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蘭
摘 要: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演示實驗、課堂即興表演、大自然中的資源等開展情境教學,以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讓學生快速掌握課堂教學內容,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文章簡述情境教學法的內涵及應用意義,探討語文教學中情境教學法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語文教學;情境教學法;情感;多媒體;實驗;表演;資源;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06-0130-02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通過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讓學生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探索、優化教學方法,其中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幫助學生快速理解課堂教學內容,從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提升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本文簡述情境教學法的內涵及應用意義,探討語文教學中情境教學法的應用策略。
一、 情境教學法的內涵及基本方法
“情以物遷,辭以情發”是劉勰的《文心雕龍·物色》里面的句子,意思是作者的情感隨著景物的不同而變化,文辭則依據情感的變化而抒發。這句話應用于語文教學中是指只有讓學生置身其中,才能夠了解文章內容,才有共同體會,才能夠產生共鳴。王國維在《人間詞話》是這樣表達情境結合理念的:“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由此可見,情境結合的理論已經相對成熟,情感和景物之間相互聯系卻又相通,景物能夠影響人的意識。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內容,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
1.帶入情境
在語文教學中,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因此,教師可通過創設問題情境、造成懸念等方法把學生帶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在探究中不斷激發并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從而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并把課堂教學內容內化、吸收,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例如,在教學《窗前的氣球》一文時,教師可創設問題情境:因為平時大家都相互幫助,相互關心,所以當科利亞得傳染病住院后,大家都很想念他,于是想出了放氣球去探望他的好辦法。你知道同學們想通過氣球對科利亞說什么嗎?為什么在短短的時間里,科利亞的心情會發生那么大的變化?學生通過對問題的探究,感受到同學之間團結友愛的快樂,體會到同學之間友誼的珍貴。
2.優化情境
入選語文教材的課文生動活潑、情文并茂,體裁類型豐富多樣,有詩歌、記敘文、散文、童話、寓言等,向學生展示了一個絢麗多彩的世界。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優化情境,引導學生發現教材課文中的美,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例如,《富饒的西沙群島》《桂林山水》《草原》《美麗的小興安嶺》都是描寫祖國山水秀麗和壯美的。教師可先組織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此基礎上借助多媒體展示課文中涉及地點的圖片或視頻,從而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直觀的體驗,然后讓有旅游經歷的學生介紹自己的所見所聞,通過不斷優化情趣讓學生對課文內容產生形象而立體的感性認識,在心中生發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3.拓寬情境
語文教材中的許多課文取材于大自然,因此,教師可在教學中創設情境,拓寬教學內容。例如,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觀察校園里的花草樹木,讓學生在大自然中認識世界,學習語言規律。拓寬情境運用于語文教學中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有利于活躍課堂氛圍,可使學生獲得探究的樂趣、審美的樂趣。
二、語文教學中情境教學法的應用策略
在語文教學中,部分教師教學方法陳舊、單一,緊扣課本,師生之間缺乏有效的互動溝通,這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也不利于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寓教學內容于具體形象的情境之中,因此,教師可在語文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語文課堂教學,從而不斷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1.利用多媒體進行語文情境教學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借助多媒體,以PPT課件、視頻等多種形式向學生展示課本內容,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通過讀、聽、看立體理解課文內容,從而改變“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例如,《桂林山水》以生動形象的筆觸描繪了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寫景佳作。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借助課本插圖向學生介紹桂林山水,因為缺乏直觀的情感體驗,所以學生無法從教師“填鴨式”的口述中體會到桂林山水的美。而借助多媒體課件,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攝影師從不同角度拍攝的桂林山水的照片,或通過視頻形象展示桂林的鳥語花香、山清水秀。這種教學方法可拉近文本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如親眼所見般感受“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壯觀,可以深刻感受祖國山河之美。
2.利用演示實驗進行語文情境教學
語文教材中的一些說明文相對比較枯燥,不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傳統的教學方法多以教師講述為主,這種教學方法無法讓學生真正理解文章內容。因此,教師在教學說明文時,可以創設現場實驗等情境,以提升教學效果。例如,《琥珀》是一篇科學小品文,主要寫了一只琥珀被發現以及科學家推測它的形成過程,意在讓學生通過學習能夠想象出琥珀的形成過程,理解科學家合理嚴謹的推測過程。但學生很難理解“何為琥珀”。因此,教師可以通過相關實驗向學生展示琥珀的形成過程,以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最終達到課堂教學目的。
3.利用課堂即興表演進行語文情境教學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創設課堂即興表演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分別飾演課文中的角色,以此分析、把握課文中的人物心理,從而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可組織沒有表演任務的學生充當小觀眾,這些小觀眾可結合課本內容,對表演者進行點評,共同提高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認知。例如,《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介紹科學知識的童話故事。在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演繹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在表演之前,提出兩個建議。第一,盡量把小蝌蚪身體的變化表現出來。第二,在扮演角色時,好好地想一想角色當時的所思、所想、所做。學生根據教師的建議仔細揣摩人物心理,組織語言,并把自己的理解融入到表演中,生動演繹小蝌蚪找媽媽的全過程,再現蝌蚪到青蛙的變化過程,并學到保護青蛙、保護動物、保護環境的道理。
4.利用大自然中的資源進行語文情境教學
語文教學不應局限于課堂,可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與大自然親密接觸。這種教學方式能夠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學到更加豐富的內容,可以延伸、拓展課堂教學內容。因此,教師可以組織郊游、野營等課外活動,利用大自然中的資源進行語文情境教學,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基于對教學內容的深入研究與分析,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情感特點和認知規律,做好情境教學的合理滲透與應用。可利用多媒體、演示實驗、課堂即興表演、大自然中的資源進行語文情境教學,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情境中激發語文學習興趣,不斷提高語文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常國玉.小學語文情境創設的技巧[J].江西教育,2020(06).
[2]宋秋萍.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幾點做法[J].黑河教育,2019(11).
[3]余志忠.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課堂情境教學策略概述[J].天津教育,2019(24).
[4]何海祝.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小學低年級閱讀情境教學[D].廣州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