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強和創新市域社會治理,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這是我們黨著眼于實現“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重大戰略舉措。要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實現城市更高質量發展,就必須以先進的理念、精準的方法來加強和創新市域社會治理。
一、用先進的理念統領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念是行動的先導,一定的發展實踐都是由一定的發展理念來引領的,發展理念是否對頭,從根本上決定著發展成效乃至成敗。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治理理念,加快推進新時代、新發展階段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平安中國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緊緊圍繞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總目標,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以共建共治共享為導向,以防范化解影響安全穩定的突出風險為重點,以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平安創建活動為抓手,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要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首先要加快市域社會治理,因為市域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在市域范圍內的具體實施,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基石。加快推進新時代、新發展階段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最重要的是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把黨的領導優勢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社會治理優勢。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把加強黨的領導貫穿于市域社會治理全過程。充分發揮各級黨委在市域社會治理中的領導核心作用,更好發揮基層黨組織在基層治理中的戰斗堡壘作用,把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過程變成不斷夯實黨執政根基的過程,提高黨領導市域社會治理的水平。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把自治、法治、德治結合起來,把系統治理、綜合治理、依法治理、專項治理、源頭治理結合起來,把治標與治本結合起來,把專門工作和群眾路線結合起來,推動市域社會治理更加有序有效發展,構建起黨委領導下政府和社會共建共治共享的制度體系,同時積極構建起市域社會治理的政治體系、自治體系、法治體系、德治體系,加快實現市域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治理理念,把群眾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把群眾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是中國共產黨的立黨之本。在市域社會治理中,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逐步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期待更高物質文化生活的同時,人民群眾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會日益增長。這個變化的結果,一方面要求黨和政府調整執政理念和工作方式,市域社會治理也必須要從人民群眾最煩心、最期盼的事情抓起,著力解決好他們最關切的公共安全、權益保障、公平正義等問題,切實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幸福感、獲得感。另一方面要求市域治理要堅持一切依靠群眾,尊重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尊重和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堅持一切由群眾評判,做到社會治理過程讓群眾參與、成效讓群眾評判、成果讓群眾共享,切實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治理理念落到實處。
二、用精準的方法加強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
在改革開放的40多年里,我國實現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城市化,根據測算,我國城鎮化進程可能要在75%左右才會穩定下來,因此還將有2億多農村人口進城。隨著我國城市發展和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入及人口老齡化的到來,越來越多的社會化職能和政府轉移出來的服務職能,都要由社區來承接,同時,離退休人員、下崗(失業)人員、解除企業勞動關系人員和大量農村務工人員進入社區,使社區內的常住人口、流動人口不斷增加,社區的各項工作量加大,這就需要我們能夠采取精準的方法加強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
要從市域治理的小事做起,增強市域居民的幸福感,實現“微治理”。社區作為個人從家庭邁入社會的初始空間,是社會治理最基層的平臺和載體。如何實現對市域居民多樣化、多層次、個性化服務的精準供給,是推進高品質市域建設的重要內容。因此,要從微觀方面不斷探索市域治理的內生動力機制,激發和引導市域的創造力和發展活力,推進市域活力建設。
要以多元協同格局為依托,增強市域居民的主體感,實現“同治理”。按照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的要求,一是要積極構建黨建引領格局,提升黨統籌市域治理能力。二是要努力完善責任體系,要把過去的“條塊分割”轉變為“縱橫聯動”的聯動格局,把過去的“單兵作戰”轉變為“社會共治”的局面。三是要積極構建社會組織發展的良性生態系統,培育社會力量新型合作模式;發展現代化的社會組織,發揮社會組織在多元協同格局治理中的作用。四是增強主體意識,喚醒公民參與市域社會治理的意識,提升公民自治能力;創造平等化的利益表達權利格局,構筑合理化的利益表達渠道;健全規范有序的公眾參與機制,建立健全市民政治決策參與的制度性平臺,最大限度地增加市民對公共政策的認同和支持。
要以公共服務承載力為核心,提升市域居民的獲得感,實現“善治理”。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市域居民對基本公共服務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這便要求市域社會治理在公共服務供給上能夠優質化、均衡化,擁有更高質量,提升市域居民的獲得感。因此,要積極建立與公共服務需求總量增長趨勢相適應的社會治理資源分配政策體系,優化均衡性的公共服務資源配置結構,完善科學化的公共服務資源配置體系,讓市域居民擁有獲得感,從而實現“善治理”。
要以智慧城市為依托,增強居民的大數據感,實現“巧治理”。2020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省杭州市考察調研時指出,城市大腦是建設“數字杭州”的重要舉措,對杭州市運用城市大腦提升交通、文旅、衛健等系統能力和創新成果表示肯定。智慧城市的實質就是把國家信息化體現在市域治理中,讓“互聯網+”行動計劃融入無所不在的應用和服務中,造就無所不在的應用創新。治理工具的數字化能夠大大簡化治理信息處理的過程。建設共享型的市域公共資源大數據庫,能夠解決長期以來多部門間縱向分割、橫向不通的信息化孤島問題;建設精細化的市域公共服務感知系統,能夠推動公共服務感知形式由傳統的“面對面”向智慧“鍵對鍵”轉變,實現公共服務資源的“優質投放”與“精準使用”;建設網絡狀的市域公共安全行動協作團隊,實現“通信網、互聯網、物聯網”網絡聯動,能夠實現智慧化追蹤;建設交互式的市域社會治理云平臺,能夠搭建起“網格化治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社會化參與”的全面的社會治理新平臺。因此,要加快建設“城市大腦”,向精準管理要效益。
責任編輯/李?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