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連中
高質量發展是黨的十九大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個新的歷史方位提出的,即新時代要求中國經濟要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和必須遵循的原則,其中強調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正確方針,把握正確方向,必須以一以貫之的科學原則作為基礎和保證,就是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穩中求進、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堅持質量第一和效率優先、堅持因地制宜。
一、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這個根本保證
歷史和實踐反復證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和最大優勢,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必須依靠和堅持黨的全面領導這個關鍵。不斷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是我們黨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必然要求,也是更好地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舉國體制優勢的必然要求,是做好當代中國經濟工作的根本保證。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步而言機遇與挑戰并存,但機遇是主要方面,能否抓住這個機遇,關鍵在黨。牢固樹立“四個意識”,確保在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向性、原則性問題上聽黨話、跟黨走,是我們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并攻堅克難、乘風破浪的基本前提。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各種所有制經濟能否持續健康發展并承擔社會責任、合理配置資源,都要以黨的全面領導為根本保證。
二、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這個根本立場
在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成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要求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要更多側重滿足人民需要的多樣性、廣泛性的要求。實現高質量發展,就要始終秉承人民立場,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體民情、察民意、惠民生,切實做到為人民干好事、干實事。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共同富裕,歸根到底是為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在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尤其要注重縮小貧富差距,堅持先富帶動后富,城市帶動農村,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改革的紅利惠及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對于中國共產黨而言,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就要始終堅定這個根本立場不動搖。
三、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這個指揮棒、紅綠燈
新發展理念蘊含著創新是第一動力、協調是內生特點、綠色是普遍形態、開放是必由之路、共享是根本目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時代新階段的發展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是高質量發展”“新發展理念就是指揮棒、紅綠燈”。新發展理念是習近平總書記以卓越的政治智慧,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變局,根據我國發展環境、發展條件變化等做出的科學判斷。“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影響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重大變革,是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性變化為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們必須把發展質量問題擺在更為突出的位置,著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新發展理念是新時代發展實踐的先導,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引領作用。
四、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構建新發展格局這個“平衡器”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實際上是提升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重大戰略選擇。中國經濟好似大海,具有體量大、包容性強等特征。因此,中國經濟不能簡單地依賴外需,特別是在全球經濟普遍不景氣的背景下,更應當首先從國內大循環上做文章,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主,同時統籌好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實現良性循環。實現高質量發展,暢通國內大循環,必然要求國民經濟均衡協調增長和發展,即國民經濟生產和再生產的各個方面、各個領域、各個環節之間均衡其供求關系、結構性關系、國內與國際關系,全面協調國民經濟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的關系以及發展與穩定的關系、經濟與資源環境的關系等。同時,實現高質量發展,還應當以高水平開放為戰略前提,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
五、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創造了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和長期穩定共存的中國奇跡。在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是必然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重要方法論。從“穩”和“進”的辯證關系來看,二者是有機統一、相互促進的整體,“穩”是主基調、是大局,“進”則要求在保持經濟平穩發展的同時更要在質上取得新突破新進展。面對當前形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穩是大局,必須確保疫情不反彈,穩住經濟基本盤,兜住民生底線,要求在穩的基礎上積極進取,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全面推進復工復產達產,恢復正常經濟社會秩序,培育壯大新的增長點增長極,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
六、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率優先這把尺子
實現高質量發展,就必須要堅持質量第一、效率優先的原則,不再唯GDP論,能夠承受經濟轉型帶來的陣痛,充分提高整體效能。要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增強供給體系適應需求結構變化的能力;要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調發展的產業體系;要不斷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問題,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要完善產權制度改革,用好產權制度對科研創新的激勵作用,充分保護各類產權和個人財產權,以保證要素自由流動;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等。
七、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因地制宜這個方針
高質量發展不是整齊劃一的發展,也沒有一勞永逸的辦法,只能在堅持全國一盤棋的基本原則下因地制宜,發揮各地比較優勢,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振興發展之路。要充分重視和發揮主體功能區的核心作用,結合各地區的自然生態狀況、水土資源承載能力、區位特征、環境容量、現有開發密度、經濟結構特征、人口集聚狀況、參與國際分工的程度等多種因素找到核心定位,以比較優勢為框架科學制定財政政策、投資政策、產業政策、土地政策、農業政策、人口政策、民族政策、環境政策、應對氣候變化政策,充分調整產業布局,充分優化資源配置效率,發揮各地方優勢,實現高質量發展。
(作者:中共吉林省委黨校政治學教研部主任、教授)
責任編輯/雷?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