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翔飛 蔣靜(湖南科技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
一直以來,地方本科院校以鄉村振興戰略思想為指導,充分發揮人才優勢、學科特色,成果轉化,科學謀劃,多維推進,助力美麗鄉村建設。地方本科院校的參與已成為階段性成果的一個亮點。把相關內容融入學科教學改革已成為當下的新風向。目前在課程改革中,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包括教師怎么結合具體內容去設計課程,地方文化怎么融入課堂內容,學生怎么才能在實踐中學到獨自創作的技能等,這些都是課程推進中需要解決的問題。而要保證課程的順利開展,課程的重構、經費的保障等都是要克服的困難。教師應當如何認識與行使新背景下教師的引導作用,應當如何發揮學生實踐的潛能,如何幫助學生提供多元知識的對接,這些都是教師在改革課程教學中應當認真思考的問題。
“美麗鄉村”這一概念是在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的。該文件指出要建設“美麗鄉村”的奮斗目標,進一步加強農村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和綜合整治工作。圍繞美麗鄉村建設提出的舉措,推進美麗鄉村的綠色發展,持續改善美麗鄉村的人居環境,加強美麗鄉村的生態保護與修復。要努力開創農業農村發展新局面,通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譜寫新時代美麗鄉村全面振興的新篇章?!懊利愢l村”政策與本科教學的結合是本科教學改革的契機,表現為從封閉走向開放,打破了傳統教育中的教育模式、教育時間、教學場所等等的限制,落實于不同的學科教學。結合本課程改革的研究視角,表現為以美術創作類課程教學為例,助力于美術創作類及相關實踐課程的開展,依托課程改革的具體實施,讓學生獲取到更多的美術技能知識,及提高創作作品的駕馭能力。
美術創作類課程的教學不同于其他學科課程背景下教學模式的實踐課程。因為作為美術創作類課程,其對于繪畫經驗的吸取與學習,一直都是依靠臨摹和體驗的實踐積累才能實現的。在這一過程中,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提供的大量文化信息,乃至地方文化、圖像等內容均會對其產生影響。以該主題內容作為表達,呈現的繪畫語言與美術技法內容教學所強調的作品面貌,以及熟能生巧后的繪畫技能都會在實踐的過程中提升品質。所以,不能照搬其他學科關于實踐教學以邏輯推理為主的教學過程、方式和方法。美術創作類課程具有以實踐教學為主導的教學特征,在實際教學中的變化將作為教學改革開展的新出發點。
因美術創作類教學屬于以實踐教學為主。在教學改革的推動下,教學方法需要進行調整,理想中的室內美術教育和現實室外實踐教學形態需要調整思路。美麗鄉村理念的融入,各地區的鄉村環境、居民構成、居住習慣有明顯差異,豐富多彩的地方文化是美術教育最為重要的教學資源。將這些文化融入到美術教育課程中,創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培養方式,有針對性的進行學科專業的特色發展,提升學生適應能力,保護和發展現有的傳統文化,這對于根植地方建設美麗鄉村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本科院校的美術創作類課程中要得到合理的參與,根據具體的設計方案進行具體文化內容的拓展,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感知,從而在創作的室外墻繪作品中得以很好的呈現。作品的室外空間的營造等等層面的藝術呈現都是美術類創作課程改革的獲得與體驗。
實踐性知識作為專業課程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核心專業課程發展中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以實踐性知識為核心的美術創作類課程是本科藝術教育實現的靈魂。繪畫作為一種特有的實踐性活動,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對學生的主體審美理想形成與塑造,以及美術創作技能的掌握等教學效果產生影響。這種影響作用能否在課程中畫面繪制得以有效實施,取決于學生的實踐經驗的發揮。可見,繪畫現場的實踐體驗學習的重要性。在實現美麗鄉村建設的過程中,營造的課堂情景知識以及與之相關的知識,對學生實踐的技能提升起到很好的幫助。
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課程的教與學的有效實施與開展,需要教師認真學習研讀新教學方法,不斷創新課程內容。教師要由課程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課程資源的收集者和應用者,只有做到整體研究課程內容,把握課程框架,深入了解具體實施的內容,才能找到整體教學的價值取向,才能靈活地運用教學方法。美術實踐課如何合理有效的實施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如何在新背景下有效傳授和發揮美術創作課的實踐性,需要設定課程具體內容和多元創作,也需要教師與學生的雙方合力。
美麗鄉村建設與美術創作課程相結合的主題,提供的大多是與地方人文、地理、歷史等知識。教師通過分析樣本范式,協助學生對主題圖像做深入的剖析與理解,注重主題內容圖像的引導??茖W安排美術教學的內容,提高結合內容的實踐趣味性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之間的紐帶。因而要提高美術創作類課程學習的實踐性,關鍵是加強對美麗鄉村建設和課程內容的研讀,提高課程內容的實踐性和實效性。地方文化知識、主題語境、圖像類型、技能知識、繪畫語言和技能等都是課程改革整體實施策略的關鍵。美術課程的技法討論活動可以在一定的主題情境下進行。主題情境的統一設定,在室外實踐教學中十分重要。根據主題情境的基本原理和單元整體教學的內涵,在實踐的過程中美術課程應基于主題情境實施以及探究的實踐教學設計及實施路徑,由此可以看到整體教學的重要性。在實踐美術課程的過程中,基于個體情境實施以及探究的實踐教學設計及實施路徑,可以看到因材施教的特殊性。這樣的主題性的多元設定才會更加有效,課程的氣氛也會更融洽。
主題的限定與否并不影響美術創作在實踐層面的多元表達,這也直接反映了學生個人的審美體驗所要經歷的過程。各種多元的美術創作類表達都表明在創作實踐中,繪畫體驗具有無限的表達方式和開拓性,甚至可以致力于擺脫教師的暗示性引導,從更自由的層面建立繪畫語言和實踐準則,極為個人化的繪畫實踐語言和樣式反映創作實踐的多元性。學生永遠是實踐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實踐的組織者、引導者,課程中應以學生的繪畫經驗獲得為重點,注重學生的繪畫參與和生成性內容,創建高效的實踐課堂。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良好的室外學習氛圍,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接受教師傳達的技法示范與教學暗示,及時有效地接受隱性知識信息,并進行吸收和內化,進而轉化為自身的能力??傊?,就是利用面對面溝通的便利性、室外傳達的輕松性,讓師生之間能獲得更加流暢的多元化體驗。在課程中嘗試挖掘體驗素材,結合社會生活經驗,激發個人興趣,運用案例欣賞、多媒體技術、組合團隊游戲等多元方式進行體驗,傳承地方文化,發揮個人語言表達能力,感受鄉村的美,繪畫語言的美,感受藝術呈現的美好。
美術創作類課程推進與美麗鄉村相結合這一板塊的改革,極大地提高了美術實踐教學在學生中的認同度和受歡迎度,有效解決了美術實踐課堂的時效性和趣味性不夠的困境,讓自身學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獲得了極大提升。同時營造了課內課外師生廣泛互動的移動課堂,切實提升了創作課程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美術創作類課程的教學改革取得了很大的突破,讓學生這一主體回歸了課堂。主題內容的設定、創作的多元體驗是課程改革的重點,課程注重用藝術的內心回饋質樸而美麗的鄉村,形成內在有序的藝術思考,也讓主題等知識在課程中獲得自然的多元滲透。在建設與構建課程中,教師提升了規劃的科學性,完善了課程的設計,健全了課堂紀律及規章制度,優化了學生主動服務的機制,強化了教師自身引導的示范作用,拓寬了多方資金籌集的渠道。以主題設定教學、多元實踐體驗等形式,凸顯出課程的整體美育功能,實現美景樹人、課程育人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