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鄰
一
隨僧人循階而下,去了院子西邊的一座小樓。
你住這兒。僧人說,一樓是書房,你在二樓。僧人一邊說,一邊推門,卻一下沒推開,因為潮氣,門漲了,澀澀的。僧人再推,滯澀地,門吱呀一下,才開了。
寂照寺在半山, 四圍是森然高大林木,道路崎嶇,上山不易,香客不多,掛單的僧人也該是不多。推門進去,一樓兩邊都是書架,堆滿了書籍。潮氣的緣故,那些薄薄灰塵有點發
樓梯很窄,不過二尺闊,勉強容一人上下。二樓也并不寬敞,可是有沙發茶幾,另有條案,備有筆墨紙硯。條案上鋪著毛氈,墨跡斑斑,前一段有人住過,寫了字的。
二樓靠里,是臥房。不過一床一桌,余下的地方,寬窄可以轉身。這間臥房,涼森森的,有一段沒住人了。
僧人提了一暖瓶水回來, 下樓時說,五點晚飯,就在東面院子。
二
安歇一時,從窗子往外看看,西面斜一點,可以看見寺院的山門。更遠一點,林木蓊郁,偶爾露出一段上山的路。
看看時間,快五點了,于是往東面的院子去。到一座大殿拐角,那邊傳來“打板”的聲音。知道這意思。這也是第一次見到“打板”。當值的僧人舉著一塊木板,有節奏地“當當”敲打著。木板的聲音悶悶的,似乎并不想驚動什么那樣,只是溫敦的告白。據說,也有寺院在“打板”上寫著:謹白大眾,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各宜醒覺,慎勿放逸。
僧人們陸續來了。寺院不大,一共三進,齋堂在二進,也就無須一邊“打板”,一邊繞寺院行走告知。
尋常我到各處, 只要人家不反對,都習慣去廚房看看。我喜愛廚房的氣息。看看潔凈的案板,案子上的青菜,砧板上的菜刀,以至于紅的干辣椒,褐色的八角、桂皮,紫紅的花椒,白的蒜,似乎看看這些,會增添了飯食的滋味。
用過幾次齋飯,寺院大的,不便去廚房里看看,這寺院小,齋堂不過一大一小兩間,小的做飯,大的用餐。也并不用問人,在齋堂里就能看見。廚房很小,不過兩三丈地方??繅Φ陌赴鍏s大,想來是經常搟面蒸饅頭的。案板一邊,是洗菜的池子,幾個小筐,放著青菜。靠門處,是灶臺。
寺院的飯食大多簡單。復雜的一次,是前些年在近郊的法雨寺。那一餐晚飯,也許是住持的特意安排, 盡管是素菜,卻蘑菇青菜辣椒豆腐,色澤妍好,竟然有五六個菜之多。
灶臺上,一口大鐵鍋,沸水騰騰,幫廚的居士正煮面條。希望是嫻靜的女人,卻是一個粗憨的男人, 圍著不算潔凈的圍裙,用長長的筷子,隨意在鍋里攪一下。
僧人在外面齋堂里站立著, 有人領著,誦念著什么。后來我問,知道唱誦的是《供養經》:
供養清凈法身毗盧遮那佛、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大行普賢菩薩、大悲觀世音菩薩、大愿地藏王菩薩、諸尊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各處的早午齋飯亦有不同。早齋是“粥有十利,饒益行人,果報無邊,究竟常樂”。午齋則是“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養,若飯食時,當愿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
寂照寺卻不同,是三餐。
唱誦完畢,主持的僧人將供著的兩盞燈燭熄滅。
面條也煮好了。眾僧到各自的座位上取了碗筷。帶引我的僧人,從哪兒尋來,給我一只碗,一雙筷子。
灶房門外的桌子上,是漿水菜,也即用芹菜發酵的酸菜,還有豆豉、虎皮辣椒、洋芋絲、燒豆腐,有鹽、醋和油潑辣椒。
看我端著面,身后的僧人說,把鹽調合適。
我知道他的意思,到了座位上,咸淡合適,就不用再過來了。來回走動,也不合齋堂里需要的安靜。我從鹽罐里挑了一筷子鹽,大概調一下,心想,不過一碗面,何況還有菜,咸淡,不管了。一碗飯的咸淡,也跟人生一樣,不過是那樣,咸即咸,淡即淡,哪里有那么合適的。
齋堂里異常安靜。尋常外面吃飯,即便三五張桌子,也是人聲聒噪,對面說話,是要大聲的。
無聲中的吃飯,似乎莊重。這莊重,也讓碗里的飯菜不一樣了。筷子挑著面條,入口,小心咀嚼著,慢慢吞咽,生怕出聲。
碗底,最后的幾根菜,甚至切得最細小的一根,也都吃凈了。還剩一個虎皮辣椒的把,不知該如何處理,吃了,不對,留在碗里,好像也不對。想想,還是吃了吧。嚼一下,辣椒把似乎也沒什么不可以吃的。
吃完,看看碗,多年來從沒把飯菜吃得那么干凈。甚至,就像這只碗里本來就沒有盛過飯菜一樣, 似乎就是一只空碗,沒有塵世氣息的空碗。甚至,再看看眼前這只碗,就像自己還沒吃飯一樣。
端著碗,跟著僧人,排隊去洗碗。從一口缸里,舀了一點水,涮涮碗,倒在一只桶里,再舀一點,再涮涮。筷子也是,用水沖沖就是。都怕浪費了水。好在飯菜油不大,容易洗干凈。也許是寺院門口就有泉眼,挑水很便利,也就沒有安裝水管。洗凈了碗,學著僧人,在剛才坐的位置上,小心把碗扣下??曜幽?,輕輕放在碗的旁邊。因著筷子,忽然想起一個詞:依順。真的,碗旁邊的筷子挨著那只干凈的碗,就像是賢惠的女子,依順地挨著男人。
齋堂里出來,無事,反身從玻璃窗看看空蕩蕩的齋堂,忽然想拍那些碗筷。五點多,正是陽光斜照,明黃色的桌子上,扣著白瓷碗,竹子的筷子,是閑暇安然的氣息。也真是好看,尤其是陽光斜照在碗筷上,暖暖的,亮亮的。
三
齋堂一側的屋檐下,懸掛著七八尺長的彩繪木魚。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里有一段話:
有一白衣問天竺長者云:僧舍皆懸木魚,何也? 答曰:用以警眾。白衣曰:必刻魚何因?長老不能答。以問卞師,師曰:魚晝夜未嘗合目,亦欲修行者晝夜忘寐,以至于道。
“魚日夜不合目”,古人何以有這樣觀察? 漁夫是沒這閑暇的,要江河湖海,打魚糊口,也只是無事閑人,花缸里養了魚,偶然發現了魚的“日夜不合目”。久而久之,因文而傳,而傳出暗喻的意思。到了寺院,因需要警醒眾人,而成就了木魚。至于后來的斑斕五彩, 是為了木魚不敲的時候,亦可以因著醒目而有警醒的意味吧。而魚龍的變化,尤其是衍變的龍須,寓意著皇恩的浩蕩,卻是我不喜的。細究之下,這斑斕我亦不喜。若是本色木頭,不敲而見其身,敲打而聞其聲,該是更好。本質,才合大道。友人有?。鹤叽蟮馈O雭硭嵌?。
一邊殿上,有“了脫生死”的匾。不敢說話,心想,要記掛在這里,哪里就“了脫”了“生死”。凡“了脫”了“生死”的,又何須掛著??梢苍S這樣是對的,人人都未能“了脫生死”,不過是立在這里,時時地要人警醒?!傲嗣摗笔且簧?,從生到死都須警醒的。因這樣的警醒,而能“了脫”,“生死”才有悟透了的深意。
四
一時回去,屋里安坐,總覺得會有人來探訪。多年來,習慣了人世,人與人的擾攘往來。一會兒才又想,這半山上,不會有人來。友人陪我上山時,交代了山上文管所的人,若有所需,只管稟告??梢仓皇堑任业姆A告,無事,人家不會隨意打擾的。下山的友人更不會來,人家有塵間的未了事。
時間不早不晚,但無事,無事就早點休息吧。洗漱,簡單。屋里就是一只臉盆,半桶涼水,還有下午僧人提來的一暖瓶熱水。
隨意洗漱了,要關燈,卻未找到開關,奇怪。無奈,只得將螺口燈泡擰松,燈才熄滅了。因為燈,忽然想起某頭陀的“燃指為燈”。燃指為燈,如何燃得? 莫非是手指擱在油燈上? 也許。也許是將浸透了燈油的燈芯纏在手指上,久久點燃。
躺在床上。床挨著窗子。一時,外面的風呼呼的。窗子的插銷松了,窗框不時“咯當”,抖著響幾下。
一時安靜下來,才覺出也只有在寺院里才可以是一個人,獨獨的一個人,才可以感覺到自己沉甸甸的肉身,跟什么脫離著,可以與塵世無關,也有關。
夜里, 有人用手機發來魚的九種做法,又紅燒肉的做法:草果、桂皮、花椒、桂籽、丁香、山柰、大香、鹽、紹興酒、冰糖,文火燜一夜。
五
第二日清早,有人發信息,像是詩:
做了一晚上美好的夢
夢里到處嬰兒在笑,壞人都沒有力量
醒來像初生的一天
早飯后,轉一條路,上山。一處有新造的木質建筑。尤其是未漆飾的原木,敦實可親,看著叫人歡喜。這才是自然的本質,未經掩飾,坦然的。原木的色澤近乎肉身,那么溫暖,可以讓人貼近的。有點厭惡那些彩繪的隔著一層,雖然也知道那樣的原木,若不漆飾,時間久了,色澤會慢慢變深,變成泥土色,也許就朽壞了??赡嗤辽乃略翰缓脝?? 人的衣服,也不要鮮妍,不要顏色,就是本色,涂色的深深淺淺,不好嗎?草木是綠的,人是本色,綠色襯著泥土色才好呢。寺院的那些原木,朽壞,也就朽壞了。不是有“生住壞滅”的說法嗎? 寺的滅和人的滅,不都是這樣嗎? 該滅的,都會滅;不該的,永在呢。
六
又一個早上。早飯,小米粥,榨菜,豆腐乳。只想吃半個饅頭,不知道如何辦。掰開? 放下那半個饅頭? 沾了自己這俗世的手的,人家會不會嫌棄? 不知怎么才好,于是將一個饅頭拿走。掰開,吃了半個。那半個,想想,悄悄裝在兜里,不給人看見。
寺院里走走看看,到一處僧舍,土黃色的門的兩邊,窗子下面的空地,碼放著一些白菜。早上的陽光,明亮,也稍稍有幾分清冷。昨天還沒有這些白菜,該是今天一早有人送上山來的。陽光下晾曬著的白菜很是好看。如何好看,卻說不好,只是感覺罷了。其實,也只是無事無聊的我這么看,這么想,僧人即便閑下來,也不會注意到這個。白菜對他們來說,也不過是過冬的吃食。
過一間僧舍,門半開著,似乎有人。隨意瞥一眼,有女居士一臉安然,在里面縫補僧衣。居士年許半百,低頭細密密縫著,像是母親給孩子縫補衣裳那樣。似乎就是隔壁的鄰居,跟這家關系親密,親人一樣,自自然然,說來就來了。來了,見炕上誰的衣裳破了,一邊說些什么,一邊就順手紉了針,縫補起來。
僧舍的門也都是不鎖的,也無什么可以鎖的,門不過就是人進出的地方。居士縫補好了,也就走了。什么時候再有事,來就是。這些人跟這兒,熟悉得跟家一樣。那些年輕僧人,跟自己的孩子一樣。
僧人呢? 這會兒不知去了哪里。
僧人呢? 這會兒不知去了哪里。又轉到寺院后面,有門。寺門外看看,卻見不遠處一座灰色建筑。問一個僧人,知道是陵園。陵園尚在建造,說是可以容納八千骨灰。依傍寺院,青山綠水,梵音佛號,也算是好歸處。
幾日后下山,寫了這樣的幾句詩:
山寺之門,虛掩
虛掩的門,可以隨意?
不,盡管我是寺里熟稔的挑夫
還是要剝啄幾聲
我知道并無僧人責怪
可還是要敲木魚那樣
敲幾下門,即便無人回應
還是要喊一聲:我來啦。
我只是挑夫,不上香,亦不祈求
我只是送來蘿卜白菜的人,一臉喜氣
帶著泥土和晨曦里的露水
帶著肉身和不多的塵世念想
(《給山寺送去蘿卜和白菜》)
七
晚上無事,喝了幾盞茶,還是覺得無事。案上有筆墨,有上好的紙,寫寫字吧。
蘸墨,筆不行,禿,也散亂。寫幾個字,筆鋒是散的,可控制好,潦草得別有味道。就這么寫,不過是消磨,隨它去吧。
寫了幾張紙,糟蹋了。真是罪過,那么好的紙。不想睡,去樓下看看。很多的經書,翻開一本,看到另一處寺院的老僧照片??磿r間,是渡盡劫波后,灰色的舊僧衣,須發亦未剃凈。照片是在一間屋子的門口拍的。沒有椅子,老僧坐在一張用來支床的三尺許的窄窄長凳上, 背后是屋門,掛著用什么草編織的簾子。老僧堅毅的神情里透著安然, 安然里透著不屈服。未剃凈的須發,掙扎一樣,也似乎是這樣的意思。想來是寺院毀了,殘存著一間什么屋子,有人要留念記,于是端坐著,有了這樣的一張照片。
翻看一本很厚的書,《閩南佛學院研究生論文集》,看到無準師范禪師的故事。老僧人不簡單。一日,寺院著火。失手的僧人慌了,為逃命,也為了日后的生活,逃跑時順手夾帶了一些東西。僧人逃跑,卻撞到了禪師。僧人愣著,不知如何,禪師卻讓開說,趕緊跑吧。
火滅了,有人說禪師看到了那個人是誰。問,禪師卻包庇,說哪里遇到,不曾。
后來,弟子將那個僧人抓住,請禪師辨認物什。禪師卻為之開脫: 吾無是物也。
“我佛慈悲”,禪師懂得。遇到這樣懂得的人,那個肇事逃跑的僧人和弟子如何不頓悟呢。
八
明日要下山了。晚飯后,山頂空闊處獨坐一會兒。獨坐一會兒,忽然想起一個詞:枯坐。照詞義,枯坐是默坐、呆坐。元代虞集《天歷戊辰前續詠貧士》有句“目昏畏附火,枯坐寒窗中”,寫的是貧士苦寒。而我以為,枯坐,亦是養心。宋末元初的俞琰在《周易參同契發揮》中寫道:“入靜室也,其中不著他物,唯設一香一燈一幾一榻而已,坐處不欲太明,太明則傷魂,不欲太暗, 太暗則傷魄……然靜室亦不拘以山林,或在墨中,或居道鄉,但得所托,無往不可?!边@樣的靜室之坐,亦是類乎枯坐吧。明暗相宜,這枯坐是“但得所托,無往不可”的。
獨坐,枯坐,都是獨處。獨處之時,人才可能真正意識到自己,真正意識到一個人可以獨對著浩瀚宇宙, 可以思緒渺渺,無有盡時。自然,也會更深地意識到人的孤獨。
不知不覺,暮色漸起了。斜陽依稀,一個人的影子,在墁地的青磚上,長長淡淡地延伸著,一直到看不見,消失了。
有風,似乎那些風只要稍稍再吹一會兒,就可以將自己的影子吹起來,飄浮著,不知所以,不知所終。
燕子低飛,要下雨了。
回去,門虛掩著,知道有人來了。案子上,來人留下一紙:約一敘。
是山上文管所的人,知道我明天要走了,說幾句話。于是閉了門出去。慢慢走著,一邊尋覓,卻不見文管所的人。一溜兒所遇的門都閉著也不好高聲喊。只一間的門開著,敲一下,無人應我。
該是時間遲了,人家等不及,下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