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佐亞 謝靜 韋義萍 葉青

【關鍵詞】 英護專業;護理案例;英語情境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志碼: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21.03.017
經濟全球化伴隨著各領域的快速變化,人員交往激增,社會急需大量能用英語交流和獲取信息的復合型人才。為了順應時代需求,中國(大陸地區)高等醫學院校已陸續開設了“英語方向”護理專業(下文稱“英護專業”),為中國境外醫療衛生機構和境內涉外醫療機構培養具有先進護理理念和掌握護理知識、技能的高素質護士[1]。作為新設專業,課程設置與教學探索都是全新的嘗試。筆者幾年來的教學實踐,邊教學邊探索邊改革,從英語課程設置改革入手,嘗試英文版護理專業+中文版護理專業比較講授,突出英護專業教育的特色和切實培養學生在實際醫護職業工作中應用英語的能力,真正達到職業領域口語應用的人才培養目標。
筆者所在的廣西醫科大學護理學院,從2010年開始就在高職護理開設了護理(英語方向)專業,每個年級開設一個班,學制三年。重點開展綜合性實驗案例教學,教學的全過程融合了現代信息技術、基礎理論和臨床應用。突出表現在應用動物模型和高端智能模擬系統(生理驅動模型)來構建綜合性基礎實驗課程,形成跨學科課程模塊[2~3]。已開發了適合護理專業教學的各種模擬病案的臨床仿真實驗,達到了形態和機能、正常與異常有機結合的目的,在此基礎上緊扣臨床護理專業知識和技術,模擬真實醫療場景進行臨床常見急、危、重癥案例綜合雙語護理案例匯編。結合英護專業的特點及就業方向,融合醫護英語口語進行情景化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為英護專業教學模式創新提供借鑒。現將具體實施過程介紹如下。
1 實施對象與教學方法
1.1 實施對象
將廣西醫科大學護理學院2018級護理專業(英語方向)學生共133名作為對象,高中起點,知識基礎相似,年齡文化背景相仿。英語入學考試成績普遍優于非英語方向學生。已經完成醫學基礎如系統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等課程的學習,具備了一定的醫學基礎知識。同學期還學習《護理學導論》《健康評估》《外科護理學》等臨床課程,掌握生命體征測量、護理體檢等專業基本操作。學生知曉授課內容,支持和服從教師對教學的實施和安排。年輕學生群體特征是活躍,接受力強,易于溝通,思維自主性強,具有一定的自學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1.2 教學過程
利用高端智能模擬系統,緊扣臨床護理專業知識和技能,模擬真實醫療場景。進行臨床常見急、危、重癥如失血性休克、支氣管哮喘、缺氧等進行雙語護理案例匯編。模擬醫院會面圍繞門診接診、掛號、住院、病人問診、護患溝通、病情評估、病情變化觀察、健康宣教、手術護理過程等幾大模塊設計英語口語交流場景。在學習過程中,專業課和英語課教師聯合先進行關鍵醫療專業術語教學,學生分組課前討論,將英文護理案例進行排演練習,課堂上以問題為導向采用小組分工、角色扮演等方法進行全英文溝通完成臨床接診、救護病人的護理情景。將理論知識、操作技能、人文關懷、溝通技巧、護士禮儀等有機結合融入其中。
1.2.1 英語情境教學案例設計
以提高英護專業職業英語口語溝通能力為目標,以高端模擬人為載體,重點選取常見病、多發病案例,模擬臨床工作真實的崗位任務,從接診、評估、住院病情觀察、病情變化、緊急情況的反應及處置、全程護理、醫患溝通、出院宣教各個場景編制好參考中英雙語文案。各個環節融入常用職業英語口語和護理常用的技術操作。
案例編寫經過專業教師及英語教師團隊集體討論,撰寫初稿:以高端模擬人作為載體進行情境操作和預實驗,邀請專家到場對教學設置和實施進行評判指導。將意見總結梳理后撰寫學生和教師實驗文案,文案皆為中英雙語版本。實驗文案介紹病人病情,根據病情變化設置醫護操作和醫患溝通的情境提出醫護口語溝通排演主題,并針對疾病相關的專業知識點設置思考題。教師文案包括病情場景介紹、教師教學活動安排和處理應對,如病人病情變化的不同情境、學生訓練的護理技能操作、理論知識回答、教學環節設計、時間分配等,并列出詳細的案例問題解答。由專業課老師及英語老師共同研討編制全英醫護及醫患溝通劇本,對專業詞匯特別注釋,備注可替換的同義詞匯。某些場景交流可根據相似語義編制不同的版本便于解答現場學生提問和討論。
1.2.2 課前準備和課堂實施
教師提前一個星期將包括教學任務和實訓要求的學生文案發給學生,學生以小組(約15人)為單位,組長將任務協調分配給全組組員,任務內容包括:資料查找整理、護理技能操作練習、全英劇本編寫、護患溝通預演。課堂實施:在老師引導下,小組組員在案例場景中分工協作完成臨床護理常見操作:如問診、評估、技能操作等,并對案例情境的問題進行匯報,模擬醫護場景進行全英對話情境展演。
2 評價及結果
護理案例英語情境教學實施的評價包括學生自我評價、教師評分評價及課后問卷調查三個方面。(1)學生自我評分:由組長帶領組員在課堂學習結束后,根據小組成員課前準備,組長進行統一評分,主要是課前工作評分。包括:資料查找整理、英文臺本編寫、口語交流排演等;所有機能實驗結束后發放試卷133份,回收133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學生自我評分為(90±3)分,滿分為100分。(2)教師評分:根據組員在課堂中的護理實施、討論發言、分工協作等進行綜合評分。評分為(89±8)分,滿分為100分。(3)問卷調查: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的內容主要包括,①學生對護理案例情境教學實踐的認可程度;②實踐教學中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運用的效果;③實踐教學中學生職業醫護英語口語交流和綜合能力提升的效果;④學生對實驗教學的建議和期望。調查在授課結束后進行,學生自行填寫問卷并當場回收,共發出問卷133份,回收133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問卷調查評價結果顯示,學生對護理案例情境教學的效果比較認同,85%的學生表示支持喜歡這種實踐教學方式,15%的學生表示不太喜歡或不能接受,10%的學生認為教學內容超前,15%的學生不認可教師教學方式。排在第一位的是“有助于提高臨床護理思維能力”占97.7%,排在第二位的是“有利于團隊協作能力的培養”占96.2%。結果見表1。
3 討 ?論
3.1 教學優勢
英護專業護理案例英語情境教學探索和實踐圍繞英護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進行,既提升了學生專業護理技術和能力,又在醫護工作中真正鍛煉實用性的醫護英語口語交流,對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很有幫助。
3.1.1 實驗內容跨學科設計,綜合性強,鍛煉了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
由表1數據可以看出,97.7%的學生認為教學實施有助于提高臨床護理思維能力。以《病理學》《藥理學》《健康評估》專業基礎課知識為依據的實驗病案,從病理生理理論知識銜接到臨床護理的操作,融入護理程序、健康評估、整體護理等有關的內容。例如對患者病情進行評估、實施氧療、病情觀察、開放靜脈通道、采集標本送檢等。觀察內容與真實臨床工作接軌(血氧飽和度、生命體征),創設出模擬臨床接診、救護的場景。案例涉及不少臨床護理的知識和技能,學生需提前查閱臨床護理資料,在復習舊知識的基礎上結合臨床專業理論和技術綜合分析討論。讓學生在基礎課程學習階段就能接觸到臨床護理工作程序,專業技術的應用進一步深化鞏固了基礎理論知識。教學實施充分鍛煉了學生的理論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臨床護理實踐的能力。另外創設英語口語情境讓學生模擬工作場景進行職業英語交流,提升了口語能力。
3.1.2 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團隊合作精神
傳統的基礎醫學實驗都是驗證式教學,按照實驗指導書的實驗目標、方法、內容、步驟按部就班教學,教師演示,學生操作。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主觀能動性和自主性。情境教學案例運用項目教學法,“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引導和輔助”的模式創設問題、實踐情境大大激發學生自主探索、自主學習的能動性和興趣。教學實施過程從課前查閱文獻資料、討論分析問題、編寫英文場景臺本和排演,到課堂上模擬真實的醫療場景創設的角色扮演全英文交流互動,以及課后團隊自評和小組互評,所有流程都需要小組團隊成員之間分工協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分工有序、團隊合作默契,組長組織能力強的團隊往往表現頗佳,提高了學生團隊協作能力。
3.1.3 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性和批判性思維
案例教學編制病人病情場景設置病例相關問題,引導學生去思考、探索和發現,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和互相探討主動搜索攝取知識和技能。角色扮演和劇本由學生自己編排,在教師引導下學生有充分的創新思考空間和自主性。課后延伸提問的疾病預防和治療問題,并且設置的成員自評、小組互評環節啟發學生發現同伴及自身操作和技能上的不足。有利于鍛煉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3.1.4 提升了課程的人文教育內涵
案例編制內容中切入了人文教育的內容,比如針對患者出現煩躁情緒時提問學生如何做?課堂提示除了技術操作外也有語言上的關心,肢體上的互動。通過角色扮演,切身體驗醫生、護士、患者和患者家屬角色,同學們編排的劇本,醫護溝通充分體現醫護對患者及患者家屬的人文關懷,課堂教學實施時在教師引導下從護理評估、護患溝通和護理措施實施等各方面都融入人文和心理護理內容。
3.1.5 提升了教師綜合資質
案例教學內容融合醫學基礎課程和臨床實踐知識及技能。教師也意識到病案教學實施需要精通醫學知識、護理技術、教育教學法、心理學、評估與測量學、計算機技術和專業英語公共英語等知識。對于基礎課老師來說,要同時拓展視野更新臨床護理實踐知識和技能;專業課教師也要加強基礎學科知識的準備。課前專業課教師、英語課教師、基礎課教師針對病案共同討論集體備課。不同學科教師思想交叉融合,碰撞出許多思想火花。實驗教學的反復磨合和反饋的過程中,不同教研室的老師互相聽課互評。教師整體業務素質和實踐能力大幅提高,保證了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
3.2 教學存在問題
3.2.1 病案研發存在瓶頸
教師需自行設計病例及教學過程,病例的設計依賴教師的臨床理論和實踐經驗,教學效果受到教師知識和技能積累的影響,在具體實施中因細節考慮不周全會影響到教學效果。因此,今后應進一步加強教師培訓,全面提升教師各學科知識融合能力;并充實教學內容,編寫更多的符合國內使用的應用軟件,開發新的案例,摸索更為有效的培訓模式和考評方法。
3.2.2 教學實施硬環境無法保障
教學的順利實施,硬件不可缺少,沒有項目實施的硬環境,任何好的軟件都將無法實現。課題在實施過程中幾乎每次均遇上模擬人機械故障,由于當地無維修點,維修人員要提前預約或定期4~6個月回訪一次,過了保修期的模擬人的維護更無保障,對教學工作的開展產生較大的影響。
3.2.3 教學方式不統一
教學實踐過程中,少部分學生不認可教師教學方式,認為教學內容超前不容易理解接受。分析原因如下,(1)學生方面:排課時間差異,不同組別因場地、人員配置等客觀條件限制安排在不同時間段。學生所學理論課程內容與運用知識有不同時間段的滯后現象,因而影響學生接受和運用,最終影響學生在課堂上的展示發揮。(2)教師方面:授課教師有4~6位,每位教師的教學方式存在一定差異,學生主觀的喜好程度也不一致,因而教學效果滿意程度和評價也就存在差異,另外教師對學生的一些評價標準也受教師主觀性影響。考慮今后改進的途徑是在實訓前應盡量讓學生具備的操作技能和理論知識相匹配,做好課前準備工作,各班級教學進度相統一,避免學生水平參差不齊的情況。授課教師應相互協商統一教學方式,盡量減少因教學方式差異帶來的影響。最好能組建教學團隊,每個團隊一個主講教師,根據學生項目組數量配備相應的指導教師。這樣既可避免不同教師講授引起的教學差異,又可使教學力量更強,教師間可相互協作,取長補短,共同提高[4]。這也是新加坡理工學院一種典型的師資配備模式,值得借鑒。
參 考 文 獻
[1] ?謝靜.如何改善英護專業班級管理突出英語優勢——以廣西醫科大學護理學院英護班為例[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9(1):95-96.
[2] ?梁英,廖海濤,佘佐亞,等.基于護理臨床思維培養的情景教學在綜合醫學基礎實驗課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8,32(15):2453-2455,2490.
[3] ?佘佐亞,韋義萍.護理專業機能實驗與臨床應用整合型實驗教學的實施與探討[J].現代職業教育,2016(33):40-43.
[4] ?余劍珍.高等護理教育模式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8.
(收稿日期:2020-11-24 修回日期:2020-12-15)
(編輯:潘明志)
基金項目:2019年廣西教師教育發展項目 (桂醫大教評〔2019〕6號)
作者簡介:佘佐亞,女,副教授,碩士學位,研究方向:護理教育。E-mail:43673147@qq.com
[本文引用格式]佘佐亞,謝靜,韋義萍,等.英護專業護理案例英語情境教學的探索和實踐[J].右江醫學,2021,49(3):237-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