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續友
北宋佚名摹顧愷之的作品《洛神賦圖》,是“唐宋八大家”古文運動前盛行的文學形式,體現了文脈發展的內在相連。
此圖中繪有人物、山水、龍魚、車馬、神物,并在畫面中穿插小楷書賦文。作品人物描繪細致生動,衣紋秀逸,山石以勾染為主,樹木多夾葉,稍加點染,很大程度上保留了顧愷之繪畫的藝術特點。南宋初藏于內府,明代經葉鈳、項元汴等遞藏,清初經王鐸、梁清標遞藏,后入內府,經《石渠寶笈續編》著錄。在現存的中國古代繪畫中,顧愷之的《洛神賦圖》被認為是第一幅改編自文學作品的畫作、唯一文圖并茂的版本、第一次以連環畫形式表達故事情節。
顧愷之(約348—409年),字長康,小字虎頭,無錫人,博學多才,擅繪畫,人物畫尤具點睛之妙。北宋佚名摹顧愷之《洛神賦圖》仍保留著六朝時的繪畫風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顧愷之和他那個時代的藝術水平。因此,它也是我國藝術寶庫中的瑰寶。
據悉,顧愷之此畫并不是簡單地為文學作品配上插圖,而是用繪畫的方式對《洛神賦》重新進行闡述,在某些方面超過了文學作品本身,是對文學作品的二次創作,加深了對文學作品的理解。《洛神賦圖》采用了連環畫形式,將賦中所描述的主要內容分段畫出,主要人物重復出現,但每段之間又沒有明顯的分界線,使之渾然一體。
顧愷之如此成功地再現了動人的文學作品,緣于他對生活的深刻認識和理解。在此基礎上,他進行藝術虛構,創作出既與現實生活相符合,又不同于人間俗世的“神仙境界”,這是藝術家天才的創造。《洛神賦圖》中,顧愷之追求真實形象的塑造,追求神情、意境的表現,力求將人物的內心活動呈現在紙絹之上。他運用“緊勁連綿,循環超忽,調格逸易,風趨電疾”(出自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的流暢筆調,采用游絲描的技法,著以艷麗的色彩,人物衣袂飄動,猶如春蠶吐絲,把曹植文中刻畫的女神飄忽游動的神韻恰當地表現出來,使文畫合一。《洛神賦圖》不僅僅表現“形”,更重要的是在“形”的基礎上提煉出“神”,這是顧愷之帶來的不朽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