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勝

http://tech.ifeng.com/c/7pA5Ccam2tc
2014年5月,我和合伙人陳彬一起創立了云丁科技,如今已7年,公司的使命是讓居住更安全、更美好。
云丁科技有四個主要業務:
租住智能化業務,給品牌公寓主提供一系列智能硬件,如智能門鎖、電表、水表、門禁及SaaS軟件,解決他們的智能化管理需求,市場占有率大概60%。
自有品牌鹿客下的家用業務,聚焦于消費者端的居住安全產品,如智能門鎖、智能貓眼和其他安全傳感器等。
以米家為代表的ODM(原始設計制造商)業務。小米2017年投資云丁科技,我們成為小米的生態鏈企業,小米的一系列居住安全或者入戶安全產品很多都是由我們提供,如小米的全自動智能門鎖、智能保管箱、智能貓眼。
國際化業務,將國內的居住安全產品,通過海外渠道和品牌銷售出去。目前主要面向北美和東南亞,一年多時間已經成為北美智能門鎖領域的第二名。
云丁科技在成立后的六年時間里獲得了一系列知名投資機構認可,如小米、百度、復星、龍湖、順為、聯想之星、險峰等,8輪融資總額十多億元。
我想給大家分享,在AIoT(智能物聯網)時代,如何打造一款有競爭力的產品。此外,我還想對自己7年的創業做一個復盤,講講我們創業路上踩過的坑以及積累的經驗教訓。
2014年我們開始創業。那一年,谷歌公司推出了Google Glass并以32億美元收購了美國一家做智能家居的創業公司NEST;還是那一年,蘋果公司發布了智能家居平臺HomeKit。
看到這些我認為,智能物聯網(AIoT)技術的浪潮就要到來。這波物聯網技術變革會有五大特點:
第一,它具有海量的設備連接。所有的物體比如門鎖、汽車,都可以變成物聯網的設備。在PC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時代,每個人可能只有一臺電腦、一個手機,但在物聯網時代,每個人將會有幾百上千臺設備。
第二,它的影響范圍將會非常廣,會改造衣、食、住、行,也包括工業、教育、醫療等幾乎每一個產業。
第三,物聯網將會徹底變革一個產業。一方面,物聯網除了連接信息,還能夠連接人與實體、實體與實體;另一方面,通過物聯網技術,將會創造很多新的物種和事物,如掃地機器人和物流機器人。
第四,產業周期長。從底層重構每一個產業都非常復雜,需要幾十年時間。
第五,產業價值將會非常巨大。在PC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時代,中國誕生了百度、美團等諸多互聯網巨頭。在物聯網時代,中國可能會誕生更大的巨頭,市值可達上萬億美元。
對于物聯網產業如此巨大的體量,我們分析了十幾個甚至幾十個相關的應用場景。為什么我們要選擇智能家居這個場景?有五方面原因。
第一,我們自己就是用戶,了解用戶需求。到了其他場景里,我們既不是從業者,也不是用戶,需要做很多調研才能了解需求。智能家居離我們更近一些。
第二,這個行業門檻不太高。其他行業,如醫療器械,雖然有非常大的商業價值,但是跟醫療相關的行業,對公司的資質、對團隊的要求,門檻都很高。
第三,團隊有一些經驗。我跟合伙人創業之前,已經在百度成立了云設備部,他負責智能家居,我負責可穿戴設備,在這個行業積累了一年多的經驗。
第四,幾年前我們出來創業的時候,智能家居的競爭還不是很激烈。大部分投資人和創業者都聚焦在當時的一些風口,比如共享經濟。而智能家居對團隊有一些要求,比如同時具備硬件跟互聯網的能力,這樣的團隊當時不是很多。
第五,智能家居的空間較大。有很多品類可以選擇,包括智能門鎖、空氣凈化器、掃地機器人、電飯煲、開關、插座等。
選定了智能家居的場景之后,還要選擇一個切入點,作為公司的主打產品或服務。我們選擇的是智能鎖,也有五個原因。
第一,當時已經到了從機械鎖到智能鎖的技術升級窗口期。2014年,已經有很多傳統鎖廠在做智能鎖相關產品,大家有共同的判斷——隨著中國的消費升級、技術的成熟,智能鎖的時代已經到來。
第二,智能鎖品類市場空間較大。中國有4.2億戶家庭,光城市家庭就有2.4億戶,按照一個品類到成熟期有50%的滲透率計算,如果說替換周期是5年,智能鎖的年出貨量將會到達4000萬至5000萬臺。按照每把鎖1000元估算,整個市場的容量是500億元。
第三,教育成本相對較低。因為鎖的品類已經存在了上千年,不需要跟用戶解釋鎖的用途。
第四,智能鎖在當時沒有頭部品牌。
第五,傳統機械鎖的大部分從業者制造能力比較強,到物聯網和智能鎖時代,拼的不是制造能力,而是物聯網的研發能力,包括云計算APP、對于好產品的設計和定義能力、營銷能力。這些能力,傳統從業者們未必有優勢,而我們有。
基于以上幾個原因,我們認為智能鎖是一個好品類。
既然選定了賽道、方向和品類,接下來就要打造一款有競爭力的好產品。
如何打造有競爭力的產品?我總結了三點:站在市場和消費者的角度思考、精準定位、把核心功能做到最好。
第一點,站在市場跟消費者的角度思考和判斷,就是要做到求真和共情,避免以下三種情況:
以前,路由器很火,很多人認為路由器是家里流量的出入口,因此能做成平臺公司。這種想法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沒有思考你的產品能給消費者帶來什么價值。比如路由器,消費者就希望它能非常穩定,最好在角落里待一輩子,永遠不被看到。
2017年,我們推出家用第一二代旗艦產品Touch,品質、功能都非常好。唯一的缺點是售價高。但消費者不會因為產品好,就購買超出他消費能力的產品。
在創業群,經常看到有些公司發布要改造世界的產品,變革某某產業。并非人人都是喬布斯、埃隆·馬斯克,他們的很多條件比如個人影響力、資源整合能力、團隊的配合能力,絕大部分創業者并不具備。我覺得創業者應該務實一些,結合你當前的能力、公司現狀去定義產品。
第二點,要精準地定位產品的品類和核心功能,只有這樣,你的產品設計、品牌定位、渠道建設,才不會犯錯。
以云丁科技為例。早期,我們認為智能鎖是一個新家電,也是一個消費電子品類,所以我們按照純家電和消費電子的邏輯,定義我們的品牌、建渠道。做到后期我們才發現,這樣的定義不全面,其實是放棄了五金和建材這些非常大的存量市場。
找到了產品的精準定位之后,就要找產品的核心功能。一款智能鎖的核心功能應該包括什么?
我總結了四點:安全、品質、設計感、便利。
第三點,找到了產品的核心功能之后,要把核心功能打磨到最好。
一是要保持專注,因為創業公司資源非常有限;二是需要持續地投入。創業公司起飛,可能是抓住了一個窗口期,做出了一款爆品。但要保持持續成長,僅靠一兩款爆品行不通,要能夠持續做出有市場競爭力的爆品,這就需要公司在核心方向上持續地保持投入,做出差異化的產品。
一家企業,光能做出產品是不夠的,還要打造和管理好配套的研發、服務、供應鏈和運營體系。
以研發體系為例。很多硬件創業者是從互聯網公司出來的,但是硬件公司的研發邏輯跟互聯網公司有很多不同。
一是,互聯網公司的研發,都講求快速迭代,但是硬件公司的研發受流程限制,周期很長。
二是,互聯網公司的研發試錯成本相對較低,產品不對,頂多損失了研發的人工成本。但是硬件公司如果一款產品研發錯了,付出的不僅僅是人力的成本,模具、物料等都是巨大的成本。如果你的產品已經到了市場上,一次召回事件就可能讓一個公司瞬間垮掉。這就需要在產品定義或者設計的時候,經過非常詳細的論證和測試。
三是,傳統的互聯網公司研發更像特種兵作戰,有的互聯網項目,一個小組就五個人。在物聯網公司,需要的職能人員更多。所以,做硬件的研發或物聯網公司研發更像集團軍。
四是,互聯網公司研發更多是靠人治,不需要太多的流程,小團隊之間靠主觀能動性去配合。硬件公司的研發流程太長,體系太復雜,要保證交付,不光是內部,還牽扯到上游的供應商,所以必須要有一套機制跟流程,更像一個法治的研發模式。
再比如,對于供應鏈體系的搭建,要選擇合作伙伴。如何選擇,我有三個邏輯。
第一個邏輯是,找合作伙伴和找女朋友一樣,需要找理念相投的,共同看好這個產業,價值觀匹配。只有這樣,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才能夠在遇到挑戰的時候,不會因為階段性的問題鬧翻。
第二個邏輯是,要找跟你能力相匹配的合作伙伴。如果你公司特別小,就不太適合找富士康這樣的巨頭,因為你的出貨量和規模無法匹配它的要求。
第三個邏輯是,靠譜的供應商是靠時間、選擇沉淀出來的。
回顧幾年的創業歷程,我有八條建議給創業者。
雖然很多創業者來自互聯網行業,但是在招人、用人、花錢這三方面不能太互聯網。
在招人上,創業圈的共識是招最優秀的人。我們原來也這么想,但是后來發現,完全這么做會有問題。
我們現在更喜歡用總監級別的人,未來兩到三年可能不太會招副總裁級別的人,而是更多地把總監當成副總裁用。這樣既可以節省成本,又可以激發總監們的積極性,還能發揮“老人”之間足夠的信任和團隊的配合。
在用人方面不能太隨意。識別一個人是否合適和靠譜,需要花時間。我們現在用人上會更加謹慎和保守,可以給空間,可以授權,但不等于不管。
我們注重三點:定目標、要結果、控過程跟風險。這樣,才能讓一個人的主觀意愿跟公司的需要結合得比較好。
花錢也不能太互聯網。前些年,一級市場的投融資較為活躍,創業者也比較容易拿錢,很多人花錢不是特別節省。當公司到了一定規模,你很難持續靠融資和燒錢的方式去發展,還是得有造血和盈利的能力,才能夠支撐你的發展。
做生意,得先學會賺錢。創業圈,包括我們自己,早期都羞于談賺錢和利潤。但后來發現,一個公司最終的價值體現是商業價值,所以還得會賺錢。
如何賺錢,需要有方法論。最初我們認為,只要做出好產品,就能取得市場成功,現實中未必如此。創業早期就得想好怎么賺錢,要算清楚。
首先要明確品牌定位,基于這樣定位的競爭格局如何?售價應該定多少?各項費用,包括人力成本、研發成本、渠道成本、管理成本、物流成本、服務成本、售后成本等是多少?產品的毛利率是多少?公司的凈利率多少是合理的?這些如果沒算清楚,可能會有風險。
同時還得學會省錢。作為一家硬件公司,毛利率基本上是確定的,凈利率從哪兒來?靠省錢,壓縮各種成本,省一點成本,就能提高一點凈利率。
云丁科技早期業務增長非常迅猛。2014年創立之初,我們營收80萬元,2015年300萬元,2016年3000萬元,2017年1.6億元,2018年8億多元,基本是成倍上漲。這讓我們形成了一種錯覺:這個行業及我們的業務就應該每年成倍上漲。
2019年,我們遇到了增長的挑戰。后來,我們對之前高速發展的原因做了復盤,歸結為以下幾點:第一,我們所處的行業當時還在早期。第二,之前的增長可能是借勢增長。第三,公司的增長要跟產業的發展節奏相匹配。
品牌是無法速成的。智能鎖產業在2018年之前增速非常快,這讓我們形成了錯誤判斷:智能鎖這場仗未來2-3年會打完,我們要盡快做成智能鎖第一品牌。
事實證明,我們的判斷是有悖于品牌形成的理論的。具有廣泛大眾認可的知名品牌,大部分都花了10年以上的時間。
做營銷不能全渠道發力。
鹿客的第一波爆發點是在線上,爆發以后,我們想在線下也取得快速爆發,所以最初兩年我們在線下發力特別猛,多渠道同時發力,但這樣一來導致每個方面的壓強都不夠。所以我認為,在營銷上要有主次之分。
主要有四個原因:
第一,智能鎖產業還在早期,友商之間的合作應該遠遠大于競爭。
第二,條條大路通羅馬,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定位和路徑,未必只有一條路能夠成功。
第三,創業是一場長跑,一時的得失不是最關鍵的,并不決定生死。只要我們保持第一梯隊,做好自己,到最后沖刺的時候能夠產生爆發力就可以了。我們要做的是最后沖刺階段的第一名。
第四,公司的好壞都是自己決定的,跟競爭無關。
云丁科技價值觀里有個詞叫追求極致,這是我們做事的理念,但在做公司時,更多的是不能追求片面的極致,要保持平衡。
第一是用戶價值跟市場價值的平衡。比如,我們有兩款產品品質都很好,但因為成本沒控制好,渠道推不動。所以我們現在對產品的要求是,既要用戶叫好,又要市場叫座。
第二是創新跟風險的平衡。因為是技術出身,所以我們非常喜歡創新,但有時我們并沒有管理好創新的風險,造成了較大的成本損失。后來我們做了修正,能夠科學地管理創新。
第三是創始人的情懷跟商業價值的平衡。很多創業者包括我自己,都是帶著情懷創業的。但很多時候,商業價值跟個人的情懷不太一致,所以我給自己的定義是,要做有情懷的商人。
首先我是一個商人,通過創造用戶價值獲取商業利益,所以我肯定要賺錢。但我又是一個有情懷的人,不會完全基于生意的邏輯來做事情,不會靠傷害用戶來獲取商業價值。
很多創業者可能跟我一樣,都是草根創業。從一家大公司出來創業,花了2-3年時間,即使創業失敗了,對我而言損失也是可控的。我的損失無非消耗了2-3年時間以及這期間每年幾十萬元的收入。即使創業失敗了,我還是可以回到BAT打工。
但當公司發展到一定階段,成為一家成長型公司時,邏輯就不同了。這時候你做出的每一個判斷和決策,都需要考慮到責任和風險。因為你的背后有投資機構和你團隊的兄弟,對他們而言,沉沒成本非常高。
智能物聯網技術已是大勢所趨,我希望面對趨勢,我們這些年的經驗能幫助更多的朋友乘風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