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斌 何偉軍 劉磊 閆英才 徐茜
摘 要:進入后扶貧時代,湖南工學院結合貧困村實際情況及產業現狀,著重從突出供給側改革指導、發展脫貧致富健康產業入手,建立長效利益聯結機制、助力貧困戶搭上順風車,并從依托后盾單位、發揮消費扶貧優勢、落實“戶幫戶親幫親”、推廣“1+1+1”產業獎補幫扶等四個方面介紹了該院幫扶“未來式”的探索與實踐。
關鍵詞:后扶貧時代;地方高校;未來式;產業
按照我們黨“兩個一百年”的偉大奮斗目標,脫貧攻堅已經全面收官,進入了后扶貧時代。后扶貧時代屬于脫貧攻堅和美麗鄉村建設的交匯期,在后扶貧時代搞好脫貧攻堅工作,對貧困村建設美麗鄉村、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實現全面小康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地方高校按照我國高校的培養人才、發展科學、服務社會的職能定位,也要承擔脫貧攻堅的重任。根據湖南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湖南工學院對口湖南省邵陽市隆回縣七江鎮石田村的駐村幫扶工作。按照省駐村辦的要求,湖南工學院派出了由1名隊長、2名隊員組成的幫扶工作隊駐村幫扶,工作隊由學校黨委組織部負責管理和指導。后扶貧時代,駐村幫扶工作要注意什么,地方高校的駐村幫扶工作隊能做些什么,這些都是各級駐村辦、地方高校及駐村幫扶工作隊應深入研究的問題。不僅如此,這些問題對于貧困村、貧困戶脫貧不返貧和貫徹落實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的“四不摘”要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貧困村的基本情況
石田村位于隆回縣城以北52公里望云山南麓的丘陵地區,土質以砂土為主,土層較薄,多有石塊;一小溪自北向南貫穿全境,沿途筑有多級微型水壩;全村總面積5.5平方公里,東鄰明星村、斗兆樓村,南接鳥樹下村、黃家村,西與寨沖村接壤,村北毗鄰望云山國家林場,是七江鎮唯一的省級貧困村。村轄12個村民小組,全村總戶數471戶,總人口1850人,其中五保戶14人,殘疾人口37人。2018年5月精準識別后,建檔立卡貧困戶66戶238人。該村集體經濟及集體資產貧乏,目前沒有村集體收入來源,在基礎設施建設、社會公益事業、扶持貧困戶、發展生產、幫助困難群眾及調動基層干部工作積極性方面存在很大困難。村民家庭收入主要靠耕作農田、山林及外出務工,收入來源有限。該村共有林地面積2734畝,耕地面積944畝;其中水田788畝,旱地156畝,且拋荒現象嚴重,有100余畝。村級主路為各組連接縣道037通組道路,目前已經完成長3公里寬3.5米路面硬化,剩余3.1公里通組路路面尚未硬化。工作隊迫切需要幫助村里發展可持續發展和經營的產業,確保村里能有穩定的集體收入穩步推進全村基礎設施建設。同時,也要建立起貧困戶和產業發展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確保貧困戶穩定、有序脫貧。
二、產業的現狀
目前,石田村有3個致富帶頭人,分別是以陳清樺為法人的湖南瑾升現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瑾升公司)、以王育軍為法人的湖南春湘生態農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春湘公司)和以陽淑容為法人的隆回縣石田弘揚種植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弘揚合作社)。工作隊駐村前,瑾升公司已與部分村民簽訂100余畝土地流轉合同,用于艾草種植。艾草亦藥亦食,在養生理念產品盛行的當下,艾草可以制作艾葉茶、艾葉粑、艾柱、泡腳包、艾精油、護眼貼等一系列產品。春湘公司已與部分村民簽訂100余畝土地流轉合同,用于種植辣椒、玉米、蘿卜、白菜等。石田村屬高山富硒砂土,種植的各類蔬菜都屬于綠色養生食品,且具備深加工潛質。弘揚合作社依托陽淑容注冊的廠家網絡平臺,通過線上和線下對外銷售艾葉粑、豬血丸子、粽子、土臘肉、辣椒醬、豆腐乳、土米酒等本地土特產品。但是,兩家公司普遍存在如下問題:一是流轉的土地多為在外發展或務工非貧困戶的良田,暴露了企業對村中荒廢土地的利用率不高;二是在種植經營過程中的用工大多也是非貧困戶村民,體現了企業的幫扶責任不強;三是兩家公司既沒有與貧困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也沒有與村集體建立利益聯結機制,說明了企業的帶動作用不夠;四是兩家公司主要以種植為主,產品附加值和利潤相對較低,反映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五是兩家公司都沒有結對大型龍頭企業,無法確保他們的農產品能夠保價收購,顯示了企業的抗風險能力不強。
三、產業幫扶的實際做法
(一)突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指導,發展脫貧致富健康產業
中國扶貧改革40年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產業幫扶是最有效的扶貧模式。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下,探索貧困地區產業精準幫扶路徑對于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接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指導,就是要讓貧困村的扶貧產業遵循市場規律組織生產,而不是盲目地生產,否則就會造成豐收即破產的悲劇。接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指導,就是遵循經濟學原理,確保貧困村扶貧產業能夠健康、可持續發展,不會出現因幫扶單位撤離之后產業廢止而導致國家幫扶資金白白流失的情況發生。接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指導,就是幫助貧困村扶貧產業能夠兩條腿走路,既能享受幫扶單位的“計劃”支持,又能經受住“市場”的考驗。
駐村幫扶工作隊指導春湘公司在種植蔬菜的時候既要注重當地市場的需求,也要考慮學校食堂采購情況。工作隊帶領春湘公司負責人深入本地市場進行調研,了解市場對蔬菜品種的需求信息和學校食堂對蔬菜品種的需求信息,然后對數據進行科學分析。最終,春湘公司充分利用本地市場,和軍杰公司簽訂保價回收合同,大規模種植朝天椒;和湖南工學院3個食堂簽訂保價收購合同,適當擴大規模種植學生喜歡吃的蘿卜、玉米、白菜等,從而確保了公司的良性運營。
(二)建立長效利益聯結機制,助力貧困戶搭上順風車
幫助貧困村發展產業的目的有兩個。一是建立產業與貧困戶和村民的利益聯結機制,即通過大戶和企業的帶動作用,指導和促進貧困戶和村民一起入股、務工、生產,從而實現脫貧致富;二是建立產業與村集體的利益聯結機制,即大戶或企業交納一定的管理費給村集體作為村集體收入,用于村里公共事業發展。
駐村工作隊指導春湘公司和瑾升公司在生產過程中用工首選貧困戶,融資時優先貧困戶入股,鼓勵貧困戶和村民依托兩家公司進行自我生產,并通過石田村農講所,邀請這兩家公司的技術負責人進行技術指導。通過“四議兩公開”,從工作隊立項的國家科協的經費中拿出大部分錢購買艾草種苗,以委托代種的形式,與瑾升公司簽訂代種協議。瑾升公司每年向村委會交納一定的利潤作為村集體收入,以此建立起瑾升公司和貧困戶、村集體的雙向利益聯結機制,實現了貧困村村集體收入零的突破。
(三)依托后盾單位,發揮消費扶貧優勢
后盾單位是駐村工作隊開展駐村幫扶工作的堅強后盾,是駐村幫扶工作開展得好壞的責任主體,肩負著對駐村幫扶的指導和監管責任。駐村工作隊要研究后盾單位的特點和優勢,請示主管領導,幫助貧困村發展后盾單位能夠幫助的產業。
工作隊利用湖南工學院的科研優勢,對石田村的土壤和水源進行了全面的測試分析,證明了富硒的事實和重金屬的達標,進而幫助春湘公司、瑾升公司以及合作社打造產品特色。利用學生人數眾多的優勢,通過消費扶貧幫助春湘公司訂單式種植蘿卜、玉米和白菜等。利用學校教職工多的優勢,依托中國教育工會湖南工學院委員會與合作社簽訂土特產品作為教職工福利的消費扶貧協議,實現工會助力脫貧攻堅。依托65名結對幫扶人對66戶貧困戶“以購代捐”,鼓勵貧困戶發展種養產業,增強他們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四)落實“戶幫戶親幫親”,推廣“1+1+1”產業獎補幫扶
產業發展是后扶貧時代的重點,它是脫貧攻堅戰略和美麗鄉村建設戰略的橋梁和紐帶。在后扶貧時代,駐村工作隊要深入研究怎樣放手,怎樣增強貧困村和貧困戶產業的“自愈”能力和抗風險能力。2019年,湖南省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省工商業聯合會、省扶貧開發辦公室、省婦女聯合會面向湖南省深度貧困地區和特困戶開展了“戶幫戶親幫親 互助脫貧奔小康”活動,駐村工作隊也結合石田村戶籍的實際,于2018年“異曲同工”地提出了“1+1+1”產業獎補幫扶方案。
駐村工作隊通過入戶走訪和戶籍調查,統計出石田村的主姓依次是王、黃、鄭、肖、鄒。而且幾乎全是宗親或姻親,具備了“戶幫戶親幫親 互助脫貧奔小康”的前提。為了實現在后扶貧時代幫扶工作從“外幫”向“內助”的轉移,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認真研究并制訂了符合石田村實際的“1+1+1”產業獎補幫扶方案。“1+1+1”指的是1名非貧困戶+1名貧困戶+1個產業。任何一個非貧困戶只要在村里有較好的產業發展,如果能帶動一名貧困戶加盟,工作隊都將對這個產業進行獎補,獎補資金的60%作為該貧困戶的原始股金,產業受益即開始分紅;獎補資金的40%直接歸非貧困戶所有。通過該方案,石田村進一步壯大了蔬菜種植規模,發展了酥脆棗種植產業和泥鰍養殖產業,所有貧困戶從中直接受益。
四、結 語
在后扶貧時代,地方高校要堅持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的“四不摘”政策,認真從產業幫扶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尋求適合自身和貧困村實際的幫扶“未來式”,確保貧困村脫貧不返貧,堅定地朝著美麗鄉村邁進。
參考文獻:
[1]張琦,張濤,賀勝年.供給側改革視角下民族地區產業精準扶貧的路徑探索[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9.1.
[2]智敏.鄉村振興背景下陜西產業扶貧的路徑選擇與模式分析[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8.12.
[3]涂瑛輝.建立地方高校文化扶貧長效機制研究——以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為例[J].財會學習,2018.11.
[4]鄒聯克,陳世軍.地方高校實施產業培扶的扶貧路徑選擇——以黔南民族師范學院為例[J].貴州教育,2018.6.
[5] 劉巖.產業扶貧在西部地區精準脫貧中的實踐思考——以張掖市甘州區花寨鄉為例[J].中國報業,2018.12.
[6]張偉頎.精準扶貧要求下的地方高校扶貧工作路徑探究——以合肥學院幫扶泗縣陡張村為例[J].科教導刊,2018.9.
【基金支持】湖南省教育廳重點科研項目:后扶貧時代,地方高校幫扶“未來式”的探索與實踐——以湖南工學院為例(湘教通〔2019〕90號:18A425);國家基層科普行動計劃:隆回縣七江鎮石田村科技助力示范項目(湘科協通〔2018〕58號:2018hn01020517);國家基層科普行動計劃:隆回縣七江鎮石田村科技助力示范項目(湘科協通〔2019〕43號:2019kjzl010504)
(作者單位:湖南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