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曉燕 王曰美
由李開復提及、周鴻祎使用的“微創新”一詞,雖產生并運用于互聯網領域,但不僅僅局限于互聯網領域,企業管理領域、法律領域、行政領域、教育領域等眾多領域都需要“微創新”。正是基于“教育改革需要微創新”這一前提,北京市育英學校密云分校校長李志欣的新著《教育微創新:發現細節的力量》順利出版發行。
我一直在思考,到底什么才能稱得上“微創新”?曾經聽過一句十分調侃的話:“信就是信,不信就是不信,干嘛還來一個微信?”現在套用這句話來說:“創新就是創新,干嘛還來一個微創新?”帶著內心疑惑與思考,我翻開了李校長新著,一字一句地細細品讀中,我找到了心中想要的答案。
1992年,李志欣校長被分配到山東省一所全縣最偏僻落后的農村學校參加工作;2004年,作者被調往一所已連續十年全縣倒數第一的學校;2007年,作者再次被調往教學質量連續幾年落后的學校;2016年,作者又從京城名校育英中學調往城鄉接合部薄弱學校密云分校。縱觀近30年的工作經歷,作者幾乎都身處不同地區薄弱學校的教學和管理一線,這使得作者深知這類學校普遍存在的問題,如:校本文化的缺乏、人性管理的欠缺、教師自我成長動力的不足、學生自主成長空間的忽略等。《教育微創新:發現細節的力量》一書正是直面這些問題,通過分析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提出了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解決辦法,此即“微創新”。“給我一個立足點和一根足夠長的杠桿,我就可以撬動地球”,該書正是通過“微創新”這一立足點和一個又一個的教育微創新所聯成的杠桿,來推動學生的發展、教師的成長,撬動當下薄弱學校從薄弱向優質的發展。通讀全書,覺“獨特的視角、全方位的闡釋、創新的理論”實為該書的亮點所在。
一、獨特的視角,激發閱讀興趣
叔本華曾言:“一個人要像偉人一樣思考,像普通人一樣說話。”我想這句話在該書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通覽全書,作者并沒有用高深的專業術語解釋教育科學或改革,而是立足于觀察者的視角,用他在校園日常生活里所觀察與體會的一個個當下薄弱學校普遍存在的問題,來有條不紊地講述著教育微創新的故事,既生動,又接地氣。
陶行知先生說:“教育不通過生活是沒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而教育。”可見,教育是不能離開生活的,沒有離開生活的教育,教育離開生活將失去它本應有的活力。正因如此,作者愿意聆聽校園里每一個有生命的個體,從日常校園生活出發,觀察校園生活中所存在的教育現象,并以一個又一個的教育故事加以呈現,如:樣貌未改的獎狀、“規訓式”的家庭作業、“虛假式”的學習、師生關系倒逼教師、校本文化的缺乏。在我看來,這些教育現象的體察對促進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促進教師發展的自覺性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與此同時,書中所記錄的教育現象也正體現了當下教育正處于缺乏溫度與人文關懷的狀態下。
當前教育下,老師和學生僅僅是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而不存在師生間情感的關懷、思想的交流和心靈的交匯。兩千多年前,孔子與弟子間的的相互對話、相互啟發,儼然已消失于當下教育中。我想,我們有必要從傳統教育觀念中汲取智慧,有必要借鑒孔子所提倡的游學、樂學教育方式,進而彰顯教育本該具有的活性與張力。與此同時,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當學生走出被框定的教室,走向自然,面對生活,不僅可以檢驗書本中所學的知識,更能從自然、生活的體察中獲得書本中難以獲得的知識。
當我們苦于如何進行或體現教育創新時,不妨轉換一下自己的視角,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通過校園觀察者的視角、以講故事的敘述方式來講述著教育的微創新。這樣不僅將薄弱學校存在的諸多問題加以記錄,也把諸如“以學生為中心”“為學生賦能”“教育自我”等蒼白的名詞賦予了鮮活的細節和情感的血肉,把枯燥難懂的教育科學理論裝進了一個個淺顯易懂的校園實事里。既言之有理有物,又能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二、全方位的闡釋,促進學校發展
全書分“把成長空間還給學生、激活教師的成長活力、發掘課堂與課程的價值、好學校是一方池塘、讓管理走向人性化的關懷”五輯,力求從構成教育改革的方方面面——學生、教師、課堂、課程、校園環境與文化、校園管理出發,對“薄弱學校到底怎么樣才能激發其生命的活力,實現由薄弱到優質發展,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做出了全方位的闡釋和分析。
在對教育理論的創新和教育科學的研究中,專家的引領與教師、學生等教育因素所遇到的具體問題的回答猶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般缺一不可。該書篇章均為“問題發現、問題分析、解決方案”的行文結構,對藏于校園生活里的教育現象和問題進行了發現與反思,提出了解決現象與問題的辦法,即微創新。微創新體現在草綠色、天藍色、粉紅色、橘黃色的獎狀;24名團員的指揮社團;學生自己決定自己的懲罰;為了學生而設計的校園;為學生賦能;創造性的課程設計;全學科閱讀;人性化的學校管理……
寫至此,我陷入了思考:如果將上述教育微創新的思想得以在同一學校中體現,那么這所學校會是我心中的理想學校嗎?
傳統教育中,關于理想學校的定義,不論是學校,還是家長,他們關注的往往都離不開學生的成績,似乎那一張張被賦予分數的卷子比其他一切都更具有說服力,此即體現傳統教育的兩大痼疾——唯分數、唯升學。于是乎,學生就有了上不完的補習班,做不完的作業,答不完的卷子。然而,當你問及學生心中的理想學校時,大概率的可能甚或是必然你會聽到千奇百怪的答案,并且這些答案往往于不涉及自我的成績。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反差,究其原因,不外乎于學生的主體性與自主性未在傳統教育模式下得以彰顯。傳統教育模式下不是學校為學生“服務”,而是學生為學校“服務”。
與傳統教育不同,書中提及的教育微創新思想,無不體現了新時代“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展示了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和個性尊重。這不僅使得學生的主體性得以彰顯,也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意義,這亦與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思想家孔子提出的“仁”的道德倫理思想、“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相契合。當學校成為充滿愛與美、關懷與尊重的地方,那么學校就更像是自然,它只需要給學生提供一方自由呼吸與生長的生態環境,并賦予學生賴以生存的“陽光”“空氣“和“水”,然后靜靜等待,便會收獲“花”“草”“林”“田”“湖”。因此,在我看來,如果將書中關于教育微創新的思想賦予同一所學校,那么這所學校會成為我心中的理想學校。
從細節處出發,創新并完善每一個細節處,從而推動學生的自主成長、教師的自我發展、學校的發展,進而實現了“學校從薄弱到優秀,從優秀到更加優秀”的質的飛躍。
三、創新的理論,豐富教育改革
我國自古就是重視教育國家,教育在我國也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我們深知教育是在不斷創新中發展的,這既是教育自身秉持的特性所賦予的,也是時代的變化所需要的。數千年的教育發展史中,我國已經出現了不計其數的教育理論,可以說是: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繼往才能開來,新時代下的教育理論創新須在傳承前人的基礎上才可能有新的發展。所謂“新”,在我看來,它可以是在舊有理論基礎上的發展,使得其適用于現有的時代背景,也可以是從未出現過的、全新的理論,使得其豐富現有的教育理論。
書里提出了許多頗具創新意義的理論以及實踐經驗總結,如:“成就每一個人”“在這種‘無為的管理方式下,閱讀的‘星星之火一定會慢慢‘燎原”“誰有思想,誰就是學校的領袖”“在差距中尋找自身的優勢和特色”“自主成長,自主閱讀,這才是教師生命的底色”“教育就是一次微笑”“尊重每一名教師的素養,成就每一名學生的興趣”“讓課程自然地生長,讓文化自由地綻放”“基于課程標準目標以終為始設計”“‘全學習讓課堂變得更智慧”“每個人在欣賞和尊重中主動向對方敞開心靈的窗戶”“摒棄匆忙行走的習慣,走向學生的內心,邀請學生體驗生活”“文化自覺的學校,就像一方池塘”“我們看學校的理念不能只見口號,我們要窺視它的角角落落、時時刻刻”“常規孕育特色,創新成就品味”“學校的校歌,不僅僅掛在墻上,旁邊還掛著耳機,可以聆聽”“從‘全學科閱讀到‘全學科育人”等等。
上述諸多的創新性理論和實踐經驗總結,不僅使教育的改革向細節處推進,也為教育改革提供了寶貴的理論依據。
當我們從細節出發向深層探微,往往能獲得最為真實、深刻的感受與體會。教育亦是如此。該書所關注的正是校園生活中并不容易察覺到,卻對教育改革有著重大推動力的一些細節之處的現象和問題,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學術態度。正是從微觀和細節處發現并解決問題,才能更深入地推進學校各項工作的開展,進而更有力地促進教育的微創新。
(作者單位:山東曲阜師范大學孔子文化研究院)
責任編輯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