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海 莉
中國民歌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具有鮮明的地域特點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我國音樂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國悠久的歷史、廣袤的土地、多種多樣的地理環境、不同的風俗習慣和千差萬別的地方語言,使中國民歌呈現出豐富多彩的音樂風格和演唱特色,也出現了許許多多深受人們喜愛并廣為傳唱的音樂作品。民歌《茉莉花》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作品。
《茉莉花》在我國是家喻戶曉的一首民歌,不僅僅是在中國,它在國外也有很高的知名度。在各種重要的場合和儀式上都曾奏響過《茉莉花》的旋律,它以其清新、幽雅的音樂超越了國界,受到人們廣泛喜愛。
民歌往往是群眾即興編曲、口口相傳,逐漸形成和流傳起來的。在長期的口頭傳唱中,由于受到不同地域語言習慣、風俗習慣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使得民歌在流傳中不斷發生變化,逐步融入到當地的音樂文化中。
《茉莉花》最早名為《鮮花調》,在明、清時期就被廣泛傳唱,從有曲譜記載到現在已經有二百多年的歷史。我國地域遼闊,文化豐富,各地域的生活方式、歷史文化、方言語音等千差萬別,這就使得《鮮花調》在二百多年的流傳中在全國各地形成了幾十種不同音樂風格的《茉莉花》版本,流傳之廣遍及全國各地。
在此以陜西省為例,分析《茉莉花》在流傳中的發展衍變。
流傳在陜西的《茉莉花》曲牌,已經被陜西的多種曲藝和戲曲劇種所吸收融合,成為一種常用的曲牌,并產生了各種變化形態。在關中東部韓城秧歌中有一曲牌《茉莉花調》,該曲牌在音樂結構、音樂節奏、音樂的旋律走向和每一句的落音上都保留了原來《茉莉花》的特點,但是把原來的五聲音階徵調式改為具有濃郁的陜西關中特點的七聲音階徵調式。這種調式的變化使其在音樂風格上就有了鮮明的秦地地域特色,在原來比較婉轉、抒情的音樂基礎上又融入了秦地音樂高亢、嘹亮、奔放的性格因素[1]。
《茉莉花》在陜西民歌中,被改名為《一點油》;在陜北二人臺中,則名為《張生戲鶯鶯》;在陜南花鼓中,被冠名為《花鼓調》[1]。
《一點油》(見譜例1)曲牌,是流行于陜西省的大曲種陜西曲子的常用曲牌之一,在陜北、陜南、關中的東府和西府,不同地方藝人的唱法也各不相同[1],但是在音階調式和旋律走向上卻都與《鮮花調》基本相同。
譜例1一點油

《一點油》 是20世紀50年代采錄于華陰縣的一首曲子。從中可以看出,它由原來的一字多音變成了一字一音[1],從原來的十六分音符變為八分音符或四分音符;音階式的旋律進行變為大跳音程,旋律被簡化,原來細膩委婉的音樂變得簡單明快;在結尾部分加入了偏音7,調式色彩上就有了一些變化。
陜北二人臺中的《張生戲鶯鶯》(見譜例2),保留著《茉莉花》的基本音樂結構,旋律的走向、句尾落音都基本相像,但是調性有了改變,由原來的五聲音階變為七聲音階,加入了偏音4、7,節奏上更舒展,旋律中多次出現的跳音,以及對4、7音的頻繁使用,還有句尾長音上的倚音裝飾,都使它呈現出黃土高原所特有的音樂風格[1]。
譜例2張生戲鶯鶯

《茉莉花》流傳到陜西省后,它的基本音樂結構、旋律進行、音樂節奏仍然保留原來的形式和特色,但是融入了當地的戲曲曲藝以及民風、語言和民間音樂文化的很多元素,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不同音樂特征和演唱風格的《茉莉花》版本。其中,有的仍然保留《茉莉花》的原名,有的被冠以當地曲牌名,并與當地戲曲相融合,呈現出豐富多樣的音樂形態。
《茉莉花》在各地域流傳過程中,所到之處都會很自然地與當地的語言、民間文化、民間戲曲、民間音樂等相結合,被融合成具有當地風土特色的民歌。由此,在我國各地域就形成了各種不同音樂特征、不同演唱風格的《茉莉花》版本。
《茉莉花》在我國廣為流傳,它的足跡幾乎遍布所有的省份。在湖北、福建、江蘇、山東、四川、浙江、陜西、廣西、甘肅、河南、河北、山西、寧夏、 黑龍江都能尋找到它的流傳蹤跡。在此選取六個不同地域的《茉莉花》版本,以江蘇民歌《茉莉花》為基礎,對其音樂特征和演唱風格進行分析。
江蘇是吳越文化的發祥地,在音樂區域的劃分上屬于吳越民間音樂區[2]。這一地域的音樂風格具有委婉、細膩、優雅、平和的特點。
1.調式及曲式結構。江蘇民歌一般采用五聲徵調式, 這首江蘇民歌《茉莉花》為五聲A徵調式,結構為起、承、轉、合四句體結構,每一句上下終止音呈四度音程關系;落音分別為徵、宮、羽、徵。音樂結構嚴謹、規整,布局合理緊湊,演唱起來細膩、流暢。開頭兩句唱詞重疊,第二句重復中有變化,很自然地承接第一句。旋律呈遞進式的進行,兩小結一個樂句,結構規整。第三樂句舒展開來,用了4小結,使音樂有了更多的呈現。第四樂句結構規整中又賦予巧妙的變化,用更長的時值完整地敘述了音樂內容。
2.旋律和節奏。這首民歌為規整的24拍節奏,整個旋律進行平穩中有跳躍,主要為二度、三度音程關系,旋律線條較平和,也出現了下行四度、五度音程的進行,最后一句出現了一個九度音程的大跳,使旋律多了些靈動和起伏,演唱起來既細膩、委婉,又活潑、俏皮。十六分音符的大量運用,每一拍有四個音符,使音樂節奏靈動、輕快,在演唱時溫婉中更多了幾分俏皮和活潑。
3.語言特點。根據當代語言學家的劃分,江蘇省為吳語區[3],以蘇州話為代表,它的語言特點是溫婉、柔和,我們常說吳儂軟語。這首《茉莉花》即用吳語來演唱。 吳語最主要的特點就是保留濁聲母發音,吳儂軟語聽起來是輕聲細語,說話語調溫婉、柔和。這種語言特點直接表現在江蘇民歌《茉莉花》的旋律進行中。語言上溫婉、輕柔的風格也影響到演唱的風格,使得演唱委婉、曲折、細膩,聽起來新穎、親切。
4.聲音特點。江蘇民歌《茉莉花》生動地刻畫了一位溫婉、秀美的少女形象,在演唱時聲音干凈、清純、柔美又略帶俏皮,表現出江蘇少女的性格特點。演唱時不需要很強烈的表達,在輕柔的訴說中傳達心意。
1.調式與曲式結構。湖北宜昌《茉莉花》和江蘇《茉莉花》都采用徵調式,這首為五聲音階C徵調式,前兩個樂句以完全重復的模式進行,沒有變化,樂句進行流暢;后面兩句音樂更富于變化,銜接緊湊,沒有再現的曲式結構在演唱時表現出自然、流暢的風格特點。每一句上下終止音呈三度或六度關系,前面兩句結構規整;后面結構前半句緊湊,后半句舒展,
2.旋律和節奏。這首《茉莉花》節拍為4/4拍,每小結四拍的節奏使旋律更開闊。以一拍兩個音符或一個音符為主,更多了一點舒展和從容。其旋律特點和江蘇《茉莉花》還是很接近的,開頭兩句旋律完全一樣、完全重復,只是旋律更簡潔一些,主旋律的進行基本保持不變。因為是4/4拍,樂句的最后一個字拖長,特別是“罵”字唱六拍,比江蘇《茉莉花》拖腔加長了很多。旋律進行以二度、三度音程為主,在中間也增加了一個六度的跳躍,旋律更有起伏。前面兩句節奏較平緩;后面旋律有跳躍有拖腔,使音樂風格略顯大氣一點。
3.語言特點。宜昌屬于我國西南官話方言區[3],語言特點是有板有眼、鏗鏘有力。宜昌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接近四川,和武漢同屬于西南官話方言區,與四川話也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沒有卷舌音,吐字比較往后,舌根兒用的比較多,比吳語區的語言聽起來要硬朗一些。湖北宜昌《茉莉花》與江蘇《茉莉花》相比,語言上便多了幾分硬朗和熱情。
4.聲音特點。這首《茉莉花》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大氣和熱情,演唱時聲音明朗、舒展,少了些許江蘇民歌的溫婉,多了幾分湖北民歌的熱情、大方。前面兩句演唱時較平和、簡潔;后面兩句則更開闊,在聲音的表現力上更有發揮的空間。
5.唱詞內容。這首《茉莉花》的唱詞中并沒有提到“茉莉花”,而是保留了《鮮花調》的部分唱詞,唱的還是“好一朵美鮮花” “我本當掐了一朵鮮花戴,又怕看花人罵”。唱詞內容很簡潔,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又富有生活情趣。
1.調式及曲式結構。河北南皮縣的這首《茉莉花》調式為帶變音的六聲音階[4]24A徵調式,樂句在起、承、轉、合的基本結構之上,每個樂句都更豐滿更富于變化,樂句的落音分別是徵、徵、宮、徵。它的調式與江蘇民歌《茉莉花》相同,后面樂句的構成更豐富,變化較多,其落音和江蘇民歌有所不同。
2.旋律和節奏。這首《茉莉花》節拍為2/4拍,旋律起伏較大。開頭兩句重復中有變化,第一小節有升高半音的變化音,整個旋律進行以八分音符為主,一小節四個或五個音符。旋律進行中有多次四度、五度音程的小跳,小跳的進行更具有中國北方民歌的風格特點。在樂句的尾音中多次出現下滑音,在主旋律之外加入了風格性很強的裝飾音。這首《茉莉花》的音域比江蘇《茉莉花》寬闊一些,演唱風格呈現出北方民歌寬闊、嘹亮的特點。這首民歌在演唱時往往有歌舞表演的穿插,每個樂句最后一個字都有拖腔,特別是最后結尾有很長的拖腔,一個字拖了六小節、十一拍半。旋律融合了呂劇“四平腔”的常用拖腔,在演唱時呈現出濃厚的河北民歌的地域色彩,有地方戲劇特色和說唱風味,又帶有民間歌舞輕盈跳動的特點。
3.語言特點。南皮縣隸屬河北滄州市,其語言被劃分為冀魯官話方言區,這個方言區包括京、津、冀、魯、晉[3]。當地語言特點是基本發清聲母,韻母最突出的特點是輔音韻尾較少;聲調方面的特點是比較單一的語調,句尾通常帶有下滑音。這首民歌演唱起來具有南皮縣口語的特點,音樂中多次出現下滑音,展現了地方語言特色,具有敘事性和說唱風味。
4.襯詞和襯腔。在這首《茉莉花》中,加入了很多具有地域風格的襯詞和襯腔。每一句都有襯詞點綴,如“哎”“怎么”“哎咳”“哎哎哎咳”“哎咳也咳”“那個”。其中,有的放在句尾來補充前面唱詞,有的放在唱詞中間銜接,使演唱更樸實、流暢,具有戲曲性和說唱性。這些襯詞、襯腔體現了這首民歌的地域色彩,演唱時別具風格。
5.聲音特點。這首《茉莉花》在演唱時與江蘇《茉莉花》有很大的差別,這里塑造的人物形象樸實、熱情,不同于江蘇民歌的細膩、溫婉,它體現出河北民歌熱情、樸實、爽朗的特色。這首《茉莉花》用四段唱詞講述了張生和崔鶯鶯的故事,演唱時帶有說唱風味,聲音的表現上則更需要強弱變化,具有敘事性的特點,比江蘇《茉莉花》多了一些北方女子的氣度和詼諧。
6.唱詞內容。這首《茉莉花》的唱詞內容比較充實,有故事情節,它仍然保留了《鮮花調》里面《西廂記》的故事內容。唱詞共四段,講述了張生、崔鶯鶯、紅娘不同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幽默風趣[4]24,演唱起來像在講故事,詼諧有趣,具有很強的說唱風格。
1.調式和曲式結構。流傳在晉西南臨汾市的《茉莉花》為七聲音階C徵調式。在民族調式五聲音階的基礎上加入了兩個色彩偏音4和7,并在音樂中頻繁出現,突出了4音和7音兩個偏音,增加了曲調的色彩性。這首《茉莉花》曲式結構與江蘇《茉莉花》相同,用起、承、轉、合四個樂句組成,結構規整,曲式進行簡潔、流暢,與江蘇《茉莉花》的結構相似。
2.旋律和節奏。這首民歌用中速演唱。開頭兩句旋律進行以二度、三度音程為主;在后面樂句中,旋律平穩中間或出現了四度、五度音程小跳的旋律進行,使音樂富有一定的變化和起伏;最后的結尾部分,旋律呈下行走向,呈現出含蓄、內斂的演唱風格。整個旋律進行比較平穩,沒有跌宕的旋律起伏,但平穩之中又有一點跳躍。旋律進行沒有加任何裝飾音,旋律線條簡單、流暢,演唱起來具有自然、樸實的風格。旋律中多次出現了4音和降7音兩個色彩性的偏音,特別是在最后一句中連續出現降7音。多次出現的4和7音,增強了這首民歌的抒情性,使整個旋律更婉轉而優美,情感的表達上更真切,具有很強的情歌風味,在演唱時呈現出山西民歌獨特的地域風格。
3.語言特點。山西省屬于中原官話方言區[3],發音時舌根比較硬,語言比較粗放,與和風細雨的吳儂軟語形成強烈的對比。這樣的語言特點使演唱時呈現出淳厚、質樸的特點。山西話的語調以四聲居多,這樣的語調表現在臨汾民歌《茉莉花》的旋律走向中,旋律下行進行比較多。
4.襯詞和襯腔。在這首《茉莉花》的唱詞中也加入了襯詞、襯腔,如“她(的)若是”中的“的”字,“就把(個)鮮(呀)花插(呀)”中的“個”字和“呀”字,這些襯詞放在唱詞中間,演唱時接近口語的表達,使唱詞聽起來更自然、流暢,貼近生活。第一段的最后一句以襯詞“呀”結束,并占有較長的時值。襯詞在這里起了擔當的作用,使演唱聽起來更自然親切,也使情感的表達更完整。
5.聲音特點。在演唱這首臨汾《茉莉花》時,歌手要唱得內斂而情真意切,人物形象具有深厚的內在情感。在聲音的表達上不要求很高亢和明亮,沒有很強烈的強和弱的對比,而是要突出抒情性。與江蘇《茉莉花》相比,這首《茉莉花》情感的表達更深厚和樸實,呈現出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展現了山西民歌質樸、自然、深厚的地域特色。
6.唱詞內容。這首《茉莉花》的第一句保留了江蘇《茉莉花》的唱詞“好一朵茉莉花”,其后的唱詞變化很大,如“情郎哥是蜜蜂奴家是花,愿情哥來采花”“摘一朵送給我的情郎哥,心里單想他”,唱詞的內容表達了年輕女子對愛情的追求,對情郎哥的表達大膽直接,體現出西北人的熱情豪放。這首民歌的三段唱詞使人物形象生動、豐滿,敘述完整,表達清楚。
1.調式及曲式結構。這首寧夏固原縣的民歌《茉莉花》是民族調式D徵調式,采用六聲音階構成。它是在五聲音階的基礎上加入了色彩性的偏音4,并且頻繁出現在曲調進行中。它的整體結構延續了江蘇《茉莉花》起、承、轉、合式的四句體式結構,樂句的落音在徵音和宮音兩個音上,調性特征明顯。但是4音的頻繁出現使調性的色彩產生了一些變化,增加了抒情性。
2.旋律和節奏。這首《茉莉花》為2/4拍,節奏比較規整,一拍三個音或兩個音為主,后十六分音符出現比較多。旋律進行中上行的四度音程時有出現,使旋律錯落有致。二度、三度的音程較多,在結束句中也出現了下行的五度音程和上行四度音程的銜接,整體的旋律進行錯落有致。這首《茉莉花》與江蘇《茉莉花》比起來更顯質樸、粗放,具有西北民歌的風格特點。旋律中多次出現的偏音4和微升4,是這首《茉莉花》的特色,使它的音樂別具一格,色彩性更強,演唱起來風格特征明顯,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在作品的第一小節和第三小節,連續運用后十六分音符,微升4音,是這首《茉莉花》的特點,這樣的節奏型在演唱時添了一些熱情和活力。
3.語言特點。寧夏固原縣屬于我國中原官話方言區[3],同時它又是回族居住地區。這首《茉莉花》是一首回族民歌。這里的民歌語言別具特色,在發音時有后鼻音比較重的特點,在演唱時呈現出淳厚、粗放的風格。
4.襯詞和襯腔。這首《茉莉花》用了“個”“的個”“了”“者”“那”“呀”等比較多的襯詞來銜接唱詞和加強語氣,使演唱更具有地域性。特別是襯詞“者”,是寧夏地方語言的特色。這些襯詞的多次出現,使演唱時地域風格強烈,情感表達質樸。這首《茉莉花》的更特別之處是在結束句中,最后的襯腔“牧童哥”呈現出地方色彩,與江蘇《茉莉花》有了很大區別,演唱起來人物形象更生動。
5.聲音特點。西北民風質樸、豪放,形成其鮮明的音樂風格。這首《茉莉花》豪放之中多了一點抒情和細膩的情感,演唱時更突出情歌的特點。聲音上也不強調西北民歌的高亢和嘹亮,而是更注重表達淳樸、美好的情感,演唱起來自然、親切,優美動聽。
6.唱詞內容。這首《茉莉花》的唱詞內容與江蘇《茉莉花》有所不同,在原來唱詞的基礎上加入了“牧童哥”人物,并且放在每一段的結束句用“牧童哥”作為結尾[4]26,人物形象更具體。這首《茉莉花》第一段唱詞基本和以往的主題相同,第二段唱詞內容有新的變化:“我把它(的)帶把兒采在(了)我家,我三天(者)我三天不出家,守住(那)鮮花兒采(呀)”,表達了一種珍惜和愛慕之情,使演唱風格更具抒情性。
1.調式及曲式結構。這首《茉莉花》為五聲音階G徵調式。旋律中沒有加入偏音,由四個樂句組成。與江蘇《茉莉花》相比,黑龍江《茉莉花》整體結構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開始兩句的尾音都用了較長的時值,拖腔使整個音樂結構更舒展,調性特征很明顯。因為沒有偏音,樂句的落音都在調式骨干音徵和宮兩個音上。
2.旋律和節奏。這首《茉莉花》是2/4拍節奏,每個句尾拖腔很長,演唱起來從容舒展。后面樂句的旋律進行中出現了六度、七度甚至十一度的音程,跳進的旋律進行增多。旋律跳進明顯,演唱起來聲音富于變化。音調的高低起伏和樂句字尾長長的拖腔,都呈現出東北民歌熱情、潑辣的特點,具有濃厚的地域風格。開頭樂句尾音用了很長的拖腔,一個字延續了三小節,這樣長的拖腔使每一句的表達都更有表現力。這首《茉莉花》的音域較寬,音程跨度大,有上行七度、下行六度的跳進,最大的跳進為十一度,表現出東北人的性格特點。
3.語言特點。黑龍江省屬于我國東北官話方言區[3],它的語言跟普通話很接近,但是又存在很多區別,特別是在說話的字調和語調上差別很大。黑龍江人講話時語調比較高,語氣也比普通話強烈,語調高低起伏明顯。說話的語調與旋律進行有著密切的關系,這在《茉莉花》的旋律進行上也可以體現出來。
4.聲音特點。這首《茉莉花》經常由男歌手來演唱,而江蘇和其他地域的《茉莉花》一般是由女歌手演唱的。男聲比女聲音色寬厚,演唱起來柔中帶剛,呈現出開朗、利落的性格特點,純樸、熱情中又帶著風趣、詼諧[4]28,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5.襯詞和襯腔。在這首民歌的唱詞中加入了一些襯腔“那個”“呀”“哪”“呃”等,這些襯腔從開頭到結尾貫穿在整個演唱中。每一句唱詞中都有襯詞,特別是每一句的字尾,通常用“呀”字來結束,并且拖長音,在演唱中襯詞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另有襯詞“啦”“那個”等使歌唱語言更親切風趣,演唱風格更熱情、爽快。
綜上所述,在對不同地域《茉莉花》音樂特征和演唱風格的分析中,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多元性、地域差異性,感受到音樂承載的歷史和地域文化特征。中國民歌包含著豐富的地理、歷史和文化內涵,是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應該對其進行積極的保護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