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芳

1954年9月4日,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夏洛特市,15歲的黑人女孩多蘿西·康茨在她父親的護送下,走向了當地高中。其間,一群白人學生把他們團團圍住,并進行言語侮辱
前幾年,因富豪背景和對宗教學校的偏愛,特朗普政府的教育部長貝齊·德沃斯迷戀教育券和特許學校,讓關于擇校運動的爭議變得白熱化、政治化。持不同政治立場的人,很容易戴著有色眼鏡,看待這一持久的公立教育改革運動。
擇校,本質上是對公立基礎教育系統的擴展。所以,我們首先要了解美國的公立基礎教育系統。這個系統以學區為基礎單位,下設學前教育和中小學。學區內公立學校的運營,以學區的房產稅為主要經費來源。住在哪個學區,就有上哪個學區學校的天然權利。因此,哪里房產稅收得多,學校經費就多。錢多,就能聘好老師,購買好設施,設置更豐富的課程;錢少,則相反。
哪里房產稅收得多,學校經費就多。
因此,富人聚集的學區,房子貴,稅高,學區好,教育好。好學區會產生虹吸效應,把富人、中產階級吸引到特定的區域購置房產。支付不起高昂房價、房租的窮人,被天然地隔絕在特定區域外,事實上形成了以社會經濟地位為標準的社區隔離。
美國現代擇校運動,起源于1954年最高法院對布朗訴托皮卡教育局的判決。在這個判決前,雖然美國名義上廢除了黑奴制度,規定黑人和白人擁有平等的受教育權,但實際上仍在實行種族隔離,黑人和白人學童不得進入同一所學校就讀,即所謂隔離但平等的政策(separate but equal)。布朗勝訴后,學校不得因種族因素拒絕學生入學,黑人學童獲得了和白人共校的權利。
但幾百年的種族隔離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更改。黑人來了,白人就跑了。白人逃離市區,搬到郊區。市區慢慢地變成了黑人區和貧民窟。原先白人為主的優秀市區學區,變成了黑人為主的落后學區。
如何打破這種居住和教育的種族隔離?學者們和各級政府做了很多研究和實驗。擇校運動就是其中之一,其出發點是要解決公立教育競爭力不足的問題,希望能拓展傳統公立學校以外的選項,提高公立教育的質量。
擇校運動的核心,是討論公共教育的資金如何分配:如何平衡各學區間教育經費的巨大不均衡?是否允許使用稅收,自由購買教育服務?是否允許公共教育經費投放到宗教學校?
跟隨美國的政治光譜,擇校運動有兩條主線。一條由保守派思想家、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弗里德曼開創。他于20世紀50年代在《政府在教育中的角色》中提出,要將自由市場理論應用在教育領域。公共資金跟隨學生,不管公立還是私立學校,以教育券的形式,按人頭分配教育資金。學生用教育券自由選擇自己想要的教育服務。米爾頓·弗里德曼因此被視為美國擇校運動之父。
批評者認為,抗拒教育融合的白人家庭,會利用稅收支持的教育券上私立學校,進一步強化教育的種族隔離,消弭布朗訴托皮卡判決取得的成果。
另一條主線是自由派開拓的。他們認為,美國的公立教育系統有邊緣化弱勢群體、不提供同等教育機會給弱勢群體的“黑歷史”,而且這個趨勢在社會貧富差距日益懸殊的今天,一再擴大。擇校,應著重為弱勢群體提供更多接觸優質教育資源的機會。

美國擇校運動之父— 米爾頓·弗里德曼

教育紀錄片《自由選擇》片段
其實,保守派對公立教育系統邊緣化弱勢群體也有類似的認識,只是開出的藥方不同。比如,1980年弗里德曼主持了一部教育紀錄片《自由選擇》。片中開場,學生在校門口排隊,在監視下排隊經過金屬檢測器。然后,安保人員用手持安檢器材逐一進行檢查。他評論道:“學生要經過金屬探測器檢查才能上學,這難道不糟糕嗎?他們怎么可能在這種環境下學好?”他認為,窮人階層沒有辦法享受平等的教育。擇校,能給他們選擇更好教育的自由。
美國擇校有多種形式:特許學校、教育代金券、獎學金、稅收抵免、磁力學校/培優學校、學區內和學區間擇校。其中,教育代金券和特許學校,是兩種最重要的擇校方式。
有人存在一些誤解,以為保守派支持教育代金券,自由派支持特許學校。實際上,無論教育代金券還是特許學校,都得到兩派不同程度的支持。比如,20世紀60年代自由派曾在加州Alum Rock推動了一個教育代金券實驗項目,讓低收入家庭用教育券選擇更好的教育。
弗里德曼的教育代金券改革主張,所有的家庭都應該可以用教育券擇校,如果只向部分人發放教育代金券,將影響自由市場的規律。而自由派的觀點則相反,他們認為教育代金券應該發給無法接觸到優質教育資源的低收入群體。
實際上,眾多教育代金券項目里,只有內華達州2015年的教育儲蓄賬戶項目,最接近弗里德曼的設想。家長可以申請將州教育人頭費存進特定賬戶,用于非公立學校以外的教育支出。其他的教育券項目,更傾向于自由派的設想,主要為選擇私立學?;蚪虝W校的低收入家庭支付費用。其中,哥倫比亞特區是唯一允許將聯邦教育撥款用于支付低收入家庭孩子上私立學校費用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