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偉豐(浙江 海寧)
陶瓷印:用傳統制作陶、瓷原料,經過多道工序而成的印章。簡單地說就是用陶土、瓷土燒制成的印章。陶瓷印是陶印和瓷印的總稱,當一分為二。
在印章的歷史長河中,最早的印章是從泥巴上開始的。已故印人鄉賢許明農曾撰文稱“陶印為中國印之始祖”。英文china是指陶瓷,也是中國的代名詞,中國也因陶瓷而文明世界,以陶瓷做印,才是真正意義的中國印。
陶印與瓷印原料不同,燒成溫度和吸水性也不同,一般陶印用陶土經1100攝氏度左右燒成,吸水性強,而瓷印則用瓷土經1300攝氏度左右(各大窯口溫度不同)經還原液燒成,不吸水。
陶印是古代璽印的原始形態。可以上溯到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殷墟出土了商代的銅璽,而陶當早于青銅器,由此可知早于或同時與商代的陶璽是完全有可能存在的。新石器時代出現了用于陶器上拍打紋樣的陶拍(陶印模),它的功能和形制與印章很相似。具有印章功能的陶拍,具有加固和美化的作用,它的發明和使用,是陶業生產的一大進步。比較有名的如:河南永城造律臺、徐州高皇廟、安徽肥東大城頭遺址、江西吳城與青蓮崗遺址等出土的陶拍。陶拍的形制主要有方形或近方形、扁橢圓形、長方形、蘑菇形等。所出土的陶拍在形制及用法上與印章是一致的,有的可以說是印章了,由印面、印臺、印鈕三要素組成。
筆者認為最早的陶印當出現于商銅璽之前,晚于或同時于陶拍。瓷印晚于陶印。
到了商代就有原始瓷出現了,而科學上可以認定真正意義的瓷器應當產生于東漢時期,距今2000年,由此可知瓷印當不早于東漢。瓷印作為古印的一個品種,隨著唐宋制瓷業的繁榮而大量出現。明代甘旸《印章集說》曾列印材11品,包括“瓷印”。“其制有龜鈕、瓦鈕、鼻鈕,舊者佳,新者次之,亦堪鑒賞。”瓷印多見于宋元,隨著明清印人石印的自篆自刻,陶瓷印漸漸地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在瓷業發達地區,瓷印制作較為方便,觀賞性別具特色,在石印普及的印材體系中占有一席之地。當代陶瓷印人如雨后春筍,陶瓷印創作頗有蔚然成風之態。
1.印章初期形態:(1)新石器時代至夏商周時期的陶拍;(2)湖北清江香爐石商周時代遺址出土兩枚陶璽(長陽陶璽);(3)東周《雚君之璽》《陳榑三立事歲右稟釜》《陳□立事歲安邑亭釜》《陽城冢》。
2.春秋戰國:(1)戰國陶璽,民國時期周進《魏石經室古璽印景》著錄“泥璽”數件,實為陶璽,《司工》璽藏上海博物館;(2)孫文瀾《古璽文釋》中有一文字陶璽;(3)臨淄發現數枚;(4)《壹嫌疑者》《咸□里馬》。
3.六國古璽: 《王□》《周弦》陶璽。
4.漢代: 一般認為漢代陶印多作為殉葬明器,偶有發現,如《漢國委奴》陶印。
5.魏晉南北朝:篆刻界認為純粹印章形制的古代陶瓷印初見于東晉。
6.隋唐時期:唐代陶印多屬官印且多為殉葬印。(1)《蒲州之璽》甘肅甘南出土。《夏州都督府印》《銀州之印》兩面印,陜西出土。(2)傳世的尚有《相州之印》《尚書兵部之印》等。(3)西安文物庫藏有《萬年縣之印》陶印。
7.宋元時期: 明代印學家甘旸《印章集說》:“上古無瓷印,唐宋始用為私印,硬不易刻,其質類玉稍粗。其制有龜鈕、瓦鈕、鼻鈕,舊者佳,新者次之,亦堪鑒賞。”由此可見甘旸是見過不少唐宋及以下的瓷印。(1)上海博物館、河南博物館均藏有宋代瓷印。(2)金代陶印《北極驅邪五雷院》方印。(3)金元時期長方形《張》押印。(4)杭州陶瓷印藝術館藏有一建白釉獸鈕瓷印。(5)北京翰海曾拍賣過一方宋代建白釉瓷印。(6)《龍》北宋鼻鈕瓷印。(7)《沙隨程迥》南宋瓷印,上海博物館藏。(8)宋代瓷印《柯山野叟》《曹典重印》《未之思也》《雁足》《信物同至》。(9)《福祿(鹿)》《平(瓶)安》宋代花押瓷印。(10)宋代聯朱瓷印《平·安》《一日三秋·頓首》六面印,杭州攸齋藏。(11)宋代影青瓷《雙魚紋》花押印。(12)宋代澄泥覆斗鈕印,杭州攸齋藏。(13)元代樞府瓷印《小盧》。(14)《□臺之印》八思巴文。(15)《佛法僧寶》瓷印。(16)元代楷書押印較多,如《王》押。
8.明清時期:(1)故宮博物院所藏明代德化窯瑩白雙獾鈕方章,堪稱稀世珍寶。(2)《在水之湄》瓷印。(3)杭州陶瓷印藝術館藏有青瓷印一枚。(4)明代晚期德化窯狻猊鈕瓷印。(5)明代德化窯獸鈕《水景》印,杭州攸齋藏。(6)明代德化窯《弄月》瓷印。(7)明清時期紫砂印在部分地區也成為一個品種,受到文人的喜愛。清代顧聽紫砂印《卜遠私印》。1995年北京翰海拍賣過一方晚清臥象鈕紫砂印。 (8)葛潛瓷印《米漢雯印》。(9)故宮藏有一方清代青花蝙蝠鈕《樂善堂》印。
9.民國以來:(1)杭州陶瓷印藝術館藏有《大吉祥》瓷印(系商品瓷印)。(2)清末民國書畫篆刻家金城所制瓦鈕紫砂印,今藏上海博物館。(3)《北極驅邪院》《五雷號令》白砂兩面印,杭州三悅堂藏。
古印陶:陶器上所戳印的印章圖案,不屬于陶瓷印。封泥也不屬于陶瓷印。而清代金石家陳介祺《封泥考略》所藏《天帝煞鬼》等數封泥有鈕,如蛙鈕、羊鈕當屬陶印。明清以來有以紫砂入印,當屬陶瓷印之類,筆者歸之為陶印。近年來各大拍賣行都有陶瓷印出現。
自有陶印以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所能見到的陶瓷印作品并不是很多,所占各種印材比例很小。唐以前陶印無窯口,很少有陶工姓名,唐以后才有窯口出現,有的還是民間燒制無窯口可尋。龍泉窯、德化窯、景德鎮窯等都有瓷印出現。
1.宋元時期主要有樞府瓷,景德鎮以青瓷為多見,主要以影青為主。兩宋尤其精致,至清代繼續有燒制,清中期漸衰。
2.其它亦有青花和粉彩燒制,多為景德鎮及民窯燒制。
3.宋代亦有建窯建白釉燒制。
4.明清時期,紫砂工藝盛行,紫砂印為江南文人士大夫所珍玩,尤以江蘇宜興出產為最。名家如明末清初篆刻家顧聽(字元方,吳縣人),清末民國篆刻家金城。
5.明代德化窯瓷印制作別具特色,不但體現德化窯瓷塑特色且具有精致性,由良好瓷塑造型運用于印鈕制作上,藝術性高于其它窯口。清代繼續有瓷印燒制,由于石印的普及,清中期以后漸漸衰退下來。歷代德化窯瓷印主要有方形、圓形獅子鈕,方形九龍鈕,各種形制的螭龍鈕,瑩白豹鈕,方形陽刻篆書“天王”鈕印等。
6.明清時期仿汝窯瓷印作品亦有發現。
陶瓷印印人自有陶印以來至唐宋時期,未曾發現陶瓷印的制作者,像最初的陶印印文也不過是只有簡單的姓名,并不能確定是其親手所制。一般陶工地位低下,無從讀書識字,并非自己所為,像銅印那樣由書家書寫印面,工匠刻制的可能性較大。宋以后漸漸有所發現,但大部分作者被遺忘,《頓首》《一日三秋》等不知其作者。陶瓷印印人主要由工匠到文人篆刻家演變。
較有代表性的如周時臣,字丹泉,明隆慶、萬歷間蘇州人,常于景德鎮燒制瓷器。《妮古錄》印章:“有哥窯、官窯、東青窯者其制作之巧、鈕式之妙,不可盡述。吳門周丹泉,能燒陶印文,或辟邪、或龜象、連環、瓦鈕,皆由火范而成,色如白定,而文亦古。”而《景德鎮陶錄》爰引《妮古錄》“吳門周丹泉,能燒陶印,以堊土刻印文,或辟邪、或龜象……而文亦古。”還有清代顧聽、葛潛,清末民國書畫篆刻家金城,嘉興許明農(號金禪),現代雕塑家周輕鼎(中國美術學院教授)。當代陶瓷印越來越受到篆刻界和收藏界的重視,印人甚多,尤以被篆刻界所樂道的南蔡(蔡履平:杭州陶瓷印藝術館館長)北王(王丹:虎溪窯窯主)最為突出。
1.早期陶拍形制有似印章者,其形具印面、印臺和印鈕,如蘑菇形陶拍和圓柱形陶拍,鈕上有穿孔。
2.漢至唐,陶印漸多,大多作為殉葬明器,鈕制較簡單,一般為臺鈕、鼻鈕、直鈕、鉈鈕等,偶有精致的如《封泥考略》中的羊鈕、蛙鈕。
3.宋元時期,印紐種類較多,但比較簡單。明代甘旸《印章集說》瓷印條中記有“其制有龜鈕、瓦鈕、鼻鈕”,如北宋鼻鈕楷書印《龍》和南宋龜鈕印《沙隨程迥》。元代瓷印楷書押記較多,鈕式與銅印同。宋元瓷印鈕式還有聯珠和橛鈕,尤其各大窯口產生了商業性,鈕制也比較有地方特色,較多的為一印臺上加一直角而成的鼻鈕和一印臺上加一梯形去一三角成穿形。
4.明清時期鈕制樣式多樣,在以前的鈕制基礎上種類增加很多,如明末篆刻家顧聽的瓦鈕,德化窯的獅子鈕、螭鈕、九龍鈕、豹鈕、獸鈕、狻猊鈕,景德鎮燒制的青花和粉彩,周丹泉的辟邪、龜象、連環、瓦鈕,其它還有兔鈕、佛像鈕等等。
5.當代陶瓷印印鈕五花八門,創作隨心所欲,有傳統的、抽象的、注重表現的、注重裝飾的等等。傳統類鈕制的創作:(1)佛手、葫蘆、蝙蝠等象征福(一蝙蝠口中銜一銅錢象征福在眼前,一蝙蝠飛于云中象征幸福)。(2)桃子、靈芝、象征長壽。(3)花瓶、古象象征太平有象。(4)石榴象征多子多福。(5)金蟾象征財運。(6)梅蘭竹象征君子。荷花、魚象征連年有余、清廉……中國傳統元素有很多,山水、花鳥、人物都可入印,或圓雕、浮雕、薄意,或青花、粉彩繪制……瓷器種類很多,色彩豐富,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龍泉青瓷、仿唐膠泥、郎紅……創作空間很大。
以瓷印為例,大體刻分為:制坯、刻印、燒制。
1.制坯:(1)選料煉泥;(2)摔泥制坯;(3)制鈕(鈕可制可不制)。
我國征地制度的改革探究已經開展了許多年,并受到了廣泛關注。過度占地是我國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中最突出的問題,已經遠超過可控范圍。經濟增長偏熱、投資規模過大是面臨的主要問題,一些地方過于追求經濟的增長而采用低地價甚至是零地價來實現招商引資,造成耕地量急劇持續下降,尤其是人均耕地面積。在這種情況下,土地被過度占用,導致人們的生活環境和整體經濟的發展都受到了嚴重影響。為此,有必要進一步健全和強化宏觀調控,落實對占用地的監管。從農村人民發展經濟的長遠利益考慮,允許任何一種對國家發展有積極意義的經濟形式存在。
2.刻印:篆刻印面及邊款。
3.燒制:(1)上釉水;(2)燒制;(3)修制。
1.陶瓷印因制作難度大、工序繁多、成品率低而顯得珍貴。
2.陶瓷印歷代流傳作品很少,少則珍貴。
3.釉水豐富,瓷種繁多,形式多樣。
5.陶瓷印硬度比石印高,印面不易磨損。硬度高,一般篆刻家不可為。
6.陶瓷印未燒制前比石印軟,下刀輕松易刻,燒成后硬度高且有石印所不能達到的天然效果,是人工與天然的完美結合。
7.陶瓷印集書法、篆刻、制瓷、雕塑、美學、傳統文化于一身,一般篆刻家不可為之。
1.刀刻:宋元時期用刀刻制,線條細而深,系用薄刃刀所為。鄧散木《篆刻學》瓷印紫砂印:“古無瓷印,至唐宋之際始有用為私印者,其質類玉而較松粗,舊瓷印光澤古茂,大堪寶玩,以厚鋒利刃沖刺成文,別有一種渾樸之致……”可知“以厚鋒利刃沖刺成文”易刻粗獷一路印風。當代印人刀法多變,或抑揚或深刻……陶瓷印印面創作有三:一為先刻后燒;二為先素燒再刻再燒制;三為燒后再刻。
2.范制:即先制一印形(母體)后翻模澆制,與制作青銅器方法略同。
3.壓印:先制印文模具,后直接放入泥土壓印出印面,此法宋元時期尤多見,德化窯花押印較多。
4.輪碾:似碾玉法,一般所見陶瓷印無印面者,即為燒制后輪碾刻印。
陶瓷與印章的完美結合,是真正的中國印。它正被越來越多的書畫篆刻家和收藏家所關注,在篆刻印章的歷史長河中占有獨特的一席之地。未來有望我們更多地關注陶瓷印這一古老而新穎的藝術奇葩!
魯偉豐篆刻作品選

蕉下聽雨

書卷展時逢古人

福緣善慶

魯氏圖書之記

美意延年

冶陶齋刻松花石鴝鵒紋硯銘墨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