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茜,彭 楷,秦偉斐,廖玉英,駱展鵬
(重慶市血液中心,重慶 400052)
洗滌紅細胞是采用特定方法將保存期內全血及懸浮紅細胞用大量等滲溶液洗滌,去除幾乎所有血漿成分和部分非紅細胞成分,并將紅細胞懸浮在氯化鈉注射液或紅細胞懸液中所制成的紅細胞成分[1]。《血站技術操作規程(2019版)》(簡稱《規程2019版》)規定,如果是在密閉無菌環境中制備且最后以紅細胞保存液混懸,洗滌紅細胞保存期與洗滌前紅細胞懸液相同。但在前期抽檢懸浮紅細胞過程中發現,儲存期末大多數懸浮紅細胞上清液外觀均有偏紅現象,與懸浮紅細胞外觀質量標準不符,且紅細胞在反復洗滌過程中經多次振搖和離心后儲存期損傷必然加劇[2-3]。因此,在滿足制備工藝流程要求下確定洗滌紅細胞的最佳保存期限及相關質量標準尤為重要。本研究探討了本中心制備的紅細胞保養液(MAP)混懸洗滌紅細胞的最佳保存期限及相關質量指標,旨在為MAP混懸洗滌紅細胞制備流程的規范化管理提供依據。
1.1材料
1.1.1樣本 選取2019年6月至2020年3月本中心制備的MAP混懸洗滌紅細胞107袋,其中符合國家質量要求的1 U懸浮紅細胞77袋、2 U去白懸浮紅細胞30袋作為起始血液。
1.1.2儀器 韋氏比重儀、電子秤、SYSMEXXS-500i全自動血細胞計數儀、OLYMPUS AU400全自動生化儀、瑞爾達4040半自動生化分析儀、BacT/Alert微生物監測系統、BacT/Aler培養瓶等。
1.1.3試劑 SYSMEX血細胞計數儀配套試劑、伊普諾康腦脊液/尿微量蛋白檢測試劑、瑞爾達血漿游離血紅蛋白試劑等。
1.2方法
1.2.1樣本留取 將采集的樣本稱重后垂直懸掛于4 ℃冰箱中,于第7、14、21、35天分別觀察樣本外觀,同時,留取上清液測定溶血率。第35天檢測樣本血紅蛋白含量、比重、上清蛋白含量,以及進行無菌試驗。
1.2.2樣本檢測
1.2.2.1外觀檢查 肉眼觀察樣本色澤是否出現異常、溶血、凝塊、氣泡等情況。
1.2.2.2比重測定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四部通則的相對密度測定法,采用韋氏比重秤測定樣本比重[4]。
1.2.2.3容量測定 采用電子秤稱取樣本重量,根據空袋重量和樣本比重,按容量計算公式[容量=(血液重量-空袋重量)/血液比重][1]計算樣本容量。
1.2.2.4血紅蛋白含量測定 采用SYSMEXXS-500i全自動血細胞計數儀測定樣本血紅蛋白含量。
1.2.2.5上清蛋白含量測定 采用OLYMPUS AU400全自動生化儀檢測樣本上清蛋白含量。
1.2.2.6溶血率 采用瑞爾達4040半自動生化儀檢測樣本血漿游離血紅蛋白水平,計算溶血率。
1.2.2.7無菌試驗 采用BacT/Alert微生物監測系統取樣進行需(厭)氧菌培養[1]。

2.1MAP混懸洗滌紅細胞比重及容量 107袋MAP混懸洗滌紅細胞比重為1.048~1.063,平均1.058±0.003;1 U洗滌紅細胞容量為133~160 mL,2 U洗滌紅細胞容量為260~312 mL。見表1。

表1 洗滌紅細胞容量實測結果
2.2不同儲存時間溶血率、外觀比較 儲存第7天MAP混懸洗滌紅細胞上清液均為淡黃透明的;第14天95%的上清液為淡黃透明的;第21天70%的上清液出現輕度溶血;第35天10%的上清液出現輕度溶血,70%的上清液出現中度溶血,20%的上清液出現重度溶血。21 d溶血率明顯高于14 d,35 d溶血率明顯高于21 d,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儲存時間溶血率、外觀比較(n=107)
2.3MAP洗滌紅細胞質量檢測情況 MAP洗滌紅細胞在制備、洗滌中各項指標均符合國家質量標準。見表3。

表3 MAP洗滌紅細胞質量檢測情況
洗滌紅細胞屬常用紅細胞制品之一,可降低患者輸血后產生的不適應,是提高部分疾病救治率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重要方式。主要用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高鉀血癥、血漿蛋白過敏及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患者。近年來,臨床對洗滌紅細胞的需求呈明顯增多趨勢[5-7]。本中心以往制備洗滌紅細胞時使用0.9%氯化鈉溶液懸浮,其保存期僅為24 h,醫院需提前預約后再進行制備,不能滿足臨床急診患者的需求,從而極大地限制了洗滌紅細胞的應用。MAP為紅細胞代謝提供了所需的能量物質,可使紅細胞保存期延長至35 d[8]。利用MAP懸浮,可延長洗滌紅細胞保存期,從而建立洗滌紅細胞儲備庫,及時為臨床應用提供血液資源,滿足患者治療需求[9]。
《規程2019版》規定,每單位洗滌完畢后的紅細胞中可加入MAP 50 mL或適量生理鹽水,混勻保存。有研究表明,以MAP作為保養液的洗滌紅細胞容量均高于國家標準[10]。若以國家標準作為洗滌紅細胞容量的判斷依據,不可避免會丟棄一些紅細胞,造成血液資源浪費。容量主要與血液比重相關,不同制備工藝流程,其血液比重也會產生差異。為確保洗滌紅細胞容量標準相對精確,須測定MAP混懸洗滌紅細胞比重。本研究測定的比重為1.048~1.063,平均1.058±0.003,并以此作為洗滌紅細胞比重標準,通過計算得出1 U洗滌紅細胞容量為133~160 mL,2 U洗滌紅細胞容量為260~312 mL,與《全血及成分血質量要求》(GB18469-2012)的洗滌紅細胞容量(1 U為112.5~137.5 mL,2 U為225~275 mL)相比,下限增高,容量范圍增大,更加適合本中心實際工作。
《規程2019版》規定,如果在密閉無菌環境中制備且最后以紅細胞保存液混懸,洗滌紅細胞保存期與洗滌前紅細胞懸液相同。據文獻報道,懸浮紅細胞[11]及去白懸浮紅細胞[12]在制備時需要進行離心及過濾等處理,與同期全血比較,其溶血率明顯偏高。然而,洗滌紅細胞在制備過程中還要經過鹽水洗滌等機械性損傷,其溶血率變化更加顯著。本研究對儲存第7、14、21、35天溶血率和其他質控指標進行了檢測,結果顯示,隨著保存時間的延長溶血率逐漸提高,21 d溶血率明顯高于14 d,35 d溶血率明顯高于21 d,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儲存期第1~14天MAP混懸洗滌紅細胞上清液外觀均正常;第21天大多數MAP混懸洗滌紅細胞上清液呈輕度溶血;第35天大多數MAP混懸洗滌紅細胞上清液呈中度溶血。雖然MAP混懸洗滌紅細胞在保存期(35 d)內血紅蛋白含量、上清蛋白含量、溶血率及無菌試驗均符合國家標準,但考慮到血液制品外觀要求和血液輸注后效果,本中心將MAP混懸洗滌紅細胞的最佳保存期確定為14 d,與相關文獻報道結果相似[13]。
綜上所述,隨著近年來輸血醫療技術的不斷提高,為更好地滿足臨床需求,本研究按規程及標準要求并結合本中心實際確定了MAP混懸洗滌紅細胞的內控質量標準和最佳保存期限。既為工作人員提供了實際可行的數據,又為臨床提供了便利。開展MAP混懸洗滌紅細胞的制備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