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東旭
2020年11月的一天,長沙市一家醫院的羅萬俊教授收到一份意外禮物——他于1987年6月25日寄出的一封信。而將這封信帶到他面前的,就是收信人蔡女士。
1981年,二十多歲的蔡女士出現吞咽困難等癥狀。她來到這家醫院,被診斷為賁門失弛緩癥,隨后接受了手術治療。康復后,她回到老家湘潭。沒想到6年后,她卻收到來自這家醫院的一封信。原來,為追蹤患者的手術效果,當時的住院醫師羅萬俊對她進行了術后隨訪。術后隨訪是評價醫療效果最可靠的途徑之一,對患者的康復治療和術后并發癥防治也十分重要。由于當時電話不普及,羅萬俊只能以寫信的方式詢問她術后有無吞咽困難和有無胸窩部疼痛等問題,并建議她回醫院復診。沒想到醫院還記著自己,蔡女士十分感動。不過,由于當時交通不便,加之術后身體恢復得很好,她沒有前去復診,但她把這封字跡工整、充滿關愛的信珍藏了起來。
33年過去了,當蔡女士因生病再次來到醫院時,找到當年寄信的羅萬俊醫生并當面致謝,就成了她的心愿。羅萬俊也十分意外,雖然這個回復遲了33年,但患者依然健在無疑就是最好的結果。他感慨地說:“曾經有一位醫學大師說過,一個杰出的醫生,隨訪記錄應該從手術前開始一直做到墳墓。雖然術后隨訪工作做起來繁復,卻能切實提高我們的醫療和服務質量,從而得到患者的認可。”
(責任編輯/劉大偉 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