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拓
快手如何撬動億級短視頻社群?我認為它的增長方法論是——戰略杠桿模型。這個模型是美國戰略學家魯梅爾特在暢銷書《好戰略,壞戰略》中提出的,包括戰略支點、戰略引擎、戰略杠桿與戰略指北針等四個關鍵要素。
戰略支點指企業的創始人、創始團隊賦予這個企業真正的、堅定不移的使命。戰略杠桿指產業紅利所帶來的增長機遇。有了堅實的支點和產業紅利,需要給企業施加戰略引擎,即企業能源與資源的聚焦,最終撬動戰略指北針,驅動企業持續增長。
快手是怎么做增長的?

戰略杠桿是產業紅利帶來的增長機遇,指企業是否有效捕捉供給側、需求側和連接側等產業環節的要素變化。
快手抓住了怎樣的產業紅利?下沉市場。移動互聯網產品機會=人口潛力×可用時間,即用戶越多,使用時間越長,就是一個好產品。而下沉市場恰好對應了這些條件。
根據騰訊企鵝智庫《2019-2020中國互聯網趨勢報告》,下沉市場主要有三個特點:
特點1:下沉市場的用戶規模大,可支配時間長。下沉市場網民數量龐大,以低學歷人群為主,鄉村人群的數量達到8億,手機網民數量占比46%左右。超七成用戶有“手機依賴癥”,但仍有未填滿的需求。74%的用戶閑暇時間以使用手機為主。
特點2:內容偏好以幽默搞笑為主的短視頻和段子。在手機娛樂方式中,低學歷人群偏好短視頻和段子,超過綜藝和游戲。
特點3:短視頻用戶偏愛現場感,并愿意參與創作。在短視頻領域,網民原創內容接受度超過傳統制作。個人原創視頻作品的關注率達53.2%,超過電視類新聞的手機版視頻;而資訊類視頻更側重于現場。用戶希望在閱讀和評論外,還能成為內容貢獻者,超過27%的用戶愿意成為專業內容的貢獻者。
用戶規模大、可支配時間長,企業可以借此制造風口,讓“豬”飛上天。
我們應該怎樣利用風口,尋找新的商業機會呢?挖掘未被滿足的需求。也就是說,“下沉市場”人群的內容消費與內容表達需求,造就了快手的機遇。
一個更有意思的問題是:為什么如此大的市場,只有快手看到了?迄今為止,對準下沉市場的短視頻APP,幾乎只有快手,包括大眾點評、豆瓣、知乎、秒拍、美拍、小咖秀等產品,沒有任何一款產品以下沉人群為目標用戶群。為什么?
我認為有三個關鍵詞:
思維慣性。很多內容產品創業時,習慣從明星、意見領袖、90后啟動產品。
內容門檻。編輯的審美情趣決定內容選擇,造成“就高不就低”。
審美鴻溝。一提起快手、拼多多、趣頭條,大家第一反應是“low”。密歇根大學一位科學家認為,教育水平與色彩偏好顯著相關。通常來說,教育水平越高的人,越喜歡顏色少,即“雅”的內容。
作為普通人,每天會不自覺地將注意力放在我們熟悉又關注的地方,而廣袤的下沉人群——他們的生活場景、需求,卻是我們“看不到的世界”。快手抓住了這個機會,毅然決然地開辟了“沉默的大多數”市場。這個市場一直存在,可惜大多數企業選擇性地忽視了。
快手創始人程一笑曾說,“快手這家公司為什么存在,就是希望可以連接社會上被忽略的大多數。快手不是為明星存在,也不是為大V存在,而是為最普通的用戶存在。普惠最根本的邏輯是,每個人都值得被記錄,不光是明星和大V的生活需要被記錄。”
從普通的煤礦工人到鄉村教師、雜技演員,他們在快手找到了與之共鳴的人;而我們,則看到了中國真正的一面。

戰略引擎是一家公司的技術、產品、運營、資本等各類能力或資源要素的聚焦。我們傾向于認為,快手以算法為戰略引擎。
它的算法有三大特點:
一是運用經濟學邊際效應,在流量分配上施行普惠。例如,對一個100萬粉絲的作者,分配1000流量,可謂“英雄無用武之地”,但對100個粉絲的作者則為及時雨。
二是運用“熱度權重”,在露出熱度上施行普惠。每個作品發布時,快手都會分配流量給它,如果視頻作品很受歡迎,熱度就會提高,曝光機會就會增加。此時,熱度權重起到擇優去劣的作用。但是,火爆的視頻如果持續增加熱度,會造成新作品無人問津。于是,快手在熱度和時效性之間做了平衡,在視頻熱度達到一定閾值后,降低曝光,確保新作品流出,此時熱度權重起到擇新去舊的作用。
三是在社群網絡結構上施行普惠。新的視頻在同城發布時,快手會分配200-300個流量進行小范圍曝光,根據用戶喜好、評論及播放數評估視頻熱度,如果熱度夠高,視頻會被打上興趣標識,進行全網分發。
社交網絡結構分為中心化網絡與去中心化網絡。中心化網絡指社交平臺依靠幾個網紅吸引大部分流量。而快手作為去中心化的代表,通過一個個獨立社交網絡圈,形成了反脆弱的網絡結構。
什么是反脆弱的網絡結構?別的平臺挖走快手幾個網紅,撼動不了快手網絡機構的根基——通過算法驅動增加用戶黏性、提高用戶體驗。
戰略指北針是牽引增長的關鍵指標,包括用戶數、活躍度、收入等關鍵指標。
快手以內容創作者的增長作為戰略指北針。2018年,共有1.9億用戶在快手發布作品。內容生產者的增多帶來內容消費者的增多,從2014年100萬到2018年1.6億日活用戶,快手從云淡風輕到扶搖直上。
用戶需求的增加為快手帶來兩個商機:一是帶動快手的社交關系鏈與直播業務,如今,直播成為快手最賺錢的業務。二是激發快手的電商潛力。以低至7元的獲客成本,穿透下沉市場的交易場景。鐵打哥直播10小時,帶貨1.6個億的故事在快手不斷上演。
隨著短視頻門檻的降低及下沉市場的需求井噴,快手以普通人記錄和表達的普惠社區作為支點,最終通過算法驅動實現內容生產與消費的井噴,撬動增長杠桿。
我們該如何借助戰略杠桿模型分析企業增長停滯的原因呢?有以下關鍵要點:缺少足夠堅硬的、堅實的企業使命(戰略支點);缺乏聚焦的能力和資源(戰略引擎);企業發展各個階段戰略定位不清晰,高層存在爭議(戰略指北針);未踏準行業大勢(戰略杠桿)。以上各項戰略要素之間沒有形成緊密配合。
快手是去中心化的網絡,抖音是中心化的生態
2016年,抖音成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趕超”快手。截至2018年12月,快手日活用戶1.6億,抖音日活用戶2.5億。
抖音是如何做到的呢?
從運營角度,邀請明星、大咖入駐,打造爆款視頻,提高平臺對年輕人的吸引力。2017年4月,岳云鵬在微博上轉發了一條抖音用戶模仿自己的視頻,立即獲得8萬多點贊。2017年6月,邀請吳亦凡拍攝抖音《中國有嘻哈》宣傳短片。2017年7-8月,推出H5創意廣告《世界名畫抖起來》。
從產品角度,采用全屏高清、音樂、特效濾鏡、個性化推薦,帶來用戶高速增長。
要以小博大,企業該怎么辦?我認為要思考三個問題:
1、對手最大優勢是什么?這個優勢有什么問題?作為快手,最大的競爭優勢在于主打下沉市場,普惠價值觀,這個價值觀的“問題”在于不鼓勵頭部。
2、對手最珍貴的是什么?它最害怕什么?快手最珍貴的是去中心化的網絡結構,最害怕的是被競爭對手牽著鼻子走。
3、你可以做什么,但你的對手卻無法跟進?抖音此時反其道而行之,采用與快手相悖的價值觀,讓快手無法調整戰略,因為一旦調整,快手的戰略支點——普惠價值觀就要隨之調整。
所以,抖音開辟了全新市場,與快手錯位競爭,以中心化網絡結構迎戰快手去中心化網絡結構;以專注新生代音樂短視頻,對抗記錄普通人生活的普惠社區。
具體表現為:第一,熱度權重。相比于快手擇優去劣、擇新去舊,即給你一顆糖,你就要給別人讓出機會。抖音則是視頻隨熱度增加而增加,只要內容好,機會給足你。
第二,疊加推薦。相比于快手玩邊際效應、對頭部視頻的抑制曝光策略,抖音采取對受歡迎的內容加大曝光,不設上限。
第三,扶持頭部。對于優質KOL、熱點內容給予流量支持與自動加權,這就是明星都愿意入駐抖音的原因。對于媒體和內容類的平臺,頭部流量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也就是說,快手的普世價值觀造就了今天的快手。但客觀地說,也使它放棄了一些機會。以2018年8月份一周的數據為例,5000萬以上播放量的視頻數量,抖音有13個,快手僅有2個。大致估算下,抖音頭部視頻數量大約是快手的6倍。相對而言,快手是一個去中心化的網絡,抖音是一個中心化的生態。標志就是頭部視頻的數量遠超快手。
抖音的戰略杠桿是什么?它是記錄美好生活的社交媒體,通過算法和極致運營撬動頭部的內容創作用戶數,形成中心化網絡。同時,抖音踏準新生代的95后、00后渴望表現自己、分享自己、表達自我的紅利。最終,撬動了抖音2.5億日活用戶的奇跡。
面對抖音的步步緊逼,快手該如何應對呢?
首先,我認為快手不會被抖音擊敗,原因在于快手用戶之間的關系強度要優于抖音,快手同類視頻的點贊、交互的數量,約為抖音的2.5倍。
其次,下沉市場潛力巨大,快手亟需持續開發增值業務。
第三,快手方法論可以向垂直內容社群復制。以工具切入+構建社區模式和普惠+記錄+算法模式配合騰訊,對頭條系進行狙擊。
第四,電商業務大有可為。
電影《愛麗絲夢游仙境》里說:“你只有不停地奔跑,才能留在原地。”作為快手,只有不停對業務進行升級轉型,才能突破路徑依賴,加快商業變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