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
摘? 要:裝備與智能制造產業是徐州市四大戰略新興產業之一,也是保持徐州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能夠為徐州市科技創新提供重要支撐。通過對我國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的發展現狀進行研究,結合當前徐州市裝備與智能制造產業的發展現狀及不足,評判優勢和存在問題,進行總結歸納,提出適合我市發展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的思路建議。
關鍵詞:裝備與智能制造;產業;思路對策
中圖分類號:TP391.7-4?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OI:10.12296/j.2096-3475.2021.07.113
當前,在最新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緊密結合的基礎上,逐漸催生出一條新產業鏈,主要是由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制造技術組成,該產業鏈掀起了世界制造業最新的科技變革。2017年,徐州市被國務院批復定位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江蘇省委把徐州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列為全省“1+3”重點功能區戰略的獨立板塊,專門出臺政策意見給予支持[1]。作為我國新一代工業化、自動化、信息化程度較高的產業基地,徐州是以工程機械制造業為龍頭,以相關配套產業為輔助的世界級知名先進裝備制造產業中心。以高新技術為引領的先進裝備制造是裝備制造業的核心、現代裝備制造業的脊梁、推動工業轉型升級的引擎,把高端裝備制造業作為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并作為徐州市四大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
一、我國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發展現狀
進入21世紀,我國制造業的飛速發展也帶來了智能制造產業的發展,在一些重點領域和重點項目中取得了成果,智能制造及其它相關產業也形成了初步規模。一是智能制造業的基礎領域得到了長足進步[2]。二是產業規模初步形成,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體系得以發展。隨著國家的重視和一些基礎性領域取得的技術性突破,我國的智能制造產業體系基本確立[2]。
近年來,國家層面連續出臺了關于智能制造產業發展規劃,如《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中國制造2025》、《國務院關于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文件,提出了智能制造業的發展方向,設立了大批科研重點項目,投入了大量研發資金[3]。圍繞《中國制造2025》,國家又發布了《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智能制造工程實施指南》《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以《中國制造2025》為總綱,江蘇省出臺了《江蘇行動綱要》。
二、徐州市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發展現狀及不足
1.統計數據
2019年,徐州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2%,高于全省2.0個百分點,較上年同期提升18.1個百分點。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分別增長12.8%和8.7%,占全部規上工業比重分別達到40.6%和40.1%;全市重點發展的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13.8%,占全部規上工業比重達36.1%,其中裝備與智能制造產業增長20.8%。創新驅動持續增強。2019年,全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13家,高新技術企業總量達738家,省級以上孵化器達到54個,較上年增加6個,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達到230個。
2.徐州市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發展規劃
為加快推進裝備與智能制造產業集聚發展,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全市經濟發展中的先導地位,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優質增量帶動經濟結構調整、引領發展方式轉變、支撐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建設[4].今年徐州市裝備與智能制造產業聚焦發展工程機械、特種車輛、安全產業、機器人、高端數控機床、核心零部件等六大重點領域。
在政策引導上,徐州出臺《2019年促進裝備與智能制造發展的實施方案》《2020年裝備與智能制造產業集聚發展工作方案》,確定裝備與智能制造推進工作各項目標任務,強化任務分解和工作考核。2019年和2020年,徐州分別甄選出30項、40項智能制造領域重大技術突破及產業化項目,總投資分別為225億元、211億元[5]。
3.徐州市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現存問題
(1)經濟增長方式相對單一落后,自主創新能力較弱。徐州市工程機械產業還沒有完全擺脫粗放型、外延式的發展模式。一些關鍵技術裝備仍然依賴進口,局域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型成套設備尚不能完全自主制造,技術裝備的制造能力與國際先進水平之間還存在較大差距。
(2)裝備制造配套企業數量規模小、資金短缺,產業總體規模呈現大而不強的狀況。作為中國工程機械之都的徐州,盡管隨著行業兼并、重組、聯合形成一批如徐工這樣規模較大的集團企業,但整個行業企業數量多、規模小的狀況未能有效改變。徐州地區民營工程機械企業由于規模較小,處于各自為政、無序發展的狀態。
(3)面臨激烈的區域競爭,行業的比較優勢逐漸削弱。隨著周邊省市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的快速崛起,徐州市裝備制造業的比較優勢正在削弱。如徐工集團壓路機的國內市場占有率最高時曾超過60%,但是現在已經降至30%左右。
(4)政策刺激是目前行業發展主因,行業可持續發展問題不容忽視。近年來,國家對國內企業為生產國家支持發展的重大技術裝備和產品而確有必要進口的關鍵零部件及原材料,實行免征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以及固定資產進項稅額抵扣等相關政策,極大地激發了裝備制造企業自主創新、設備更新的積極性[6]。但就整個市場及行業運行狀況看,消費帶動經濟增長不足以及出口需求不足等問題,仍沒有得到有效緩解,就整個行業而言,其增長仍缺乏完備的內生動力和市場空間,這些也將有礙于徐州市裝備制造業的健康發展。
(5)高端人才數量偏少,缺乏高層次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徐州市智能制造裝備產業急需雄厚的人才后備力量。首先,高端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等智能制造裝備重點領域急需專業人才和統籌裝備制造經濟管理的管理人才。其次,對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的引進工作力度不夠,高端人才引進政策不夠靈活且落實不到位。再次,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對充分掌握機械、自動化、信息計劃等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投入力度不足[7]。最后,尚未建立校企聯合培養人才的長效機制。
三、發掘徐州市智能制造裝備產業潛力的建議
1.科學規劃產業發展構架,延伸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鏈。
結合國民經濟中長期發展規劃,充分整合現有市場資源,合理規劃確定徐州市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布局,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徐工集團的龍頭作用,加快企業戰略性調整與重組,推動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并與聯合;另一方面要注意突出民營中小企業的特點和優勢,加快組建產業發展聯盟,延伸產業鏈,提高產品的競爭力和附加值。
落實徐州市《促進裝備與智能制造發展實施方案》,大力發展裝備產業和智能制造兩個方面的重點領域,深耕工程機械、特種車輛、煤礦安全裝備、新型電力裝備、節能環保裝備、消防裝備、民用航空裝備等七個裝備制造的細分領域,全力打造裝備制造產業集群。
2.大力推進產學研結合,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優先加快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技術裝備和重要基礎裝備,廣泛開展聯合設計、聯合制造,加大自主創新力度;推進企業與科研院所、大中專院校聯合開展研發工作,健全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利益分配機制和風險承擔機制,支持建立關鍵裝備產品國家級企業技術研發中心,加快研究成果的產業化進程。
3.強化人才隊伍建設,培育和引進智能制造高端人才。
加強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加強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加速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制造裝備產業人才的國際化引進進程,為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的長遠發展造就雄厚的后備力量。優化人才培養機制,鼓勵企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人才培養定位清晰、針對性強,加強多學科融合、強調實踐、培養人才創新能力的新型復合型人才培養機制。創新課程體系,設置以智能制造專業為主體的課程體系,注重對人才培養的理論、技術、應用、實踐方面的全方位培養。建設人才培養平臺,形成高校、科研院所、職業學校和企業的聯動培養機制,形成從理論技術到實踐需要的培養體系。
4.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加快做強做大智能制造裝備業。
充分發揮政策對企業科技進步的促進作用,鼓勵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加快設備更新,推動企業技術進步。及時落實出口退稅政策,加快智能制造裝備產品出口,創建一批特色鮮明、重點突出的裝備制造業產業園區,對于正在形成中的產業集群進行扶持和培育,制定一些針對性措施,吸引更多的同類與相關企業、機構進駐,搞好企業發展所需的軟環境。
5.開展國內外技術交流與合作,全面提升產業競爭力。
要密切關注國內外先進智能制造裝備產業轉移動向,加強技術交流與合作,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積極開展招商引資,以各種方式努力吸收、承接智能制造裝備產業轉移,盡快改變經營模式,調整產品結構,增強企業發展的動力。
參考文獻:
[1]江金騏;中國企業報;2016-09-23(版次:20版).
[2]尹成鑫;加快發展智能制造推動我國汽車制造業轉型升級 ——基于智能制造技術與高端裝備產業發展的思考 《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01-21 .
[3]張雪芳;《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6-01-01.
[4]姜俏僖, 打造世界級裝備“智造”中心 徐州的底氣從何而來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桂洲中學;《2019素質教育研討會》;2019-03-01.
[5]張潔;中德裝備制造業比較研究 《成功(教育版)》;2012-09-16 .
[6]趙伶俐 尤紅偉;基于財政政策的我國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研究 中國教育報;2018-10-23(版次:08版) .
[7]秦正長;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 浙江日報;2017-05-27(版次:00019版) .
基金項目:本文系徐州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XSM--045。
(江蘇省徐州技師學院? 江蘇徐州? 2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