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種設備檢測研究院 鄧 進 袁棨正 劉 杰 武漢市鍋爐壓力容器檢驗研究所 胡 濱
某電廠660MW超臨界機組鍋爐是引進日本三菱重工業株式會社技術,由哈爾濱鍋爐廠制造的超超臨界變壓運行直流鍋爐。該鍋爐采用П型布置、單爐膛、低NOx的PM主燃燒器和MACT燃燒技術、四角切圓燃燒方式,平衡通風、露天布置、固態排渣、全鋼構架、全懸吊結構。泄漏的分隔屏過熱器管(簡稱分隔屏管)材質為TP347H,具體位置為右起第4大屏前起第2小屏后數第7根。本文通過宏觀觀察、主要元素分析、泄漏處及臨近母材金相組織分析、硬度檢測等方法對分隔屏管的泄露原因進行分析。
本文用NITON XLT2金屬分析儀進行化學成分分析,用ZEISS Observer A1m光學顯微鏡對金相組織進行觀察,用FM-700顯微維氏硬度計對各區域硬度進行測定。
管子外壁的泄漏點經打磨后(圖1左圖)尺寸很小(1mm),位于焊縫邊緣母材處。泄漏處內壁發現焊縫邊緣母材上一條相對較長的裂紋(3mm),方向垂直于熔合線(圖1右圖)。按圖2的裂紋解剖示意圖對泄漏處的裂紋進行解剖,沿截面1(內壁焊縫邊緣)剖開,發現該截面上的裂紋深度較淺;沿截面2(內壁母材裂紋端部)剖開,發現該截面上裂紋較長但內外壁均未貫通;沿截面3(外壁焊縫邊緣泄漏處)剖開,發現該截面上的裂紋上移且貫通外壁。由此分析,內壁的母材裂紋是沿著坡口斜壁向外壁擴展延伸的,而未沿管子軸向進行擴展。

圖1 泄漏點形貌:左圖為外壁、右圖為內壁

圖2 裂紋解剖示意圖(左圖)及截面裂紋形貌(右圖)
表1所示為泄露處管段經光譜檢驗合金元素成分,與SA-213 TP347H相符。表明沒有錯用管材的問題。

表1 主要元素含量

圖3 截面1處的裂紋形貌及附近組織
截面1處的金相組織。從圖3可發現,裂紋起源于內壁臺階處并擴展深入焊縫約0.3mm,主要位于母材熱影響區。同時發現,母材熱影響區組織中的晶界處有大量析出物,裂紋呈穿晶形式。焊縫組織分上下兩層,打底焊縫組織相對粗大。這表明焊接打底焊道時存在過熱跡象,導致焊縫及臨近母材晶粒粗大,母材熱影響區晶界出現大量析出物。從圖3中可看出,該管段存在內壁褶皺、組織不均勻等制造缺陷。

圖4 裂紋及組織形貌:左圖為靠近內壁處;右圖為焊縫處
截面2處的金相組織。圖4所示為截面2處的裂紋及組織形貌,可以發現裂紋較寬,裂紋兩側約0.1mm寬度區域內晶粒非常細小,而遠離裂紋的區域為晶粒大小正常的奧氏體晶粒,裂紋進入焊縫約0.4mm深。靠近熔合線母材一側的熱影響區組織與內壁未受熱影響的組織一樣,均不同于截面1中粗大且有大量晶界析出物的熱影響區組織。截面3處的裂紋及組織形貌與截面2類似,裂紋兩側晶粒也是非常細小,裂紋進入焊縫約0.1mm深。
對各區域的硬度檢測發現,母材裂紋旁的超細組織的硬度為240~250HV0.2(不符合ASME標準<200HV的要求),而正常晶粒大小的母材區域硬度為170~180HV0.2,焊縫硬度為170~200HV0.2。截面1母材熱影響區裂紋旁硬度為200~220HV0.2,表明該管段存在力學性能不均勻的制造缺陷。內壁的制造缺陷在焊接應力和熱循環作用下形成裂紋源;內壁裂紋在應力作用下沿著硬度很高的超細晶粒帶向外壁擴展,由于熔合區域為接頭的薄弱地帶,裂紋傾向于沿坡口熔合區擴展,而焊縫組織均勻細密,具有良好的強韌性,阻止了裂紋向焊縫區域的擴展。
通過對泄露管材的宏觀檢查、組織分析、硬度檢測,得出導致分隔屏管泄露的主要原因是管材內壁存在褶皺、組織及力學性能不均勻等原始制造缺陷。建議加強對原始管材的檢驗,焊接時加強對坡口質量的檢驗。