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夢夏

秦朝覆滅后,漢高祖劉邦建國倉促,漢朝初期依舊沿用秦時的貨幣“秦半兩”。后來,郡國自由鑄錢,造成幣制混亂,物價上漲,比如當時的吳王劉濞,其封地中有銅山,便開始大規模鑄錢,各諸侯通過這樣的積累,逐步有了日后發起七國之亂的資本。直到漢武帝即位后,下令禁止郡國鑄錢,把各地私鑄的錢幣運到京師銷毀,將鑄幣大權收歸中央,五銖錢才開始粉墨登場。當時中央朝廷成立了專門的鑄幣機構,即由水衡都尉的屬官 (鐘官、辨銅、技巧三官)負責鑄錢。鐘官負責鑄造,辨銅負責審查銅的質量成色,技巧負責刻范。公元前118年,一種面文“五銖”二字的錢幣面世了,重如其文,被稱為五銖錢。
五銖錢外圓內方,象征著天地乾坤,奠定了中國硬通貨鑄幣圓形方孔的傳統。銖是重量單位,一銖等于50克的二十四分之一。其輕重合乎古代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與價格水平對貨幣單位的要求,因而在漢武帝以后的西漢、東漢、魏、蜀、晉、南齊、梁、陳、北魏、隋均有鑄造,歷時長達739年,是我國歷史上鑄行數量最多、時間最長,最為成功的長壽錢。
五銖錢多達30多種。其中小型者、三字者、四字者較好識別,如西漢小五銖(鑄于前73年—公元7年)、董卓五銖(鑄于190年)、沈郎五銖(東漢元帝時沈充所鑄)、蜀漢小五銖(劉備鑄于四川)、龜茲五銖(六朝時古龜茲國所鑄)。三字五銖是東漢末或三國初所鑄的帶有“平”字的五銖錢,也稱平當五銖,該字有面穿上和面穿下之分,亦有背穿下者。四字五銖有永安五銖(永安二年所鑄)、常平五銖(六朝時北齊天保四年所鑄)、太和五銖(六朝時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所鑄)、直白五銖(蜀漢劉備所鑄)。此外,隋開皇五銖和西魏大統五銖都是“五”字中交叉較直,但開皇五銖的“朱”字不正,邊輪較寬者多;大統五銖的“朱”字較工整,邊輪較寬者少。
還有9種五銖錢相對難以識別,有西漢五銖:武帝五銖、昭帝五銖、宣帝五銖及更始五銖,西漢五銖錢的“朱”字上部均為硬折而下部彎曲,“五”字交叉中間多見較直者;有東漢至六朝五銖錢:光武五銖、曹魏五銖、蜀漢五銖、天監五銖、永平五銖。其中這5種五銖錢“朱”字上下皆彎曲。
在浩如煙海、群星璀璨的中國錢幣中,種類繁多、歷史悠久的五銖錢傳承了百年文化,經歷了時代變遷,留傳至今,具有非凡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