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書新 鄭桂蘭
春節前,關于本地一重點高中舉辦“公益學堂”的事件引發了社會的廣泛熱議,其事件大體經過是這樣的:臨近期末,當地教育主管部門突然下發了一則緊急通知,內容是要求XX中學舉辦“公益學堂”活動,共計招生兩個班,人數為100人,對象為初中畢業年級學生,同時將錄取人數和學生的測試成績納入對初中學校的考核。
看到此通知,略有教育常識的人都清楚,這是一個變相的提前招生,借助組織“公益學堂”的由頭公開選拔各校的優秀學生,讓這些優秀的學生提前進入高中階段的學習,以起到“決勝高考”的目的。面對這一做法,學生家長們褒貶不一,有的認可,認為這樣有利于心有余力的同學提前學習高中知識,能贏在高考的起跑線上;有的反對,認為這種提前錄取不符合教育規律,變相提倡應試教育,與當前的教育制度相違背……
高中的提前招生,對于我們這些本地教師而言并不新鮮,這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曾是很多高中學校招生的方式之一,一般都是在中考前組織各學科的競賽,依據學生的成績提前給他們發放錄取通知書,收到通知書的學生不用再參加中考,這是高中學校確保優質生源的重要途徑。但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深入實施,在教育公平的呼吁聲中,這種競賽招生模式在我們基礎教育階段成為了歷史。時至今日,實現真正公平、健康的優質教育,已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各級各類學校也不得以任何形式分快慢班,設置各類名目的實驗班。
但當前為何我們這里要舉辦一個“公益學堂”,且得到了當地教育主管部門和政府的支持?教育無小事,事事需謹慎,我們不妨探尋一下“公益學堂”背后的原因。
近幾年,教育系統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實驗”,其中最大的動作就是合班并校,動用地方財政,斥巨資新建了一所可容納近萬人的大高中,把所有的區屬高中都統統并入(本地一所市屬中學除外),這樣本地原來的6所高中瞬間化為2所,即一所市屬中學和一所新建大高中。市屬中學是傳統的教育強校,生源一直不錯,社會的認可度較高;新的大高中,整合了多校的師資,優化了現代化的教學配置,外加政府的持續投入,教育成效讓全區人民充滿了期待。沒成想,新高中建校后,師生過多帶來的管理難度以及學生過大的基礎差距導致教學質量的持續下降,連續幾年,與兄弟區縣相比劣勢越來越突出,高考成績同樣如此,無論是高分人數還是一本上線人數都很不理想,考取名校的學生寥寥無幾……大多數家長關心的是高考升學率,本地的高中教學出了問題,家長們開始紛紛讓孩子報考外地市的高中,這樣就形成了生源的外流現象。特別是去年,有近三百名學生上了外地的高中,且多數是成績好的尖子生,這樣無論是社會的輿論還是對本地高中教學的影響都令教育主管部門異常難看,甚至還到了左右政府的滿意度測評工作的地步。優秀學生走得越多,教學質量便越來越差。如何改變這一現實,扭轉這一局面?于是三方協商共同出臺了“公益學堂”政策,實屬無奈之舉。
教育就是要服務社會,造福一方的孩子。捫心自問,借助“公益學堂”能扭轉本地教育的現狀嗎?我們應該怎樣客觀評價“公益學堂”這一舉措呢?
值得肯定的是,通過“公益學堂”的形式一定會減少外流的學生人數。提前讓學生進入高中學習,便堵住了學生再去參加外校考試的路徑,何況即便再去考,缺少了半年的初中學習,成功的概率也會大大降低;此外,公益學堂是調集了高中學校最出色的老師來任課、管理,這樣就保證了優秀的師資和學習環境,學生家長自然就少了意見。不過,教育是一個系統的工程,牽一發而動全身,“公益學堂”產生的反面、消極作用也顯而易見,依我拙見,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干擾了初、高中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對于初中學校而言,因為主管部門有專項的考核評價,所以輕視不得,多數的學校都會進行緊張的備戰:按照分配的指標數,參照歷次的考試成績對學生進行遴選,然后重新編班,結合考試科目制定課程表和作息時間,對學生進行考前突擊、沖刺,強化訓練、全力以赴;調整安排指導教師,制定扎實有效的輔導計劃,加班加點,嚴格管理、確保入圍人數……本是期末復習的關鍵階段,一部分老師的精力卻要轉移到這個特殊“群體”中來,為這個“少數群體”讓路,難道對其他的學生不會產生影響?對于高中學校而言,更是要舉全校之力為這個“公益學堂”選出最強師資,從而保證學堂的最終效果。這群學生的榮譽與使命同在,他們的所有任課教師必須是強強聯合,這些老師可能來自不同級部、不同班級,在師資都不太充足的情況下,不知學校會如何調配?如何向原來任教班級的學生、家長解釋?
總之,這種在正常的教學狀態下,調集優勢教育資源去針對少數個體的做法,一定會讓其他學生在教育資源上產生不同程度的欠缺,影響學校的整體教學效果。
二是這種提前入學的做法有違孩子的成長規律。“公益學堂”最顯著的特點是讓一部分學生免去了中考,把初中最后半年的時間,嫁接到了高中。初中階段最后一學期是學生較為關鍵、珍貴的“黃金時間”,在這一學期學生們要進行全面系統的復習,要夯實知識基礎,要迎接實驗考試、體育測試,要接受中考的檢驗,要填報志愿,要克服心理層面的各種壓力,要經歷畢業之際師生情、同學誼的傷感與升華……學生的這些切身體驗將永遠定格在他們的內心深處,成為終生的美好記憶,助推他們心智的成熟、精神的強大、品格的健全、理想的豐滿,可以說是一筆凝聚內心的寶貴財富。
對于學生而言,比升學更重要的是成長,他們需要每一個階段的心路歷程,他們需要盡享每一個年齡、學習階段的切身體驗,生活即教育,體驗亦成長。過早步入高中階段的學習就一定能“飛得高、飛得遠”嗎?
記得我上高中的時候,隔壁班就有一位“小神童”,原本上初中的年齡,源于超人的頭腦和成績,被學校推薦直接“跳級”到了高中,當時在本地轟動一時,成為最大的教育新聞,但令人惋惜的是,這位“小同學”的成績隨著學習難度的增大,越來越差,更為可笑的是他的所言所行仍然是小孩子的樣子,連一些生活上的事情都不能自理,最后不得不以“退學”而告終。今天再想起這件事情,除了惋惜之外,還有啟示和警醒:高中是一個全新的開始,它的知識難度、學習方式、競爭程度無疑都是對學生極大的考驗,很多成績優秀的孩子到了高中變得不再突出,有些初中時表現一般的孩子卻后勁十足、成績突飛猛進,學習是一個需要基礎與逐步積累的過程,當孩子筑牢了基礎,具備了真正的能力與素質,最終都會脫穎而出、走向卓越。
三是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家長們的經濟負擔。“公益學堂”最終是以考試成績來確定錄取名額的,多一分就是多了一份希望,有考試資格的學生除了參加學校的組班輔導之外,還紛紛報名參加了校外的各類培訓,進行一對一的拓展、延伸。在備考的這一段時間,他們除了中考的心理壓力之外,也要堅持高強度的學習、進行大量的練習,這與時下的“減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對于輔導,幾個科目算下來,對普通家庭來說也是一筆不菲的費用。據筆者了解,不少初三學生家長(我們初中是四年制),竟也打算讓孩子報名參加輔導,理由是提前讓孩子“做準備”,以便來年沖擊“學堂”。唉,家長“用心良苦”,對于升學考試,分數是硬道理,置身其中,誰不全力以赴呢?
四是這種競賽式的招生很容易滋生教育腐敗。畢竟能參加競賽考試是極少數學生的待遇,以競賽錄取也就變成了少數學生專享的福利,這勢必造成了一種新的教育不公。由于“學堂”是一所學校的頂級配置,孩子的升學會關乎一個家庭的希望、未來,自然會有一些“大能量”的家長不遺余力地“幫助”孩子,誰能保證整個招生過程不受外力的干擾?即便高考也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何況這種由一所學校獨立組織的招生活動?所以,切實增強“學堂”招生過程的透明度,規范好每個環節,全面接受社會的監督是主辦方必須充分考慮和重視的問題。
對于教育來說,一個“學堂”不會改變一方教育的局面,也不會促進教育的整體提升和本質改變,教育問題要追根溯源,采取科學合理的途徑方法,對癥下藥。學生外流是因為教學質量不高,如何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呢?可以調整領導班子,提高校長的治校水平;可以加強教師的師德培訓,提高教師的敬業奉獻精神;可以招聘優秀師資、加強教研,整體提升教師的專業教學水平;可以落實教學質量考核,發揮制度的杠桿作用……教育教學管理工作不復雜,關鍵要看領導的示范、制度的導向、細節的落實。
教育是“滾雪球”,不是“撒雪片”,“學堂”能解一時之急,卻不可能解教育之難。我期盼變相的“公益學堂”能盡快“剎車”,唯有主管部門俯下身子,迅速立足源頭進行問題治理,方能為社會營造一種真正公平均衡、健康有序的教育環境。
(作者單位:山東淄博市臨淄區鳳凰鎮召口中學)
責任編輯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