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宏

2020年2月恐怕是北京幾十年來最不堵車的一個月。即使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天安門、王府井這些平時熱鬧非凡的地方也空空蕩蕩,各大商場要么停業,要么門可羅雀。
我在家里待煩了,有時候會開車出去轉悠。起初是一種莫名的興奮,我從來沒見過北京這樣安靜、通暢,任何時候要到任何地方都很方便。
可是漸漸地,我的理性思考開始占據上風,這樣下去經濟怎么辦?中小企業怎么辦?公司業績怎么辦?
有沒有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案呢?既能不堵車,經濟又很繁榮呢?未來很多年,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來源是什么?方案的核心就是我們最熟悉的四個字——人工智能。
我相信,人工智能是堪比工業革命的偉大浪潮,它將徹底改變我們的衣食住行,改變商業、制造,改變經濟的運行效率、社會平等以及和諧程度。我們目前看到的自動駕駛、智能汽車、智能助手等,只是人工智能變革的冰山一角。我們非常確定,一個智能經濟時代已經來臨。
中國過去40多年的改革開放,帶來這么大規模、這么長時間、這么高速度的持續成長,在人類歷史上都極其罕見,這非常了不起。其中,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功不可沒。
僅僅在過去10年,我們修了3.5萬公里的高鐵,排名世界第一,占全世界高鐵總里程的60%;我們建設了14.96萬公里的高速公路,總里程位居世界第一;此外,地鐵的總里程預計會達到6000公里。
這些被稱為“鐵公基”的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搭建了一個高效、低成本的物流網絡,成為連通、激活經濟的大動脈。它們又與能源基礎設施、水利基礎設施、通信基礎設施等,共同構建了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石和骨架。這是我國過去10年GDP保持高速增長的基礎。
那么下一個10年或20年,中國靠什么驅動?答案肯定是靠技術創新,靠新基建。
中國正在積極推動的新基建,可以被看作人類進入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之前最大的基礎設施工程,它將帶來經濟、社會的全面智能化。
我相信,新基建將為智能經濟提供最有力的支撐,新基建將加速智能經濟的到來。在2019年的一次論壇上,我表達過一個觀點:如果說過去10年,中國經濟有一個非常亮眼的標簽,我覺得這個標簽應該是“互聯網經濟”,我們的電商、移動支付、移動社交、數字生活服務都是全球領先的;未來10年,如果我們預先給它貼一個標簽,我覺得應該是“智能經濟”。
人工智能驅動下的智能經濟將在以下三個層面帶來重大變革和影響。
其一,人機交互方式的變革。
過去20年,是人們對手機的依賴程度不斷提高的20年;未來20年,將是人們對手機的依賴程度不斷降低的20年。
在智能經濟時代,智能終端會遠遠超越手機的范圍,包括智能音箱、各種可穿戴設備、無處不在的智能傳感器等,應用與服務的形態也會發生與之相應的變化,人們將會以更自然的方式和機器、工具進行交流。
其二,智能經濟也會給基礎設施層面帶來巨大的改變。
傳統的中央處理器、操作系統、數據庫將不再處于舞臺中央,新型的人工智能芯片、便捷高效的云服務、各種應用開發平臺、開放的深度學習框架、通用的人工智能算法等,將成為這個時代新的基礎設施。
未來最重要的操作系統將不是基于個人計算機,也不是基于手機,而是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學習框架。深度學習框架對上承接各類智能應用,對下主宰人工智能芯片的設計。
其三,智能經濟會催生很多新的業態。
交通、醫療、城市安全、教育等各行各業正在快速實現智能化,新的消費需求、新的商業模式將層出不窮。人工智能正在滲透不同的產業,切切實實融入我們的生產、生活,看得見、摸得著。
最后,我想談一談智能經濟中的兩個關鍵角色——政府和企業。
政府是智能經濟的頂層設計者,它的關鍵作用是營造一個有利于創新的環境,包括制定相關產業政策,引導資金投入方向,鼓勵發展相關產業等。未來的企業只有兩類:要么是人工智能企業,要么是人工智能化的企業。
如何才能成為一家人工智能化的企業?
企業必須從思維、能力和文化上完成人工智能化。這意味著企業家必須將眼光從手機屏幕上挪開,轉向萬物互聯的世界;必須從過去主要關注C端,轉向兼顧B端和C端;必須重新思考生產力的優化和生產關系的構建;必須重新思考技術和商業倫理。
百度希望在智能經濟中扮演怎樣的角色?我們在一開始,就想得非常清楚,百度是一家人工智能平臺型公司。我們希望讓即便再小的企業也能像使用水、電、氣一樣獲得數據、算法、算力服務。
百度有一萬多名工程師,我們做出來的東西別人就不用再做了,不用重復“造輪子”,這是一個很高效的做法。百度大腦、飛槳深度學習框架的開源開放,就是基于這樣的想法。
不只是百度,像阿里、騰訊、華為這樣的平臺型公司,都將在經濟和社會的智能化轉型過程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