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繡
(浙江省紹興市人民醫院,浙江 紹興,312000)
作為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膽囊炎發病率較高,結合不同患者的實際病情,為他們制定出安全可靠的診療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必須研究患者的臨床癥狀,充分了解患者的病程進展,然后安排風險較低的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選擇應用損傷性較小的麻醉方式,促進患者病情康復,直至患者健康出院。相關研究顯示,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方式的實際應用,導致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非常高,引發醫患糾紛,醫院整體形象的提升可謂阻力重重。為了改善弊端現狀,妥善解決這一難題,本文具體分析了喉罩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麻醉中國的應用效果,希望能為其他的醫務人員提供有效參考。
隨機抽選100例符合“膽囊炎”診斷標準的患者,搜集患者基本資料,了解患者實際病情后安排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1]。要做好所有患者、家屬的溝通工作,按照隨機分組原則,將全部患者分成對照組50例,包括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年齡在25-65歲之間,平均(30.11±2.44)歲;實驗組50例,包括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1例,患者年齡在28-70歲之間,平均(37.08±3.15)歲。
統一做好健康宣教,明確告知患者手術風險的存在,舉例說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應用優勢,使患者了解健康知識,具備手術信心,積極配合術前指導、術后干預等。對照組實行氣管插管全麻,具體操作如下:術前8小時禁食,術前6小時禁飲,停止使用相關藥物。術前半小時,肌內注射0.1g苯巴比妥鈉和0.5mg阿托品,進入手術室后,開放靜脈通道,面罩吸氧去氮3-5分鐘,每分鐘氧流量設置為2L,連接心電圖監護儀等監測設備,連續監測心電圖、脈搏氧飽和度、呼氣末二氧化碳濃度等生命體征指標。靜脈推注0.04mg/kg咪唑安定、2.0mg/kg丙泊酚、4ug/kg芬太尼、0.1mg/kg維庫溴銨,進行全面麻醉誘導。實驗組實行喉罩輔助麻醉,具體操作如下:置入喉罩成功后,連接呼吸機進行機械通氣,將潮氣量控制在8至10ml/kg,吸呼比為1:2,每分鐘氧流量設置為0.8-2.0L,RR維持在12次/分鐘,PETCO2維持在35-45mmHg。手術過程中,持續泵注丙泊酚(每小時用藥量為3至5mg/kg)、瑞芬太尼(每小時用藥量為6至12μg/kg)、維庫溴銨(每小時用藥量為0.04mg/kg),密切監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指標的變化,觀察患者術中平穩情況,酌情調整麻醉藥物劑量。
觀察并判斷兩組患者的麻醉情況,在T0(麻醉前)、T1(麻醉后)、T2(氣管插管即刻)、T3(麻醉半小時后)、T4(拔管/罩后)5個時間節點,如實記錄多功能監護儀上顯示的平均動脈壓(MAP)、心率(HR)等指標的數值。在手術過程中,兒茶酚胺能夠準確反映機體應激反應強度,而MAP、HR對兒茶酚胺敏感,以上述2個指標作為判斷依據,對比不同時間節點上述指標的變化,評價兩組在麻醉手術過程中機體應激反應情況。準確計算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再用專業軟件SPSS 22.0處理各項數據,計量資料實施卡方檢驗后,以p<0.05表示組間結果差異性具有統計學的意義。

表1:患者麻醉綜合評分指標的分析(分)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具有手術創傷小、傷口愈合快、住院時間短的優點,而且通過CO2氣腹的建立,能夠充分保證術野,減小手術創傷,有效避免將腹腔暴露在空氣中,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2]。臨床實踐表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采用氣管內插管靜脈復合麻醉的方式,再通過機械控制呼吸過度通氣,是較為安全可靠的,能夠維持術中呼吸通暢,同時有效避免氣腹建立后二氧化碳被吸收及膈肌上升所引起的副作用。但是氣管插管會對患者咽喉部及氣管造成強烈刺激,繼而導致患者血壓大幅提升,心率顯著加快。喉罩是一種無創機械通氣用具,手術過程中置于患者咽喉,可在不暴露聲門的情況下維持機械通氣,有效避免氣管插管全麻引起的應激反應。加之,喉罩與上呼吸道接觸面積廣,所以對患者咽喉、氣管等部位的刺激較小,有效抑制了交感神經興奮作用,降低了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因此實際的應用價值頗高,臨床推廣的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