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江寧 陳貞吉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隨著中國5G移動通信技術時代的來臨,未來的互聯網價值傳播空間必定是一個基于大數據、物聯網的智能化、國際化、多元化的新媒體時代,也預示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必然要進入一個傳播方式變革的全新時代。
高校思政課是對青年大學生進行價值觀傳播的重要陣地,必須及早進行高校思政課核心價值觀傳播方式的深入研究。目前國內高校在思政課教學中對新媒體傳播方式的研究還不夠系統、全面,對新媒體時代信息的傳播特點、傳播規律、反饋機制不夠系統,系統性的傳播方式變革與創新迫在眉睫。
1. 傳統教學方式與“新媒體”傳播方式脫節。傳統教學主要方式是“口講書寫”、PPT等,知識點鮮少與社會熱點結合,教具缺乏。在形式上比較單一,一般只有圖片、文字;而新媒體可以集音頻、視頻、動畫等多媒體于一體,增加娛樂性和時代感,化抽象為具體;新媒體教學平臺提供的信息比較碎片化,往往忽視理論、經典的深入研究,可以用新媒體平臺做引入性工具,引導學生進入更深層次的學習和科研。
2. 傳播主體綜合素養亟須提高,課堂效果評估機制缺乏。傳播學是一門交叉學科,在新媒體時代尤其明顯,它涉及信息論、新聞學、政治學、心理學、系統論、控制論等多個人文、理工學科的相互滲透。同時,它也為包括價值觀教育在內的理論創新和技術創新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雖然高校思政課教師綜合素質都比較高,但他們一般是以文科知識背景為主,對新媒體技術的理論和應用技能水平還有待提高。目前新媒體傳播在思政課領域的挑戰主要表現為:認知片面、形式單一、內容良莠不齊。
3. 教學缺乏新媒體輔助,輿論導向功能陷于被動。“在新媒體時代,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特別是如何在高校思政課上發現新問題、運用新手段、研判新形勢,向知識青年傳播核心價值觀,幫助他們扣好人生第一顆扣子”,便擺在了重要而緊迫的位置。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指國際格局在變、現代化的模式在變、世界生產力的布局在變、人類面臨的問題在變,這是對我國治理能力的巨大考驗,也可以說是一場輿論戰和思想戰。多角度重新審視全球范圍內的意識形態特別是核心價值觀的國際話語權,重新解構以主權國家為單位的價值觀體系,以價值觀研究為橫切面來抵御各種文化侵略,掌握全球價值觀治理主動權,理論和現實意義都將會更為重要。
1. 思政課話語權的扁平化導致輿論空間魚龍混雜。傳統高校思政課多以教師教授、學生聆聽的方式線下進行,教師具有絕對的話語權威和內容生產的主導地位。學生的思想和輿論導向都相對容易引導和控制。而“扁平化結構”剔除了傳統思政教育中層次重疊、傳播效率低下的弊病,教師和學生的身份變得平等,學生更容易從多樣的新媒體平臺獲得海量的知識、信息。在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課上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已經越來越多地表現為由信息內容的主導權轉移為對信息的選擇性引導和價值觀判斷。以前我們思政課強調“內容為王”,現在應該更多地從知識原創性和價值觀闡釋間平衡的高度面對這個問題。
“Z時代”的大學生思想活躍,是新媒體時代的原住民。思政課教師在面臨傳統話語權削弱的背景下,應該積極擁抱“新媒體”,利用其交互性強、教學反饋迅速的特點,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以深度的理論闡釋吸引人,鮮活的網絡故事說服人,用“新媒體”本身的優勢來引導大學生獲得獨立的思辨能力、選擇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
2. 各種利益集團利用新媒體散播錯誤社會思潮。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的推進,各種蘊含不同價值觀基礎的社會思潮也相繼出現,這與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和社會轉型期的階段性特征密不可分。社會思潮研究是高校思政課的重要內容,需要以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去識別、批判各種錯誤思潮。錯誤社會思潮危害極大,它常常潛伏在微博、微信、手機客戶端,特別是經過社交媒體網站循環往復的“二次傳播”或“多次傳播”后,會給大學生造成惡劣影響。思政課教師應該以馬克思主義的原理和方法論,實事求是,對社會熱點進行及時深入地分析,回應思想之迷茫,使大學生補足精神之“鈣”。
3. 缺乏主動適應和掌握新媒體傳播技術的能力。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課核心價值觀的傳播方式面臨著諸多挑戰和機遇,必須要在教學內容之外對“新媒體”這一教學方式做全方位探析,利用新興技術這把“雙刃劍”與互聯網原住民“Z一代”“千禧一代”對話。新媒體傳播有開放性、全時性、交互性、傳播快、智能化等特點,表現出來的輿論效果是“裂變式”的。
4. “后真相時代”需要價值澄清。“后真相時代”實際上是把真相后置,利用社會矛盾產生的“情感認同”把事實真相做了情緒化處理。這種做法與新聞學“事實第一”的要求完全不符,需要加強其價值哲學的反思和批判。我國傳播學最初主要從西方國家引進,學科指導思想和學科體系都大量借鑒了西方的學術思想,西方傳播學大量受到實證主義和行為主義的影響,著重于對傳播對象心理現象和單純傳播過程的分析。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來看,這些傳播理論不免有很多局限。我們有必要面向未來的智能化時代,著眼于問題,以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作為指導,及時探析新媒體課堂傳播方式的理論與技術,掌握現代傳播技術的特點和規律。
探索“以學生為中心”的新媒體教學范式,才能真正地促進價值觀教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實現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傳播功能。否則,高校價值觀教育將會出現傳播主體模糊、傳播方式落后、教學內容單一、缺少信息反饋等形式化的情況。
1. 創新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課傳播方式理念。新媒體教學將會成為高校思政課的主要陣地,必須更新教學傳播理念,通過多種形態、多種渠道的新媒體傳播手段,覆蓋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場景,實時回應學生思想需求。在虛擬空間擺脫和超越各種外在約束和內在制約,充分釋放思政課的力量源泉,以全新的、充滿互聯網樂趣的姿態呈現在高校課堂。要主動將課堂內容嵌入各種新媒體平臺、APP,及時注冊官方賬號,如抖音、快手賬號、微信公眾號、微博賬號等,布局新媒體時代思政課矩陣,密切聯系大學生,才能實現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占領大學生青年群體的輿論高地,把握意識形態重要陣地。
2. 明確傳播主體,強化輿論監管。傳統的一元主導、相對封閉的價值觀教育體系,正在向多元的、開放的價值觀環境轉變,高校思政課需要借助“新媒體”,占據虛擬網絡空間和現實空間的輿論主陣地,把握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導權,積極運用新興的媒體方式,在線上集合各地思政課專家,打造“大思政”平臺,集思廣益,提升高校思政課的教育質量。還要從大學生長遠發展以及終身教育的角度出發,“授人以漁”。
3. 定位傳播受眾,實現個性化“精準傳播”。大數據技術為校園內全員參與提供了良好基礎,同時也可以借助數據分析軟件對大學生傳播受眾的相關性特征和傳播規律進行區分、定位,從而實現學生群體的定位和“精準傳播”,提高受眾的主體性地位和參與積極性,形成分眾化、定位強的教學方案、教學精品,實現價值觀傳播向縱深化、個性化發展。高校思政課也可以借鑒商業網站“算法營銷”的推送方式,根據大學生的專業特長、地域分布、興趣愛好、價值取向、職業目標,對同一“趣緣群體”實行價值定位,以特定的價值載體、傳播方式、審美標準做有針對性的價值觀教育。
利用新媒體技術提供全新的教學條件,開展立體式、混合化教學,實現由現實教學到虛擬空間的教學,積極搭建虛擬仿真教學平臺,加快高校思政課新媒體教學網站建設,打造出數字化模擬實驗教學中心、VR/AR體驗課堂等,推進思政課教學走向縱深的新媒體空間。開展微課堂、微黨課、微團課實現課堂形態的多元化。用“體驗”式教學優化“說教”式教學,搭建起與學生情感上的心理連接。
4. 探索新媒體教學傳播渠道,重視教學效果評估。需要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根據經濟形勢的變化優化思政課供給內容,根據不同院校種類、不同發展地區大學生的身心特點,精準施教、個性化教學。新媒體教學平臺可以改變傳播手段,借助圖標、視頻、Vlog、H5等新鮮符號推進教學改革,引導正面輿論。
必須整合各種媒體資源,在多元化的思想交鋒背景下,實現顯性思政和隱性思政、線上與線下、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黨政齊抓共管,教學、管理、服務于一體的“大思政”格局。
5. 整合融媒體資源,提升傳播效果。要搭建融媒體平臺,建設“中央廚房”式的思政體系。學會運用多種媒體方式,改善傳播方式的多樣化與協作化,學會綜合運用多媒體的合力作用,拓展傳播場域,提升傳播效果。大數據時代已來臨,應該充分收集、利用大學生輿情相關大數據,精準施教、主動設置網絡議題,有意識選擇、主導議題討論,引領價值觀塑造。加快新媒體在價值觀教育中的排兵布陣,構建新媒體傳播格局。引入可視化、可觸摸、可沉浸式體驗的VR/AR等仿真設備,通過線上仿真場景營造身臨其境之感,比如線上立體式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革命老區狀況、紅色博物館等,可以避免傳統抽象、空洞的說教和文字描述,身臨其境地培養學生的主體性、自主性,適應在未來智能化社會中明辨是非、堅定理想的能力。
要從傳統的權威媒體傳播方式下“獨白式”的說教,轉向主客體間的積極“對話式”互動傳播。豐富雙向對話的形式,消弭主客體間的隔閡,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使信息、立場、觀點充分交融碰撞,產生思想火花,貼近社會生活,增進雙方理解,形成情感共鳴。要掌握新媒體的發展趨勢,推陳出新,把握新媒體的傳播特性,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加快網絡立法,加強網絡綜合治理,注意數字全球化帶來的網絡安全問題,積極推進新媒體意識形態陣地建設,營造清新的價值觀教育環境。
6. 爭取國際話語權,推動全球價值觀治理創新。新媒體時代的開放性、虛擬化、全球化都不同于傳統媒體,隨著國內移動互聯網設備的普及,計算機從大型主機變為便攜式個人電腦,互聯網空間已經成為人類活動的新空間。傳播領域曾經的技術集權逐漸讓位于大眾分權,海量的信息、龐雜的信息源已經大大超過了一定范圍內的意識形態傳播范式。一個社會問題可能在全球范圍內成為熱點,必須注意數字社會治理體系的完善,國內國外全盤化治理,使高校思政教育、價值觀教育助力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新領域包括思政課程內容大刀闊斧的改革與不斷推進的改革開放相結合,還包括思政課載體的開拓,硬件設施上緊跟全球科技進步的潮流,軟件設施上積極主動利用各種應用軟件、短視頻、微博、微信等,主動融入“00后”互聯網原住民。互聯網中信息霸權造成的國際話語壟斷將長期存在,應當注意防止西方國家關于“普世價值”的蓄意誤導。
創新傳播內容,要結合大數據分析,根據“算法”精準教學。根據大學生網上點擊、瀏覽、停留、搜索等信息,整合海量信息,細分成若干學生子群體,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案。改善傳播內容缺乏新意的局面,挖掘、闡釋其內涵、外延、表現形式。除了傳統的大屏幕滾動播放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外,還要用鮮活的故事去講解、呈現,避免千篇一律的形式化宣傳。必須利用新媒體技術實現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話語體系建構,推進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認同,實現核心價值觀信息的創新傳播和核心價值觀體系的有效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