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 沈英志
(防城港市中醫醫院,廣西 防城港,538021)
胎位不正屬于臨床產科常見癥狀之一,主要指孕婦在妊娠28周后,經相關檢查顯示橫位、斜位、臀位等異常胎位,以腹壁松弛經產婦、初產婦最為多見,若未實施及時、對癥干預,可直接增加分娩困難系數,危及母嬰安全。既往臨床以膝胸臥位為治療胎位不正的常用手段,雖取得一定價值,但諸多孕婦常因憋氣無法持續堅持,故在完善自然分娩的基礎上,制定高效、合理的干預措施,最大限度規避胎位不正發生率,促進胎位轉為正常,已成為婦產科醫師重點關注內容。而艾灸結合體位引導治療胎位不正可獲得顯著價值,能夠有效彌補膝胸臥位治療的缺陷,快速糾正胎位不正現象,提高臨床治療效率[1]。雖已較多臨床研究顯示艾灸結合體位引導治療胎位不正的療效,但單個研究存在樣本量偏小、質量較低等問題,無法有效判斷艾灸結合體位引導治療該疾病的療效[2]。鑒于此,本文選取胎位不正患者實施艾灸結合體位引導進行分析,詳細如下:
60例胎位不正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均來源于我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期間,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30例,2組年齡分別為18—37、19—36歲,均值分別為(28.23±2.64)歲、(29.42±2.21)歲,孕周分別為:28—34周,28—34周,均值分別為(30.21±1.36)周、(30.34±1.21)周;經產婦:15:14例,初產婦:15:16例;臀位9:10例、橫位8:7例、斜位6:5例、足位7:8例,兩組基礎信息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經B超診斷為胎位不正;(2)所有患者均知曉本次試驗,且簽署知情同意書;(3)經醫院倫理委員批準。排除標準:(1)伴有不同程度的合并癥、并發癥者如高血壓,子宮畸形,合并腫瘤,臍帶繞頸,先兆早產,胎兒窘迫等;(2)存在意識障礙、精神障礙者;(3)無法順利完成試驗,中途退出者。
實驗組實施艾灸結合體位引導治療,協助患者取仰臥屈膝位,將其腰帶松解,使患者全身放松,隨后選擇2支艾灸將其點燃,兩側至陰穴同時進行,艾灸距穴位約3—4cm,左右同時實施熏烤,以孕婦感覺溫熱,但不灼痛為宜,施溫和灸10min—15min。同時協助患者進行膝胸臥位,15min,每日1次,7d為1個療程。對照組選擇膝胸臥位,每日1次,7d為1個療程。
(1)治療標準[3]:顯效:經產檢及B超復查,確診已轉為枕前位或頭位;有效:經治療后胎位逐漸回正,但未得到最佳效果;無效:治療前后胎位未產生變化或變化不大。(2)治療前、治療后1周參照美國研究健康調查表(SF—36量表)評價生活質量[4],包含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總分0—100分,評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分數與生活質量成正比。
采用SPSS21.0統計分析軟件,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有總效率是96.67%,明顯高于對照組66.67%(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有效率比較(n=30,例)
兩組治療前生活質量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實驗組生活質量明顯高于常規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χ2±s,分)
胎位不正,又稱為胎位異常,是造成宮縮乏力、子宮破裂、胎兒窘迫、產程延長以及新生兒窒息等主要因素,嚴重危及孕婦及胎兒機體健康,故胎位不正時,需及時予以對癥措施糾正胎位,如若無效,需行剖宮產術。胎位不正,在我國中醫學中多見于“難產”,并依據胎位的不同狀況,可分為“坐生”、“橫生”、“倒生”等,該疾病病因多與母體氣血不足、素體虛弱存在密切聯系,神疲肢軟而無力促胎位轉正,且與平素過度安逸或氣血凝。、宮虛寒、血不流暢、氣不運行、氣滯血瘀有關[5]。
《婦人大全良方·產難門》曰:“凡婦人以血為主,惟氣順則血順,胎氣安而后生理和,金富貴之家,通常保惜產母,唯恐運動,以致氣血凝,胎無法轉動,皆致難產”,是指血凝、氣滯與胎位不正伴有內在聯系[6]。至陰穴主滯產,為足太陽膀胱經之井穴,五行屬金,足太陽經氣由此交入足少陰腎經,可調腎氣,促進氣血運行,調整陰陽,疏通經絡,矯正胎位之功效,后逐漸進展為矯正胎位的經驗穴及要穴。最新研究發現,艾灸至陰穴時,可刺激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使其激素逐漸分泌增多,子宮活動增強,胎兒活動加劇,進而利于胎兒轉正的動力學,達到最佳糾正胎位效果[7]。而本文研究顯示,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與國內相關研究結果一致。分析原因:諸多孕婦腹壓較大,未法耐受長時間膝膝臥位,且動作不規范,可直接影響治療效果。同時在治療期間,產婦易誘發氣短、胸悶等不良反應,使其依從性逐漸降低,進而直接干擾膝胸臥位矯正效果[8]。因此聯合艾灸治療則能有效彌補體位引導的不足,操作簡單,無副作用,且具有起效快、治療時間短等優勢,且孕婦配合度較高[9]。康小琴[10]研究發現,艾灸轉胎最佳時機為30—34周,妊娠30周以上,因羊水過多,胎位未固定,可產生自然轉過,妊娠超過35周以后,胎兒過大,腹壁緊張,可直接影響轉胎效果,充分說明糾正胎兒方法的選擇取決于治療方法的可靠性、有效性,但對癥、安全、適宜的治療方案能夠有效提高孕婦治療信心。
綜述所述,艾灸結合體位引導治療胎位不正可獲得顯著價值,值得臨床應用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