,即持卡人在使用信用卡刷卡消費后(不含額度內取現)到存錢還款的緩沖期,免息期20至60天不等。但若用戶未能如期全額還款,或額度內取現,則要承擔透支利息。透支利率就是持卡人上述情況下的計息利率,一般比同期銀行普通貸款利率高。信用卡透支利息是銀行信用卡重要收入來源之一。
在信用卡業務發展的初期,國內信用卡透支利率為“日利率萬分之五,按月計收復利”,折合年利率18.25%左右。在信用卡產業起步階段,市場各方業務運作經驗尚顯不足,國家統一利率、固定利率,有助于行業穩步和規范化發展。
2016年,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中國人民銀行關于信用卡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銀發〔2016〕111號),明確“對信用卡透支利率實行上限和下限管理,透支利率上限為日利率萬分之五,透支利率下限為日利率萬分之五的0.7倍”,折合年化利率12.775%~18.25%。信用卡業務在經歷市場自發模式和政府推動模式后,迎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蓬勃發展階段,采取固定利率上下限區間內浮動政策,是為契合信用卡業務市場發展需要,對信用卡利率市場化的初步嘗試。
2021年初,央行下發通知,明確“信用卡透支利率由發卡機構與持卡人自主協商確定,取消信用卡透支利率上限和下限管理”。至此,信用卡透支利率已經完成了市場化進程。
目前,我國貸款利率已全部市場化,定價參照LPR進行加減點,但信用卡利率市場化進程仍相對滯后。此次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場化改革是國家完善利率市場化形成和傳導機制的深入實踐,是在信用卡領域的重大突破和革新,也是信用卡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與國外不同,國內是先有借記卡、準貸記卡產品,然后逐步向信用卡發展的過程。1985年6月,中行珠海分行發行了國內第一張信用卡:中銀卡。經歷30余年的發展,信用卡已經成為當今銀行發展最快、普及最廣的一項業務。據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末,國內信用卡發卡量達到10.6億張,其中活卡量7.5億張,活卡率70.2%;2019年我國信用卡交易金額42萬億元,卡均交易金額39503元;信用卡授信總額17.37萬億元,應償信貸余額7.59萬億元。
不過,近幾年來,信用卡行業受到一定的挑戰和沖擊。一方面,持牌消費金融機構以及互聯網消費信貸產品憑借其產品、系統、場景等優勢迅速崛起,快速搶占消費信貸市場;另一方面,受國際國內經濟金融形勢復雜多變、共債風險上升等因素的影響,信用卡行業風險管控整體承壓。
相比于2005—2015年的黃金十年,從近幾年信用卡業務整體來看,發卡量、消費交易額、透支余額增速均有所放緩。從各行發布的年報來看:卡量方面,工行銀行2018年及2019年卡量增速分別為6%和5%,不及2017年的19%;交通銀行2019年卡量幾乎零增長。消費交易額方面,建設銀行2019年增速5%,交通銀行為4%,均較上年回落不少。透支余額方面,2019年工商銀行增速為8%,交通銀行增速為-7%,也不及以往年度。與此同時,據相關文件顯示,支付寶月活用戶已經超過7億人,由2017年12月的4.99億名增加至2020年6月的7.11億名,其中使用花唄、借唄服務的用戶大概5億。截至2020年6月的12個月,支付寶數字支付交易規模高達118萬億元,如圖1、圖2、圖3所示。

圖1 主要發卡銀行信用卡存量卡量情況(單位:萬張)

圖2 主要發卡銀行信用卡消費交易額情況(單位:億元)

圖3 主要發卡銀行信用卡透支余額情況(單位:億元)
本次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場化改革,旨在推動信用卡產業創新發展,進一步促進消費、拉動內需,為用戶提供優質的差異化金融服務。
國內信用卡市場此前針對的客戶群體一般都是白領、高學歷等優質群體,對下沉市場的開拓力度不足。同時,較高的透支利率和固定的定價限制難以充分滿足各層級的用戶需求。這也是互聯網平臺的信用支付產品(如花唄等)在近十年來規模迅速壯大的重要原因之一。花唄、白條等類信用卡產品以其靈活的定價、豐富的應用場景和優秀的運營能力,累積了大批年輕群體。而信用卡在政策合規、系統、平臺、場景、流程、利率等諸多方面缺乏競爭優勢,多年來在與互聯網信貸產品的競爭中處于下風,漸有弱化之勢,甚至引來存廢之爭。
放開利率限制給信用卡行業打開了巨大的發展空間,有助于信用卡業務重新獲得市場主流地位。一方面,商業銀行可以通過市場化、差異化、戰略性定價機制等,參與差異化市場競爭,使其更容易對抗消費金融公司產品以及以花唄、白條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產品;另一方面,擁有自有生態、消費場景和流量渠道的互聯網金融公司,依托消費場景、高消費支付跳接的聯結關系,依然可以應對商業銀行下調信用卡透支利率的沖擊。透支利率市場化之后,各個消費金融工具之間的競爭將能夠更加公平合理,有利于推動國內信用卡行業和消費信貸業務有序健康發展。
新規執行兩個多月后,雖然銀行方面暫時按兵不動,未有宣布上調或下調透支利率。但從長期來看,銀行必將一方面深耕信用卡用戶拓展和經營,從信用卡目標客群擴容、用戶市場擴容、風險容忍度提高等方面加快對信用卡市場拓展;另一方面通過細分客群、細分產品、細分市場、風險評估等進行差異化定價,對優質客戶低利率爭搶和維護,對高風險客戶高利率普惠和覆蓋。同時,開放的市場環境、靈活機動的定價策略將激發銀行進一步加大創新力度,依托金融科技在產品、系統、流程、場景等方面因客戶而變、因市場而變,提升綜合競爭力。綜合而言,利率市場化有助于提高優勢銀行差異化定價能力和自由度,深化用戶經營,激發創新力,實現更好的綜合收益。
信用卡透支利率向上、向下均可突破,對資信較好的優質客戶而言,不僅可以直接與銀行協商,還可以貨比三家,增加選擇的余地,可以獲得低成本信貸資源。對信用風險相對較高的客戶而言,銀行可以通過高透支利率覆蓋,開拓下沉市場,使原本不符合準入門檻的客戶得以享受銀行基本信貸服務,增加金融服務普惠性。同時,在信用卡利率市場化的競爭形勢下,各家商業銀行將通過產品創新,豐富促銷活動、多樣化積分兌換活動、搭建生態場景、服務創新升級等參與到市場競爭中,對于消費者來說,可以享受到更多的優惠和優質的金融服務,這對于促進消費、拉動內需和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積極作用。
在信用卡利率市場化的競爭形勢下,對發卡銀行來講需及時調整經營策略,進一步提升差異化競爭能力,提升客戶全生命周期經營能力、風險控制能力和數字化經營能力,才能重新奪回業已失去的市場位置和空間,重新激發信用卡市場活力。
透支利率突破上下限后,未來差異化競爭能力會成為各銀行信用卡業務的核心競爭力。在“精耕細作”時代下,要根據資金成本、信貸資源、發展目標、市場策略和風險偏好等因素,因戶施策,為持卡人提供差異化、個性化服務。一方面要挖掘優質客戶,通過優惠利率、增值服務、優質服務、創新升級等黏住客戶,提升綜合收益;另一方面要主動性下沉,走出原來的“舒適區”,實現客群擴容,通過搶灘登陸、以價換量、高收益覆蓋高風險等,擴大業務規模,提升業務利潤。
商業銀行要在復雜的競爭環境中脫穎而出,必須圍繞客戶全生命周期經營,結合用戶畫像中的未激活、激活、活躍、休眠、銷戶等信貸生命周期,開展精準營銷,適配信用卡、分期產品和促活營銷活動。此外,消費金融和場景緊密相連,要通過渠道融合,實現線上、線下全場景全觸點經營,圍繞衣、食、住、行、娛、游、購、醫等方面,持續強化自建場景,經營自有流量的能力,努力打通線上、線下全場景拓客、獲客、留客、粘客體系,增加客戶黏性,增強市場競爭力。
基于數據和智能分析能力將是業界未來關注的重點,銀行要強化自身的科技能力和基礎設施的建設能力,打造智能分析決策體系,構建從數據獲取、名單挖掘、清單推送、應用反饋、效果跟蹤、迭代升級的生態體系,有效助力數據分析閉環,支持貫穿全生命周期的數據治理,推動用數據驅動業務決策,實現信用卡經營和服務智能化。
上限突破、客戶的擴容意味著對銀行的風控能力要求更高了。銀行要根據信用卡業務特點,建立覆蓋客戶全生命周期、全流程的全面風險管理機制,將風險與合規理念落實到客戶獲取、客戶準入、客戶經營、客戶維護、客戶退出的各個環節。嚴格管控資金流向,防范過度授信和多頭授信,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與信用卡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