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盾

2021年1月23日,俄羅斯莫斯科,民眾舉行游行集會
2014年克里米亞入俄后,在西方制裁常態化和國際能源價格低位徘徊的背景下,俄羅斯GDP一度從2萬億美元掉到1.3萬億美元。其后,得益于農業大規模發展和內需對經濟增長超過50%的拉動效應,俄羅斯經濟逐漸從谷底走出。然而,新冠疫情使俄羅斯經濟再次跌入至暗時刻。
由于疫情引發的經濟衰退、反對派發布的反普京視頻以及高企的新冠病毒感染人數,俄羅斯普京政權的聲譽遭遇嚴重沖擊,但又在新冠疫苗“衛星-V”領先世界甚至德國都想引進的助力下,風評逐漸好轉。
2020年,俄羅斯經濟萎縮3.1%,疫情使各行業經濟活躍度驟減,其影響較2008年金融危機更甚。這意味著21世紀第三個10年里的第一次經濟危機到來,蘇聯解體后俄羅斯每10年必遭經濟危機的魔咒再次延續。
經濟形勢惡化使俄政府較快放開防疫限制措施。俄羅斯最嚴格的隔離措施僅持續不足兩個月,遠遠短于歐美國家。俄官方將此歸因于俄羅斯經濟結構的特點:原材料開采和初級加工部門占比大,終端消費品生產部門和中小企業占比低,這使俄羅斯對防疫限制措施的應激反應較弱,俄羅斯經濟的受損程度也因此較低。盡管如此,對經濟危機的忌憚仍是俄政府降低防疫層級的主要原因。
在防疫限制措施下,傳統出口行業如油氣開采、冶金、機械設備等,受到嚴重沖擊。由于油氣出口收入和非油氣進口收入(關稅等)總和超過俄聯邦預算收入一半,因此當2020年石油出口收入同比減少逾40%、非油氣進口收入下降7.4%,以及疫情防控等反危機資金大量支出之際,俄聯邦預算赤字率超過官方設定的經濟安全臨界值。
封鎖令下的社會經濟停滯,尤其使私營企業、打工人和低收入群體的生活受到較大影響,具體表現在:一方面因通貨膨脹有所加劇,居民實際收入下降;另一方面,經濟停擺導致失業率大幅攀升、“影子失業”現象蔓延—即有些人雖然保住崗位,卻面臨工資拖欠、工時縮短等問題。
即使俄羅斯政府為防止企業大量裁員,出臺了中小企業貸款等一系列扶持政策,但物價上漲仍使部分民眾的生活雪上加霜。2021年2月,俄羅斯通脹率從1月份的5.2%飆升至5.7%,是2016年11月以來的最高通脹率。


蘇聯解體后俄羅斯每10年必遭經濟危機的魔咒再次延續。

此外,俄羅斯的外部經濟環境尤為嚴峻。美國拜登新政府的優先外交政策是修復與歐洲盟國的關系,北約得到實質性恢復,美歐對俄立場的一致性大幅上升;加之美國針對“北溪-2”項目的施壓方案已基本確定,以及拜登在烏克蘭問題上對俄羅斯的傳統冷戰思維,西方國家將在經濟領域繼續通過制裁和對貿易、投資、金融、技術采取限制措施等方式,對俄羅斯實施經濟和技術遏制。
相比制裁,疫情本身對俄羅斯經濟的沖擊仍是可控的。俄羅斯目前并無南美、中東等地區國家的破產風險。一方面,生產力并未遭到嚴重破壞,國內生產總值、進出口和預算赤字皆為較易恢復和調整的動態指標;另一方面,俄羅斯國家杠桿率較小、外匯儲備充足,貿易盈余等指標仍處在可持續甚至最優狀態。在國家實施合理的財政、貨幣和投資等逆周期政策后,俄羅斯經濟復蘇前景可期。
社會不滿情緒,最易在經濟變故期滋生。2021年1月,俄羅斯多地發生大規模示威游行。導火索是反對派領導人阿列克謝·納瓦爾尼中毒后返俄被捕,并在其個人網站和YouTube上發布《給普京的宮殿:最大賄賂史》調查視頻。
視頻發布3天內,播放量達5500萬次。隨后反對派在社交平臺動員游行。抗議人群多為35歲以下社會地位較低的年輕人和大學生,他們打出“自由”“釋放”“我愛俄羅斯”“我們等待變革”,以及十月革命時期便有的“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標語,或喊著“打倒沙皇”“可恥”的口號。

2018年11月15日,德國東北部的波羅的海區域,“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正在鋪設
從組織方式、參與者結構、話語等社會運動要素來看,本次集體行動并無具體或激進的政治訴求。抗議者的政治身份較為淡化,攜帶抗議標語者僅占3%,無明顯左中右派或民族主義分野。除少數抗議者為反對派擁躉之外,大多數抗議者實為“搭便車者”—即主要表達對經濟現狀和腐敗的不滿,宣泄自2020年4月以來嚴格防疫限制所積累的抑郁和壓力。
因此,此次集體行動較為溫和,抗議者對警察的“攻擊”僅限于投擲雪球和瓶罐,警方的逮捕也僅針對破壞公共秩序的行為激進者和反對派集團的關鍵人物。抗議運動只發生了兩次,強度很快衰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