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少輝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山清水秀但貧窮落后不是我們的目標,生活富裕但環境退化也不是我們的追求”,要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我省在全力推進“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實現的過程中,既要看“經濟”的臉色,又要重視“自然”的氣色,把握住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基本原則,加快建立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將綠水青山轉變成金山銀山。
一、加快產業生態化,守住綠水青山的本色
隨著工業文明的迅猛發展,人類在積累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對自然生態系統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傳統線性的經濟發展方式不僅造成了大量的資源浪費,也引發了極其嚴重的環境問題,例如水污染、大氣污染等。特別是我國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快速發展,走過了發達國家上百年走過的路程,這確實讓我們引以為傲,但同時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則是在較短時間內,要解決極其復雜的環境問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所指出的“生態文明建設正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就吉林省而言,其首要問題就是要實現產業生態化,按照“綠色、循環、低碳”的產業發展要求,努力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發展路子。一要樹立生態優先的產業發展理念。在產業發展中充分考慮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把促進人與自然的融合發展作為根本目標,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二要調整產業比例關系,促進三大產業協調發展。以發展生態農業為基本導向,優化農業結構,延長農業產業鏈,穩定農業在整個產業結構中的比例關系;利用綠色生態技術調整第二產業技術結構,加快污染產業改造,發展高新技術及環保產業,加速向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結構轉變;積極發展現代生態服務業,提高第三產業所占比重,使第三產業成為高效生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同時要加快對傳統產業的生態化改造。加快發展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服務業等綠色產業,大力發展循環型農業、循環型工業、循環型服務業等循環經濟,著力構建低碳清潔能源體系,加強資源能源集約利用,推進節約型社會建設,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二、加快生態產業化,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價值轉變
產業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沒有產業的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將失去物質支撐而難以持續。1999年,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在南平市調研時就曾指出:“不要搞單打一,說搞生態,就不搞產業,產業還是要搞,產業不搞生態也難以為繼。”生態文明建設與產業發展是密不可分的,沒有豐富的資源作依托,產業發展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沒有產業發展作為支撐,生態文明建設也會失去活力和動力。所以生態文明建設不能忽視經濟效益,產業發展更要重視生態效益。
生態產業化即通過“產業化”的方式實現生態產品的價值和增值。生態產業化其實質就是以生態產品的生產和再生產為主線,體現其經濟活動的過程,是自然再生產過程和經濟再生產過程的統一。將“生態”與“產業”相結合,順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通過生態產品的產業化供給,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我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就是要按照社會化和市場化的發展規律,以生態資本化的經營,推動生態要素向生產要素、生態財富向物質財富轉變,實現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的價值轉變。
從生態要素向生產要素、生態財富向物質財富轉變,是從價值體現到價值認知的過程。在價值體現方面,一是科學選擇資源開發利用的方向。按照環保、綠色、可持續、有利于發揮資源稟賦優勢來選擇產業業態,立足發揮比較優勢,選準適合發展的產業,同時要解決好自然資源要素高效整合的問題。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要做到高效配置。生態資源的高效開發利用需要資源要素的規模整合,無論是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還是生態康養等第三產業,都需要對涉及的自然資源進行整合利用,這便需要“有為政府+有效市場”的模式。以“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為平臺,對一定區域范圍內分散零碎閑置的森林、水、耕地、古民居等資源進行整合,打造成集中連片的優質資產包,對接包裝水、休閑旅游、森林康養、現代農業等生態產業,塑造我省新的生態經濟增長點。二是解決好自然資源的提質增效問題。規模化整合之后的自然資源,需要進行提質和增效,解決好包括資源數量、質量和管理水平以及科技、設施等各方面的投入問題,特別是要在環境保護與資源利用方面把握好尺度,給自然生態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三是大力發展新興生態產業。產業結構生態化要遵循生態效益的目標,經濟發展不僅要保護環境,而且要挖掘經濟潛力,探索新的經濟增長點。通過區域產業結構生態化發展,使區域綠色市場和新興生態產業得到跨越發展,使生態產業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產業和新的增長點,從而構建高效生態產業體系。
在價值認知方面,我省要力爭把生態價值在生態產品的價格上體現出來。從生態溢價的角度看,生態資源開發形成的產品,只有體現出“生態”的標簽與內涵,得到市場和消費者的認可,才能在價格上表現出生態溢價。這就需要將“生態”的信息從資源層面傳遞到生態產品的生產、流通、消費等環節中,取得消費者的信任并愿意為之買單。
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關鍵要在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中找到最佳結合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就是最佳的結合點。因此,要堅持既能保證水更清、天更藍、地更綠、環境更優美,又能保證人民群眾有高質量的生活消費品,國家有強大的經濟基礎保證經濟健康運行,最終實現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有機統一。
責任編輯/高嘉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