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媛
摘? ?要:本文通過理論研究和充分調研,了解當前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現狀,分析由于法律文化缺失導致人文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醫學生法律文化意識培育、人文素質教育的相關對策。
關鍵詞:法律文化;醫學生;人文素質;衛生法學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D91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OI:10.12296/j.2096-3475.2021.07.117
一、概述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研究部署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一基本治國方略,并強調要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工作。司法部副部長趙大程指出:“我們要堅持建設法治文化和提高法治素質并重,充分發揮法治文化的引領、熏陶作用。”青年學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關鍵群體,醫學生是青年學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醫學發展的主力軍,醫學生法治文化素養質的高低,對醫療服務的質量、醫療衛生事業的健康發展有著直接的影響。加強醫學生法律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理論意義。
1. 法律文化的內涵
法律文化是由特定的歷史和現實決定的,以法律制度、法律器物、法律觀念為主要內容的文化現象,它反映出一個民族對法律的基本看法和態度[1]。不同國家的法律文化受歷史、文化、環境影響,中國經歷了從“神明審判” 的法律文化到現代“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演變。
2.醫學生人文素質的內涵
醫學生人文素質是指人道主義、誠實正直、嚴謹合規等品德修養。醫學生人文素質可以通過人文課程,譬如醫學倫理學、衛生法學等的學習和實踐,潤物細無聲進行塑造。醫學生在校期間人文素質的養成是畢業后成為醫者對患者實施人文關懷的基礎。
3. 法律文化對構建醫學生人文教育的作用
醫學生人文教育培養的是醫學生的職業認同感和職業道德。醫學道德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專門的醫務工作者職業倫理規范和國際醫學準則,比如古希臘時期重要的醫學行為規范《希波克拉底誓言》、1948世界醫學會頒布的第一個國際性醫德文件《日內瓦宣言》、2014年中國醫師協會頒布的《中國醫師道德準則》等等。成文法文化把醫務工作者道德義務上升為國家法律,以法律規范的形式明確醫生的權利和義務,并用國家強制力來約束醫者行為,保障行為規范的實現。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就是為了提高醫師的職業道德和業務素質,保障醫師的合法權益,保護人民健康而制定的法律規范。
法律文化中蘊含的人權理念、公平正義為醫學生創造和諧醫患關系奠定思想的基礎。醫學生在醫療服務中應秉承以善為本人道主義,尊重生命與病人權利,建立公平正義的醫療秩序。
二、法律文化對構建醫學生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1.醫學生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人權理念教育
人權是“人,因其為人而應享有的權利”,是指普遍的人類權利。人權具有普適性和道義性,其本質是平等、自由、生存、發展。醫學領域的人權主要體現為人的生命權、健康權以及在診療過程中病患的知情權、隱私權等平等性權利。醫務人員的工作宗旨就是救死扶傷、治病救人,保障公民的生命權與健康權,并尊重患者的平等性權利。
2.醫學生人文教育的基礎是公平正義思維的培養
公平正義是法律的核心價值,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社會文明發展的標準之一。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要使事務合乎正義(公平),須有毫無偏私的權衡。公平正義思維在醫療活動中的體現就是平等的對待患者,特別是對老年患者、年幼患者、殘疾患者等要有足夠的耐心和尊重;公正地分配醫療衛生資源,盡力保證患者享有基本的醫療和護理等平等權利的實現;公正地面對醫患糾紛、醫療差錯事故,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醫患關系既是信托關系也是契約關系,但由于醫療服務的專業性和技術性,醫者在醫患關系中還是處于主導地位。倫理和法律要求醫生要尊重患者的自由選擇權、知情同意權、隱私權,同時也賦予了醫生在特殊情況下的醫療干預權。這就要求醫務工作要加強人權、公平正義、秩序等法律思維的培養,秉承公平正義的理念做出對患者有益的醫療決定,避免醫患矛盾的發生。
3.醫學生人文教育的培養是秩序意識的形成
秩序是維系社會關系的穩定性的保證,法律制度的職能之一就是創造秩序。良好的醫療秩序是避免醫患糾紛的前提。我國頒布的衛生法律法規明確規定了醫患雙方應遵守的權利與義務。醫學生應該了解醫療衛生法規和政策的內容,在此基礎上正確進行醫學決策,從容應對臨床實踐、醫學科研中所出現的矛盾與糾紛,成為自覺遵守倫理原則與法律秩序的人。
三、醫學生人文教育的現狀及問題分析
本課題在本人任教的學校通過問卷調研的方式對醫學生人文教育的現狀進行了調研。對象包括臨床醫學專業、護理專業、醫學檢驗專業等本校開設的非臨床專業的醫學生,共發放調查問卷2048份,收回有效問卷1983份。下文中的數據均來自于本次調研的結果分析。
1.醫學生法律信仰普遍缺失
調查問卷顯示,當問及“大學生不良習慣的形成,你認為主要原因是什么”時,選擇“家庭環境、社會風氣、學校管理、個人生活習慣和素養”的比例分別是“22%、38%、16%、24%”。可見,醫學生法律意識的形成受到社會風氣的影響較大。在大學期往往強調法律基礎知識的講授和法律體系的建立,忽視了對憲法和法律信仰的培育。
2.醫學生對法律學習認識出現偏差。
在問卷調查中,當問及學生“你認為醫學生有必要學習法律嗎?”選擇“有必要、沒必要、無所謂”的占比為“82%、20%、8%”;“學習法律,你認為哪項最重要?”選擇“理論知識、實踐操作、都重要”的占比分別為“17%、62%、21%”。可見,醫學生普遍認識到現代社會更需要的具有實踐操作能力的復合型人才。但實際中學生對法律的關注度并不高,大多數來自于自身需求,希望通過法律知識的學習來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大學生對勞動就業、婚姻家庭等法律方面的動態關注更加密切,少數醫學生對于與醫學相關的法律,老師講授的會偶爾關注。還有少數學生認為只要不違法,法律與自己生活關系不大。
3.醫學生對法律實際運用能力不足。
統計數據顯示,相當一部分大學生雖然學習了法律知識但“知行分離”現象普遍存在。問卷問及“當你的合法權利受到侵犯時你會如何處理”時,42%的學生選擇“用法律手段解決”,10%的學生選擇“報告老師,讓學校出面解決”,23%選擇“通過新聞媒體解決”23%的學生選擇 “自己協商解決”,2%的學生選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忍氣吞聲”,這說明面對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超過一半的學生不會選擇法律手段維權,而會自認倒霉或采取其他手段。在實際中運用法律,將法律轉化為自我保護的實踐能力不足導致醫學生很難運用好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四、提高醫學生法律文化意識,完善醫學生人文教育
1.關注醫學生心理健康,引導學生樹立法律信仰
學校有針對性的開展醫學生心理健康咨詢、心理健康知識講座等活動。幫助學生消除不良心理狀況,引導學生學會情緒控制,建立和諧的人際交往關系,形成穩定健康的心理狀態。
2.重視醫學生人文課程中法律相關課程的改革
針對醫學生人文素質方面與法律相關的課程《衛生法學》做出教學改革。通過調整課程設計,將公平、正義、自由、秩序等法律價值理念與學生關注的問題和社會熱點事件緊密結合開展教學。課堂教學模式也要從傳統的灌輸式向啟發式互動式新型教學模式轉變。以OBE理念為指導開展教學改革,充分利用網絡慕課資源、課堂派等新型互動式教學APP,課前、課中、課后分段式學習,營造互動化學習氛圍,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小班討論模式中可以靈活運用案例教學法、PBL教學法、分組辯論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的改革,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教學效果的時效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
3.法律文化融入醫學生人文實踐教學改革
構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充分利用社會實踐活動和第二課堂對醫學生進行法律文化教育。通過觀摩庭審現場的社會實踐,讓學生親身置于現實法律運用場景之中,親自體驗司法實踐活動。提升醫學生法制觀念教育和文化教育的實際效果。利用第二課堂組織模擬法庭活動,設置典型的醫療領域的案件,訓練醫學生法律思維能力,感受法律精神和法治價值,學會用法律知識、觀點、方法來解決社會現實問題。
參考文獻:
[1]舒國瑩.法理學階梯[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19年河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河南省醫學教育研究項目《OBE理念下醫學院校衛生法學課程模塊化教學改革研究》”成果。立項編號:WJLX2019117。
(新鄉醫學院三全學院? 河南新鄉? 45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